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老师学生 ...

  •   “阿月,你决定要去袁馆主的书馆了?”从云山文会回家的路上,林旭问林越。
      “嗯,袁馆主和宋馆主咱们都见到了,我觉得袁馆主脾性更适合我。不过,阿秋,还有音姐晟哥煜弟希哥,你们不用管我,自己愿意去哪家就去哪家,每个人情况不一样。”
      林音庆幸道:“之前我听我爹说,想送阿晟去宋馆主那,倒是没说我,我应该可以和阿月你一起。”
      “去哪家学馆我自己就能做主。我也觉得袁馆主好,很有男儿气概!”刘希笑道。

      林越心里了然,刘希从记事起就跟着他娘单过,早熟的他,肯定盼着成年能挑起一家之主的担子。袁馆主别的不说,那高大强壮的身板,宋馆主确实没法比,刘希更爱袁馆主,完全可以理解。
      林晟林煜则表示,要回家问问父母,毕竟掏钱的是他们,而且听说袁馆主那束脩要比宋馆主那高一倍,没有积蓄他们想有不同意见也没用。
      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啊!林越再一次感叹,手里有钱,做事方便,真遇到事心里也不怕。

      林旭听到林晟林煜提到银子来了劲,“我有银子,晟哥,要是礼伯伯不给你出束脩,你来找我,我借给你。还有煜弟,你也是!”
      林越呵呵一笑,“算了吧,阿秋!你的银子不就是蛋糕店赚的吗?不都存在咱娘那吗?你觉得礼大伯和亮二叔不同意,咱娘会把银子给你吗?”小小年纪,还想逞英雄,到底先把银子攥自己手里再说呀!
      林旭闻言蔫了!

      六个人回家后各自和家里商量了一番,最后结果便是林越林旭刘希去袁馆主那,林晟林音去宋馆主那。本来林音也想着和林越他们一起,但因为之前林永礼去县城拜访过宋馆主,对宋馆主敬仰有加,无论如何都想送林晟去他那。又担心他一个人孤单,所以对林音一通好说歹说,林音没办法,毕竟是亲爹和亲弟,只能妥协了。
      最后还剩一个林煜,今年刚才七岁,还不到入学馆的年纪。

      这里要说一下古代孩童进学馆读书的年龄问题。并不是说家长想几岁送就几岁送,太小先生是不收的,毕竟人家是想教导学生,而不是看孩子。后世三四岁就能送幼儿园,古代是不行的,一般要满了八岁懂些事了,人家先生才愿意教。
      能开书馆的,至少是秀才级别,在县城这种地方,算是比较有身份受人尊重的人了,所以在择生上有一定主动权,太过顽劣的,以及过于蠢笨的,馆主一般不收,免得带坏学馆风气和连累自己名声。
      当然,也可能有例外,比如有人愿意花大钱请先生到自己家,教自己子女,那条件就放松很多了。在人家屋檐下,自然得客随主便,有些委屈不便,能忍就忍。
      就像《红楼梦》里的甄家林家和贾家,子女小小年龄就请了先生专门教导。贾雨村人品虽不行,之前也是做过知府的,却被甄家请去教导年纪幼小的甄宝玉,后来辞馆到了林家,更是教一个女学生黛玉。惜春是比黛玉还要小的,但黛玉进贾府时,她都已经进学了。
      更不用说贾家还有自己的族塾,族里各家甚至只是沾亲带故的,只要愿意,不管孩子大小优劣都可以托人找关系送进去。《红楼梦》第九回《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里,金荣不忿薛霸王移情别恋,带人辱骂殴打秦钟,最后闹得整个学堂一片狼藉可见一斑。金荣、薛潘都不是贾家人,金荣是贾璜夫人的娘家侄子,薛潘是王夫人妹妹薛姨妈的儿子。
      同样情况也出现在《大宅门》中,白景琦少年顽劣,带着白家子弟几次三番捉弄气走雇来的先生,那些先生也是可怜,可惜在白家地盘上又无可奈何,不能打不能骂的。客场作战就是弱势,这要是白景琦在他们开的学馆进学,保准不敢这么干,真干了也能板子伺候。
      没错,古代先生是有体罚学生资格的,这时候讲究的便是“玉不琢不成器”,换成白话就是“不打不成器”,跟父母教导孩子“棍棒底下出孝子”一个道理。孩子家长不但不反对,大多还会觉得这是先生用心教导自己孩子,有的甚至送孩子去学堂时还会对先生表示感谢,并再三强调,“先生您该管就管,该揍就揍哈!不用手下留情哈!”
      除了体罚,还有文罚,比如多背诵一大经,多写百字等等,不一而足,看先生意思了。

      言归正传,学馆每年新生一般是九月底入学,这时候已经是九月中旬了。既然打定了注意,林越便信守承诺让林永明带着她和林旭一起去见袁馆主交六礼束脩行拜师礼,同去的刘希则有他娘刘英陪着。
      所谓六礼束脩,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德圆满)和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

