①:康熙住昭仁殿,来自他孙子乾隆,《御制题昭仁殿诗》可供考证。诗下有注云:“皇祖在御时,常寝兴于此。”
②:来自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曹素功紫玉光墨,原墨上写的是康熙乙丑孟冬月曹素功顶烟,乙丑是康熙二十四年,这里因为时间线,改成丙辰,也就是康熙十五年,孟冬是冬季第一个月,也就是十月。
③臣妾是戏文里的说法,实际上应该没有,《周礼注》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尚书传》:“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战国策》曾言:“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所以其实不是啥好词。
清朝皇上是最大的旗主,所有旗人对于他来说都是奴才,所以实际上只有旗人能这么自称,表示自己和皇帝的亲近,属于民的,不在旗的汉臣,才称臣。
不过应该也不是那么严格,就像是年羹尧,雍正成为亲王的时候,年家被分到了雍正旗下,所以雍正是年羹尧的旗主,年羹尧也应该自称奴才,但是年羹尧在康熙朝晚年就已经中了二甲进士,按升迁速度,绝对是平步青云,所以他给雍正写信,就自称职务,然后被雍正骂了一通。
“在朝廷称君臣,在本门称主仆,故自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以至公等莫不皆称主子、奴才,此通行常例也。且汝父称奴才,汝兄称奴才,汝父岂非封疆大臣乎?而汝独不然者,是汝非汝兄之弟,亦非汝父子矣!又何必称我为主!既称为主,又何不可自称奴才耶! ...”
不过在雍正登基之后,却又改了,他在下令编纂《钦定八旗通志》时明确规定:“凡奏章内称臣、称奴才,俱是臣下之词,不宜两样书写,嗣后着一概书写‘臣’字。特谕。”
所以其实奴才这个自称含贬义也是真的,要不然年羹尧也不会因为骄傲所以不自称奴才了,清朝这么自称是因为本身民族底蕴不够,最开始的时候,还有奴隶制,甚至其实八旗制度也比较原始,称奴才就是残留下来的一种习惯。
然后等乾隆的时候,又从臣改成了奴才,乾隆二十三年(1760年)对官员自称作出明确规范,其中大意是:“满洲大臣奏事,称臣、称奴才,字样不一。著传谕,嗣后颁行公事折奏称臣;请安、谢恩、寻常折奏仍称奴才,以存满洲旧体。”
在乾隆三十八年,满人大臣天保和汉人大臣马人龙向乾隆一起上奏了一道关于科场舞弊案的折子,署名的时候,写的是“奴才天保、马人龙”,乾隆大怒,马上下令把二人招近宫中一顿申斥,因为他觉得马人龙身为汉臣,不配自称奴才。这个应该还是为了维护清朝满族统治的基本盘。
内务府包衣也是旗,不是民,至少在康熙朝,一般自称奴才表亲近,如果和皇上熟悉,自称我应该也不是不行,这主要是看关系,女主第一次见康熙,自称奴才比较合理。
④:宋代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⑤:来自养心殿东耳房体顺堂是皇后被召见来侍寝前的临时住处,西耳房燕禧堂是皇贵妃侍寝时的临时住处。乾清宫也有左右耳房,很可能也有临时住处的作用。
我找到的国家地理报道,紫禁城(四)帝后生活(央视国际 (2005年04月07日 11:35))里有一句:“围房是等级更低的妃嫔们侍寝前的值房。传云皇帝召幸妃嫔,由太监驮入寝宫,纯属无稽之谈。”这里就采用这个观点了,总感觉驮进去真的有点奇怪。
⑥:元明清以青、绿为贱色。
明·王可大《国宪家猷》、清·翟灏《通俗编》等多种古人笔记中,均有这样的记载,在春秋时出现一种风俗,典卖妻女以求食者,绿巾裹头,以别贵贱。据说可能是戴绿帽子的由来。
不过最早好像是《元典章·礼部二》规定:“娼妓之家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巾。”青与碧、绿为一色系,都是“贱色系”。
明代朱元璋继承了元朝的规定,据明余继登《典故纪闻》记载:“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
⑦:服缎疋数,缎疋(缎疋),亦作" 缎匹 "
清初服缎匹数是表示宫廷等级的第一标准,跟一切物质待遇和礼仪待遇都直接挂钩,所以是很重要的事情哈。——橘玄雅
我没找到格格位份上的服缎疋数,但康熙十六年庶妃分等级的时候,大答应(使唤大女子),也就是清宫剧里的答应服八匹缎,康熙二十一年宫分从贵人、常在、大答应、小答应(官女子)分别是二十匹、九匹、八匹、六匹。
康熙帝的端嫔董氏,她是康熙二年被孝庄文皇后选中后直接送进康熙帝宫里,当时给的等级是八匹。康熙八年,升为十二匹,康熙十年生育公主后,升为二十匹,康熙十六年封嫔后,升为三十匹。
这里就当格格也是八匹吧,年俸也参考答应,一年三十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