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3、第 13 章 ...
-
13、
萧睿鉴走得匆忙,只跟府上家眷说了声,人都出了京畿顾家才知道有这事。
宁王殿下此番出行只带了身边伺候惯了的內侍陈谨,再就是皇帝亲派的卫士,一行十几人就这么往南方去了。顾思林再三嘱咐顾思卿,若有三郎消息立刻告知,南方豪强林立,更有大小匪徒,就萧睿鉴这十几个人过去跟喂蚊子似得。
顾思林早知道不管皇帝说什么话下什么令,萧睿鉴都不可能说一个不字,但是这种送命的活他好歹给自己递一个信,哪怕不能更改天子的意思多少也要多带点人,给江南的各州道府打好招呼那边做好接待,现在好了,圣旨才下,都不知道萧睿鉴到的时候底下州府知不知道有位亲王来了。
“三郎是脱不开身,只来得及收拾几件衣裳陛下派的卫士就到门口了……”顾思卿不是没想过求助父兄,然而信都来不及送,人就给掳走了。“陛下往日从不许皇子干政,这回却叫他做个钦差,也不知是喜是忧……”
“好事轮得到他?”
“江南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三郎过去总不会太苦。”
“南方重宗族血脉,各地皆是盘根错节的世家豪绅,州府都得让着几分,三郎此去,无兵无将,吉凶难卜。”
萧睿鉴从不对皇帝的旨意置喙,好的坏的悉数照收,但是这种送命的事情怎么说也该挣扎一下,求个情,至少也该缓缓,多些人知道自然能使点折中的法子。
可他还是一声不吭默默走了,连皇后的丧礼都没过。
萧睿鉴过了半个月才递回第一道信,下了滨州码头在去滨州城路上就遇着山匪了,三言两语说是晓之以理将人招安了,部分山匪原是落难百姓,就地遣散。
后头几封是不咸不淡的江南风土人情以及水文地貌,原来萧睿鉴到了江南的时候旨意才道州府,还没有到下面的郡县,只能自己请教些懂水文的河工纤户。
“我看他心情好得很!”顾玉山旁敲侧击的时候,老皇帝直接将萧睿鉴的书信递了过去。
顾玉山拿起来看也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说长江南北村庄会将各家宅基地垫高数尺,若是雨水几日内消退影响倒也不大,除非破堤洪水淹没田地月余,导致农田尽毁。
天意难测,萧睿鉴正跟着滨州水工沈游查看各处水渠。
“三郎这是在尽职尽责履行陛下的旨意……”
“什么尽职尽责,他以前是这么写文章的?”皇帝怒气冲冲砸过来一句,顾玉山又对着信看了看,仍旧是不明所以,后来找到了萧睿鉴的老师。
“顾将军可还记得书信行文?”
顾玉山虽是行伍出身,但是顾家历来重视文教,萧睿鉴的信他看了两遍,大致内容还是说得出来。
“如此说来,三皇子写信时恐怕有些匆忙。”
老师取了萧睿鉴从前的书作,字迹工整,笔锋暗藏,行文开头惯用起兴,文中多是对仗工整的骈句,用典颇多辞藻华丽。
对比去了南方写的书信,字迹仍旧工整,但是行文却随意了许多,不引典故,不做骈句。
“他这是……”
本来众人都以为三皇子和以往的钦差、巡按一样,在南方各地走一圈,见见各州道府的官员就打道回府,满打满算一个多月也差不多了,然而一个多月萧睿鉴写了三封信都在说各地水文以及河渠状况,后面又开始请罪说私自动用了当地府库、劳役抢铸堤坝。
天子愤愤将折子摔了下去,“看看,刚把人放出去就给朕整治山河了!”
然而谏官真的走出来说应该给萧睿鉴定什么罪,天子又是一声冷哼,“等他回来朕再跟他算这个账!”
这一年汛期雨水异常,春汛没停几日入了梅雨,梅雨下满了四十天,入了伏天却也不见好,下两日,停两日。
下雨时天幕似缺,雨如悬柱,直将各个村落淹成孤岛;
不下时晴空万里,曝日暴晒,两日里又将积水都蒸干。
这天湖州一道加急文书,竟然是萧睿鉴在堤坝上巡查因劳累过度直接晕了过去,激的皇帝刷得就站了起来,对着几位重臣破口大骂,“各州道府人都死光了么?竟然要一个朝廷亲王亲自上堤坝?”
“陛下息怒,宁王殿下这是体恤民情,凡是以身作则,乃朝廷大幸,理应嘉奖……”中书令劝了几句,皇帝脸色缓了缓,露出一抹冷笑。
“以身作则?好啊……”皇帝提着衣角又坐了下去,“既然如此,传朕旨意,命中书令之子周邵前往湖州,襄助宁王治水,即刻启程。”
“陛下?”这次轮到中书令傻眼了。
皇帝陛下笑着伸出了手指,拿食指点了点中书令,“既然朕的儿子要以身作则,那就让中书令的儿子也陪着吧,如果我的儿子出了什么事,你的儿子也不用回来了!”
“疯了疯了!这是胡闹!”中书令回家之后气得砸了一整个博古架,不过皇帝同样让随行卫士跟着传旨的控鹤一起来了,都没等周邵收拾完行礼就直接把人YA送南方去了。
据工部郎中和户部侍郎后来说,自此以后,朝廷调度物资都顺畅许多,中书令几乎时时刻刻关注着南方汛情,但有风吹草动都是尽心竭力呕心沥血救灾抗洪。
天子脸色黑了好几日,直到几天后萧睿鉴的信来了,只字不提自己晕倒的事情,仍旧是极尽简略的说着各地防治水患的情况。
“这个萧睿鉴!”天子是很喜欢把萧睿鉴写的书信当沙包往桌子上摔,不过每次萧睿鉴从南方来的信都是第一时间看了,偶有一次萧睿鉴的信和臣子奏疏放到了一起,早上送来晚上才批到,皇帝当即把负责此事的內侍痛骂了一通,从此萧睿鉴的文书都是第一时间送到皇帝案前。
皇帝看完自己儿子的书信大部分时间都要发发脾气,骂宁王行事不恭,但是再没人敢说定罪的话,生怕皇帝的手一指,又把谁的儿子送去襄助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