      据传这六样拜师礼是孔子定下的,还因此流传出孔子不收贫民子弟只收官宦子弟的言论,理由便是一般贫民家庭是很难凑齐这些东西的。至于真实情况如何,时间太过久远,已经很难考证了。
      当然,除了拜师用的六礼束脩,学生进学馆求学,额外还要给先生一定钱财,袁馆主这定的是每人半年六两银子。按照当下很多农家一年收入也就几两的情况,六两真不是小数目,换作几年前,不说刘希,就是林越林旭都可能上不起这学。刘希还是靠这一年来管着“君子屋”才攒了几十两,不然只靠刘英原本和离带出的那点积蓄和这些年做针线赚的钱,估计压根不敢跟着林越来这一趟。要知道,除了交这笔费用,日常笔墨纸砚更是大头,三百千四书五经备齐就要八两银子,普通白纸两张一文,上好宣纸一张就得两文,当年林永明给木匠水叔帮忙,一天也不过十几文而已。

      袁逸虽然生性洒脱不拘小节,但拜师收徒这种事也是走的正常流程,毕竟大环境如此,太过出格不正经,一来担心学生父母心有疑虑,二来怕招来非议,影响自己和学生们的名声。
      袁逸家中正堂里,袁逸端坐在八仙桌左边的太师椅上,听林永明等人说明来意,接了递上的束脩,然后又受了林越林旭刘希三人的三叩首之礼。之后,回赠三人各一本《论语》和一套笔墨纸砚,又带着三人朗诵了《大学首章》,寓意他担下了三人“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至此,拜师礼算是走完了流程。

      后世不兴跪拜磕头这些封建礼节,林越印象里只有小时候过年给爷爷奶奶拜年赚红包的时候,才象征似的跪过几次。山东孔孟之乡,有些地方因为过年下跪磕头还被人录了视频发到网上,引起很大争议。大半年轻人谴责,小半年轻人和大多数中年人则表示个人自愿不是强迫就好,毕竟跪拜的事自己长辈。林越属于后者,自古尊师重道,不是坏事,所以给袁逸行礼,也没什么抵抗不满等心理负担。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虽然早就背过这篇了,但和林旭刘希等人一起跟着袁逸齐声诵读,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大概类似于幼儿园升一年级、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学的感觉,总之就是异样又新鲜。

      完事在林永明等人告辞离开时,袁逸状似不很在意的提醒了下如果家里条件许可可在县城置房的事。当然,原话比较委婉,大意是冬天寒冷多雪,而课程如无意外一般要上到腊月中旬,学生和家长要有所准备早做打算,现有其他学生和家长都是如何应对的等等。
      反正林越是听明白了,看众人神情,大概除了林旭小屁孩,其他人应该也都听懂了。林永明表示回去后会和妻子家人商量,刘英刘希也谢了袁逸的有心。

      五人这次出门是坐着林家的马车来的,马车是林家村到县城的青石路通了后买的,原本需要小半时辰的路程,现在只需要一刻多钟,又快又稳当。平时赵芸娘林云林彩去蛋糕店,都是坐这辆马车,林永明赶车把她们送到店里,自己再去长隆商铺,等下午再接她们一起回来。今天因为林越林旭刘希拜师,专门空给他们用,赵芸娘三人搭了村里其他人的牛车去的县城。

      坐在马车里,林越有些心事重重,究其原因,还是袁逸提的县城买房的事。从感情上讲,林越是不想离开林家村离开住了八年多的家的,满村一百多户人家七八百人,林越天天在村里转悠,早就都熟悉有感情了。村东的清水河,村西的虎山山脚,村南的空地和空地上的板报,去了县城就再不能去河里摸鱼、去虎山山脚采蘑菇捡板栗了,半月一换的板报以后交给谁管呢?还有自家院子里的石榴树和莲花池,也不知道能不能买到适合移栽和挖建的房子。
      “唉!”林越忍不住叹了口气,心想果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矛盾无处不在啊!
      “阿月,你怎么了?”林旭好奇问道,刘希母子也一脸疑惑的看她,毕竟很少见她有苦恼的时候。
      “我在想要不要搬到县城的事。阿秋,你想去城里住吗?”
      “搬到县城?好啊,这样我就能天天去周伯那玩了!听说最近他店里出了新话本,我都还没来得及去看呢!”林旭乐呵呵道。
      “呵!”林越鄙视的看他一眼,“阿秋,你不会以为拜师进了学馆,你还能天天有时间看话本吧?”太天真了,小朋友!
      “啊?”林小旭懵了。

  • 作者有话要说: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矛盾无处不在。
    读三百经,发现政治上学的那些哲学道理,咱们老祖宗早就提到过啦!
    古人智慧不可小觑。
    前几天看到一句话,很有意思:古人只是生活在古代,不比现代人笨。有些经常吃的用的东西,本以为古代没有,但一查才知道,其实早就有了。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