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8、杯酒1 ...

  •   完成任务后,宁楚林没有急于让系统将他送到下一个任务世界,而是琢磨着问:“你让我完成这些任务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不相信是全无意义的,这五个任务带给我的感受太独特了。”

      系统沉默了很长时间,编不出什么话来诓骗宁楚林,只能说道:“你以后就会知道了。”

      宁楚林早就猜到系统不会这么轻易地告诉他,所幸他也不是个纠结的人,便淡声说:“送我去下一个任务吧。”

      “宿主投放中——”

      这是宁楚林第一次没有在床上醒来,他坐于一张桌前,原主应当先前在伏案小憩。

      宁楚林打量周遭环境,不由得大吃一惊,系统一个任务比一个任务派发得远,上次是民国时期,现在便已经在古代了。看这室内装潢,应当是个书房,只是宁楚林历史不好,无法从外观分辨原主家世与时代。

      “记忆加载中——”

      过了一会儿,宁楚林的脑海中便出现在原主的记忆。

      这是个不在宁楚林记忆中的历史时代,因此便没有历史知识可以借鉴,不过一来古代历史大同小异,二来宁楚林本身历史学的也不好,就算是个熟悉的时代,大概也没什么用。

      这次他的身份不得了,是个尚书令,且是先帝托孤辅佐新帝的大臣。原身极有手腕,国丧之年刚过,原身便把朝廷政务把握在手中,已然是一号权臣。而更让宁楚林惊讶的是,原身还有四年才到而立。一般臣子在这年纪,就算是家世背景再好的,也断然做不到原身的位置,只能说原身有现在的位置,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了。

      原身父亲本是朝廷将军,先前匈奴来犯,先父虽平定北方战乱,却死于匈奴部族之手,母亲也没几年就去世了,生前托孤给闺中密友,其夫也是原身父亲的生前好友,曾经的恭王。

      原身自幼寄人篱下的缘故,学习异常勤奋,文武双全,弱冠之年便西征羌族,立下赫赫战功。不过原身倒不算是个能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将军,他更擅长的是用兵谋略,班师回朝后,他便逐渐转向文官。

      这也和恭王有关,恭王当时是个皇子,在原身十五岁那年便继承皇位,只是朝局混乱,外部又战争连连,朝中老臣居功自傲,世家大族又各怀心思,他当皇帝的前几年很不好过。让弱冠之年的宁楚林领兵出征也是无奈之举。

      朝中武将青黄不接,年纪轻的如宁楚林在军中没有威望,而有威望的老将又年迈,正值壮年又有威望的恰恰在夺嫡之争中支持的是另一位皇子,皇帝当时朝内尚且没理清,实在不敢让其他派系的将军挂帅出征。因此只能启用老将,顺便把宁楚林放到军中提升资历,至少是自己一手养大的人,他信得过。

      只是没想到宁楚林头一回上战场,并没有怯阵,不光杀敌勇武,而且排兵布阵很有一手,老将军表了他的功,皇帝便借此机会提拔他,从太尉手底下过了一圈,逐渐由演兵武将转向谋政文臣。

      皇帝前脚刚把朝堂捋顺,与王公贵族形成平衡,后脚便承受了丧子之痛,皇长子病故。后来皇帝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直到去年,皇帝驾崩,传位幼子。可新帝才十二岁,哪能拿捏得住那些王公贵族呢?

      先帝临终前有四位托孤大臣,宁楚林是其中之一,另外三位,一个是朝内大儒,官拜太傅,忠君倒是不假,只是年纪实在太大,先帝托孤他也只是希望他来教导新帝学问。还有两位,便是代表世族的权臣,司空与司徒,为了朝堂平衡,先帝不得不暂时稳住那些各怀心思的王公大臣。只是先帝临终之前,宁楚林官拜尚书,这也是先帝留下制衡朝堂的最重要的一步棋。

      表面上看,宁楚林的官职不及三公,但实际上大小事务的行政权力都归于他手,只是能在王公贵族的掣肘下发挥到什么程度,就看他的本事了。

      四人之中,宁楚林年纪最轻、资历最浅,因此在第一年,他并没有显山露水,而是默默经营,先是结交提拔了一批寒门学子,不在重要官位,但散落四海,这便意味着他在全天下都有了眼睛和耳朵。

      此外,太尉虽然不是托孤大臣,但与宁楚林却有战场杀敌的交情,更为可贵的是,太尉没有派系,是个忠君之人。借由此便,宁楚林还拉拢了一批武将。虽然西北平定之后,朝廷已经多年没有兴兵黩武,只是不能不防,而且将军权握在手里,便形成了最后一道保障。

