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2、从前怨2 ...
-
隆兴一朝的最后几年,先帝缠绵病榻,英雄迟暮,悲哀于自己的衰老,也忌恨储君的强大,哪怕这个孩子是他最喜欢的孩子。
同时,周家享国近百年,让先帝夜不能寐的,还有满朝已成气候的世家。
他曾经戏言,朝堂之上,皆是翁婿连襟,亲亲热热,常朝如同会亲一般。
这句要命的话,最终成了点燃先帝晚年屠杀世家的导-火-索,朝上数百大臣被贬,中京的勋贵旧臣夺爵近半,出身世家的文武百官人人自危,无心办差,反而全都战战兢兢地做着自己的庸臣,生怕和自己的同僚多说上一句话,就被打成朋党。
相反的,那些背后无世家支撑的少壮臣子纷纷得到先帝的重用,新党作为既得利益方,仰仗着先帝,肆意构陷朝廷大臣,哪怕是宰相,也被他们告倒过!
朝廷乌烟瘴气,政务堆积成山,往日议政声不断,名臣荟萃的政事堂却是鸦雀无声,宰执们默然席间,竟不敢彼此交流只字片语,生怕被皇帝知道,说他们串联勾结。
当时边境烽烟不断,国家一时危亡,皇帝都置之不理,说要先肃清家贼,再迎击外虏。
面对固执的先帝,奸臣高呼圣君,有远见的大臣见事态如此,怕牵连到自家,不敢发声。
唯独周焱作为太子,是必须有立场的。
最终,他选择站在饱经惊吓的世家一方,冒着被废的风险挺身而出,跪在勤政殿外向征战两朝的名将顾蒙求情。
这件事惹得皇帝大怒,他把昔年最宠爱的儿子关进资善堂读书,告诉他,子不能承父志,视为不孝!
储君沦陷,原本还能袖手旁观的中立党终于不能在置之不理,他们疯狂的向皇帝上折子,说实话,臣子没了还有下一批,但储君,是不能随便换的!
少壮派的臣子见未来的储君掺和此事,进攻旧党的步伐也缓下来,他们心里也清楚,皇帝还能活多久?
太子才是日后国家的主人。
可先帝见到太子出面,自己的臣子就一窝蜂地倒向太子,心里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们心里已经没有皇帝,只有太子了!
如果说之前把儿子关起来,是为了警告儿子,但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关押就彻底变了性质……先帝,是真的要废太子了。
早逝的元懿太子还有一子,名为济,依照礼法,就是太子死了,皇孙的继承顺序也远在诸位皇子之上。
这又是一场漫长的拉锯战,先帝声称这是嫡孙,是太子长子,本就该立为太孙,周焱不过是仰仗父母私爱才封为太子,现在又对着君父不逊,可见不是承天受命,终究是要出岔子的。新党唯先帝马首是瞻,见太子上谏的下场不过是被废,从前渐渐低落的气焰复燃,大肆抨击周焱不是按礼法所立的太子,所以天命不佑,以后肯定还会变的更加不孝。
其时周济年不满八岁,旧党和中立党如何肯让一个黄口小儿登上东宫之位?
周焱再不好,人家是实实在在的嫡子。
周济再好,他父亲元懿太子也是实际意义上的嫡长子不错,可他母亲是侧室,那他本人就是庶孽,没的说!
勉强说是嫡孙,这有点恶心人。
先帝见此,立刻便说要册封皇孙的生母林氏为太子妃,这下所有大臣都受不了了,元懿太子的正妃章氏还好好活着,哪里又冒出一个太子妃来?
就是新党中,也不乏礼部的人,他们上书抨击先帝简直是异想天开,“千官肃事,万国朝宗”,他们可是大国上邦,做这种狗屁倒灶的事,就为了让皇帝出一口气?
脸这种东西,很多时候都不大重要,可若是要录进史书,那就另当别论了……
谁知,这份折子上完没有半天,章氏太子妃离奇病死,死的莫名其妙,死的恰到好处。
朝野上下一片哗然,公公杀儿媳,丑闻,天大的丑闻!
你当初三媒六聘的把人家姑娘迎进门,结果新婚一年就让她守寡,现在还为了自己一个念头杀人!
可宫闱密事,他们不能掌握实证,只能敢怒不敢言。
先帝当时眼看着都要下扶正林氏的圣旨了,还是邓太后冲出来说主少国疑,她这头是祖母,那头是亲娘,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太子已经成婚有子,比先太子的庶子更有资格。
先帝还算给发妻脸面,见妻子反对,这才暂且没有签发册立林氏的诏书,周焱在资善堂里待着,还听说时为太子妃的杨氏以血入墨写孝经,打算进呈给皇帝,代太子阐述一片孝心。
周焱听到这话,好悬没有哭出来,邓太后是生母,所以选择站自己还有点依据,太子妃那就是难能可贵了,夫妻之间并没有多深的情分,还能如此奋不顾身,真是情义双全的典范贤妻。他当时就在心里暗暗许诺,日后定当好好对待太子妃,等她生了儿子,封了太子,政局稳定,他就守着杨氏好好的过这一辈子。就是妻子平时稍稍有些不妥,他也打算都包容下去,这世上——“万两黄金容易求,真心一个也难得。”
可这美梦做的太好,碎的也是猝不及防。
先帝在前朝被大臣们逼着不许废太子,后宫又有妻子日日以泪洗面,他自己的身体也愈发的不好,迫于种种压力,他只能将太子从资善堂放出。
周焱在资善堂被关了好几天,出来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先去给先帝赔罪,谁知先帝将太子妃所写的孝经一把掷到儿子的脸上,让他好好学学太子妃的孝心……
太子妃的孝心?
