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三省 ...

  •   我和我妈这边进展不错,但李治那边却情况不妙。今年(永徽六年)五月二十三日,任命韩瑗为侍中,来济为中书令——这两货都是长孙无忌那边的。
      回顾一下,三年前(永徽三年)宰相团名单是:
      中书令:长孙无忌、柳奭;
      侍中:高季辅、宇文节;
      尚书左右仆射:于志宁(左仆射)、张行成(右仆射)。
      今年(永徽六年),更新过后的宰相团名单是:
      中书令:长孙无忌、来济;
      侍中:崔敦礼、韩瑗;
      尚书左右仆射:于志宁(左仆射)、褚遂良(右仆射)。
      除了一个保持中立的“于志宁”,其他全都唯“长孙无忌”马首是瞻,才三年呐,怎么这样了?看完新的任命之后,我跟李治相顾无言良久,实在是忍不住了,问:“两个空缺,你争取安排一个自己人不行吗?哪怕是安排一个于志宁这样不说话的也好呀!为啥全都提拔长孙无忌的人呀?”
      李治摆出一张苦瓜脸,愁苦地说:“我也没办法,我根本没人可提拔!”
      原来,要提拔为宰相,有固定的套路。一般有如下几条:一是战场扬威,功勋卓著,出将入相,如李世绩;二是家中出了个皇后,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柳奭;三是最常见的,就是按照级别,从仅次于宰相团的文官中依序提拔补缺。
      除了上述三条路,还有一些紧急情况,比如兵临城下之类的,为解救都城危难,也可以火线提拔——但这种情况,我和李治这一生都不曾遇见过。
      除了这些平常和不平常的路,有没有别的提拔可能?比如:皇帝心血来潮,看某人顺眼,给他个宰相当当——不可能!因为隋唐实行的是“三省制”,这个制度在设计之初,把这个选项天然排除了。
      很多戏剧里,都传达过这样一个观念:“皇帝金口玉言,说出的话就是圣旨!”但是,在隋唐时,在“三省制”的架构下,皇帝说出来的话并不等于圣旨。
      “三省制”要求,圣旨的下达,有一个固定流程——必须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才是正式有效的圣旨。如果没有走这个流程,哪怕是皇帝说的话,也可以当他没说过(当他放屁)。所以,如果皇帝在没有得到三省认可的情况下,只是凭个人好恶任命一个人当宰相,这个人根本拿不到任命状,自然当不成宰相。皇帝若执意任性而为,也可以,那就拿出绝对的实力将朝堂全部清洗换血,如果没有这样的实力仍坚持己见,也行,那就要有“被废”的觉悟!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已经荣升女皇的“我”,在说完处理意见时,往往会在后面加个尾巴:“圣旨即刻下达。”原因就在于此!我虽然偏宠狄仁杰,但也没有为了他而清洗朝堂的勇气,所以,我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刚才所说的话,解释权归‘三省’所有!” ——我说的话,不等于圣旨呀!“三省制”,可真是一个让皇帝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制度!
      永徽三年时,原宰相团成员高季辅、张行成病势沉重,眼看着就不行了,所以,那时李治就已经开始考虑接替他们的人选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调薛万彻进京,有意让他接班入团,再加上当时正在京城的李道宗,正好“二替二”——很明显,这两人都是走的第一条路,也即“出将入相”这条路子。
      此二人跟李世绩交情不错,当时李治想着,这两人进入宰相团后,李世绩的“病”一定也会痊愈,他再把柳奭免掉,给李世绩腾位子。这三个人,再加上宰相团本来就支持他的宇文节,宰相团的势力格局就变成了4:1:1——于志宁是永远的中立派,所以他单列。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永徽三年底,薛万彻进京,永徽四年初,“房遗爱谋反案”事发,薛万彻卷入此案,宰相没当成,命都给搭上了。同时殒落的,还有李道宗(流放象州,病死于途中)和宇文节(流放桂州,死在流放地)——经此一战,李世绩“病”得更重了,所以,李治想要的四比一,彻底没戏了!
      “房遗爱谋反案”之后,宇文节的侍中位子也空出来了,当年十一月初五,兵部尚书崔敦礼被任命为侍中——很明显,他接的是宇文节的位子,而且他是属于第三类人员,即:依序提拔补位。
      当时,第三类人员中,可以补缺的人员有很多。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官员是一个金字塔结构,下一级的人数永远比上一级人的数要多得多,在这种结构下,等着接班的萝卜,永远萝卜坑要多得多。那么,仅次于宰相的萝卜——不,是官员,有哪些呢?
      先看看中书省,中书省以中书令为长官,置中书令二人,正三品;又置侍郎二人,正四品,为中书令之副——也就是说,中书省宰相候选人有两个,即:两位中书侍郎。
      顺便说句题外话,在中书侍郎这下,置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他们可以就省内所讨论的军国大政发表自己的初步处理意见,并签上自己的名字,谓之“五花判事”——这六人,是中书侍郎的接班人!
      接下来,是门下省,门下省以侍中为长官,置侍中二人,正三品;置门下侍郎二员,正四品,掌贰侍中之职——也就是说,门下省也有两位候选人,即两位门下侍郎。此外,在侍郎之下,是给事中(正五品),不过不是六人,而是四人。
      再接下来,是尚书省,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但因为李治他爹在当皇帝之前担任过这一官职,为了表示对他的病重,所以尚书令不再授给别人,现在,尚书省以副职(左、右仆射,从二品)为长官,其中,以左仆射居首,地位极为尊崇,房遗爱的老爹房玄龄,就曾担任左仆射近二十年。
      尚书省在仆射之下,设左丞、右丞各1人,正四品,主持省内日常事务——也就是说,尚书省也有两位候选人,即左、右丞。此外,在左、右丞之下,置左右司郎中(从五品)各1人,这回,副手的接班人,四减为二了!
      这样算来,六对六,宰相的副手并不比宰相多呀?金字塔结构在这里失效了吗?——当然不是,因为在这六位副手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统计,他们是:“六部尚书”。
      六部是:“吏、户、礼、兵、刑、工”,隶属于尚书省,部的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为侍郎(正四品)——六部尚书也是候选人!
      所以,宰相团的候选人,一般是十二人:中书侍郎二人,门下侍郎二人,尚书左丞、右丞各一人,六部尚书各一人。
      其中,这些候选人(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六部尚书等),若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为实质宰相,可以参与军国大政的讨论决策。但是唐初时,在“三省制”的架构下,他们的履职能力还是弱于三省长官,因而实际议事时,他们大多选择一方的意见站队,很少独立提出自己的主张。所以李治那年在评判局势时,没有对他们单独进行考量,但是,这些加了头衔的人,无疑比其他候选人更具有竞争力,毕竟他们早就“跟岗实习”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