      这一步比安置文臣还要顺利,原身早年征战便在军中立了威名,再加上朝廷重文轻武,武将往往不受待见,拉拢起来便远没有文臣的职位调度那么招人耳目。

      因此一年时间,原身便在暗地里收拢了军政大权,虽然还为稳固,但比新帝登基时好了不少。此外,大约连先帝都不知道,宁楚林亡母与太傅幼女是闺中密友,兼之宁楚林是先帝一手带大,因此太傅在托孤大臣的权力之争中,明面上中立,背地里却偏向宁楚林。

      有脑子的都知道,新帝年幼,不能指望他治国理政,必定需要有人把握朝纲,待新帝有亲政的本事之后再还权,因此与其让不知会不会好好还权的王公贵族做这个暂时理政的权臣,不如让宁楚林来。这也是太傅和太尉站在宁楚林这一边的原因。

      只是原身野心颇大,他不仅仅希望新帝长大成人,自己顺利完成权力过渡,还希望能够在此期间削弱王公世族,真正收拢皇帝大权。他蒙先帝教诲,自然知道先帝这一辈子的心腹大患便是王公世族,只是先帝手腕不足以清缴,只能平衡。而原身为报先帝养育之恩,曾默默立誓要完成这一伟业,还新帝一个海清河晏。

      宁楚林接收完原身的全部记忆后,长出一口气,他非常清楚,收拢权力其中的难度。当然,作为一个对历史多少有些了解的人,他更知道,最难的不是收拢权力,而是如何还政于天子,又能把自己摘得干净。

      “你真是给了我个大难题啊。”宁楚林对系统感慨,“我还在恭王府的时候,小皇帝才刚出生,我出征那年他也不过七岁,就没跟他打过什么交道。相比来说,我跟他亡兄关系更好,如果是已故皇长子当这个皇帝,就算我手握大权,他也不至于猜忌我,但这个没见过几面的小孩……大难题啊!”

      宁楚林苦笑,却没再纠结未来皇帝亲政的事,眼下最紧要的是内乱。

      夏季天降大雨,黄河决堤,南方也有洪灾,老百姓辛苦一年的庄稼打了水漂,偏偏第一批赈灾的银子被贪墨了许多,饿殍遍地,在许多州县便形成了动乱,不仅需要派人继续赈灾,还得平定动乱。而此时北方匈奴察觉到了机会也蠢蠢欲动。去年大雪,匈奴人冻死了不少牛羊,他们这是准备靠战争劫掠来度过下一个冬天了。

      平定叛乱并不算难,毕竟宁楚林本身是武将出身,太尉与他的关系也颇好,在用兵上不会给他使绊子。麻烦的是打仗粮草与赈灾银子。

      虽说宁楚林掌尚书台,但其中不少官员都是世族一系,加之先帝为了收拢民心而屡屡减税,世族又在其中牟利,现在精打细算,也只能勉强凑出赈灾的钱和半年军需。也就是说,如果到冬天仗打不完,军队的粮草就跟不上了。但冬天恰恰是匈奴劫掠最疯狂的时候,为了让部族顺利过冬,越是临近冬天,他们的战意定然越高,也就是说,这场仗得在冬天到来之前打完。

      北上匈奴需要速战速决,南下赈灾有需要平定百姓暴动,任何一环出了问题,这一年都不好过。

      带兵打仗的将领好说,与羌族一战后虽天下太平,武将式微,但却没有疏忽训练,武将更是渴望通过这个机会建功立业。

      麻烦的是,南下赈灾的官员。有百姓动乱时,赈灾最忌讳暴力镇压百姓,一个不留神便可能引发更大的乱子,毕竟快要饿死的人,铤而走险也没什么怕的。其次,这人还决不能有贪心,且能镇得住各地方长官。

      派遣在外的官员不算太难抉择,毕竟镇压动乱须得用武将,现在王公世族的目光都盯在宁楚林的尚书台,而太尉那边还暂时风平浪静。

      只需要注意派遣官员在外时,朝廷内部不出乱子就行。

      而这个恰恰是最难的。

      宁楚林左思右想,先去了太尉府。

      宁楚林与太尉江平有交情,对方又是武将出身,不耐绕弯子说话,他便直陈来意:“子和兄,我来找你,是想和你商量匈奴与赈灾的事的。”

      江平面容严肃,点头说:“我猜到了,你有什么打算尽管说。”

      “赈灾好说,我准备让颜术之去一趟,他出身寒门,靠军功走上来的,最了解平民百姓的想法,且他并不莽撞急躁,让他去赈灾应当不会出什么乱子。再给他辅以赵治平,他手腕刚厉,又在地方做过官,能镇得住州县官员。这样一文一武,赈灾与暴乱的事应当可以解决。”

      江平思忖片刻,也点头同意。颜忠颜束之年轻,如今武将又颇不受待见,难免在地方受到刁难。而赵仁赵治平则为官多年,是从一方太守升至中央的,又素以刚正严厉闻名,这二人搭档,地方官员暗地里便做不了什么手脚,且能把州县暴乱平定,收复治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8章 杯酒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