周焱当时心中就起了疑惑,什么叫太子妃的孝心?可还有皇帝在,周焱心中纵使有些不好的预感,也没在面上表露出来,他把地上的折子联同里面染了血迹的绢帛小心翼翼的揣进怀里,这是妻子的心意,他要好好保存。
见完皇帝,周焱又去给母亲磕完头,这才有空把太子妃上的陈情折子和血字孝经拿出来看看。
哪知打开陈情折子,映入眼帘的第一句话便是:东宫臣属,万不敢有不轨之心,请陛下伏念臣妾一片孝心,赦免太子,日后臣妾必当好好规劝太子,使东宫上称帝心,下顺父意……愿陛下龙体安康,江山万年,妾杨氏叩首再拜。
“伏念臣妾一片孝心……伏念臣妾……哈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
周焱看完这份折子,笑得眼泪都掉出来了。
有杨氏落井下石,他这才知道什么叫自作多情,知道什么叫痴心妄想……
原来杨氏不是为了救太子,她是为了给自己博贤名儿啊!
至于救丈夫……不过是顺手为之罢了。
想来她前头一片沉默,大概是为了自保,后来看章氏太子妃无辜被杀,才明白了丈夫的重要性,便勉强施救,又还想捞点好处,便鬼迷心窍,将“伏念东宫上下一片孝心”改成了“伏念臣妾一片孝心”。
枉费他一番感动,不过是媚眼做给了瞎子看……
当时心境,周焱已经忘记大半,只记得自己忍下一口气,将太子妃所写的孝经供到了相国寺,日日受佛祖香火,转头便去了御前,侍奉已经垂危的父亲。
先帝放出太子后,不过半个月人就没了,大家这才庆幸之前没有任由先帝把太子给废了,国赖长君,周济实在是太小了。
可太子妃亲写孝经,获得先帝褒奖,就更衬得太子先前忤逆上意,是如此的不孝,先帝那是,可是正在病中啊……
哪怕明明众人都知道这是为了什么,可为了拿捏新君,他们有什么话是说不出口的?
周焱为人所诟病,不得不在宫中老老实实的守孝,睡地板,哭到吐血,三日不进水米,这些都不够……尚不满三岁的小女儿,娇弱易折,原本是可以不用守灵的,可这种时候,周焱说不定就会为了所谓的不孝而下台,谁敢说就免了三公主的哭灵?
周焱满心舍不得孩子,可他没敢,江山之重,不是襁褓小儿可以比拟的。
最终,这个孩子一身粗糙的麻布,死在父亲的怀里,风寒,高热,抽搐,早殇,周焱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小女儿断气,还要为了先帝的名声,掩盖这个孩子是为了祖父守孝而死的事实,所以这个孩子仅仅被追封为蜀国公主,他那时候才知道什么叫无能为力,什么叫满心绝望……
连自己的孩子都保护不了,他算什么皇帝?
冯婕妤为此扑过来就要掐死他,他就抱着小女儿,一动不动得任由冯婕妤掐……来吧,他也觉得自己该死。
邓太后听到消息赶过来,看到冯婕妤掐住自己儿子的脖子,当时就暴了,她让人拖走冯婕妤,还说她活一天,绝不给冯婕妤高位!
收拾完冯氏,太后又一杯冷茶泼到儿子脸上,怒声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有心思抱着一个孩子没完没了的伤心?
周焱被邓太后的话惊醒,这才放下小女儿,说三公主至孝,已经去侍奉祖父,日后当陪葬帝陵。
后宫都有如此惨事发生,就更不要说前朝。
按周焱先前的打算,先帝一死,对于勋贵世家的残酷清算就可以停下了,从前被先帝驱逐的旧臣也可以重新回到朝堂。
可是最后父子反目,太子妃表现出这样自私的一面,让周焱失去了最后和父亲和好的机会,那他唯一能挽回自己名声的办法,就是贯彻那句所谓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隆兴一朝所有的弊端,他都只按捺住性子,缓缓而治,清算倒是可以立即停止,谁也不想过每天惶惶不可终日的日子,可是旧臣的召回,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朝廷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走了,自有别人顶上。
想召回这些老臣,那些接替的人首先就不同意了,他们都是见罪于先帝的臣子,怎么能先帝一死,您作为儿子,就重新给他们高官厚禄呢?
您没忘了您还戴着洗心革面的孝子面孔吧,装住了,别露馅。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估计就连杨皇后都没有想到,自己一个自私的举动,能引来这么大的风波,她此时还在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感动了先帝,救了丈夫,又让自己也有了美名,简直就是一举三得。
而隐忍不发的周焱,已经对自己的发妻恨之入骨。
所以后来,乾宁元年,举行完登基大典,杨皇后的册封礼还没有开始之前,周焱便召集左右的近侍,试探性的问他们,太子妃无子,改册为贵妃,再选良家女入宫为后,不知道可不可以呢?
这当然是不可以的,不提杨氏是先帝亲自指婚,人家以血入墨的孝经还放在相国寺呢!
先帝亲自夸仁孝的太子妃,想废了她,不说登天,也简单不了多少。
听闻皇帝有这样荒谬的念头,时为东宫掌事官的严守规大惊失色,赶紧跪下阻止,劝道:“太子妃嫁入东宫五年,并没有过错,怎么能不给她应有的名分呢?日后勋贵之家的世子们一旦继承爵位,难道也可以随意给妻子按个罪名,弃绝糟糠吗?此事实在是无礼啊!”
周焱原本就只是试探一下而已,他要是自己有理,早就下旨了,还费这个劲儿和内侍私下商量什么?
听到这样的话,他心知绝无可能,便不再提及。
可越是轻描淡写,就越是怀恨在心,皇帝和杨皇后之间的关系,从此再也没有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