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 ...

  •   查尔斯·E·布莱斯勒《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导论(第五版)》
      (赵勇、李莎、常培杰等译 )

      1.
      【“按照罗森布拉特的说法,读者可以采用两种阅读方式中的一种进行阅读:析出式或审美式 。当我们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时,例如当我们阅读罐汤加热指南时,我们便是在进行析出式阅读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我们只是对我们能从文本中‘带走’的新获信息感兴趣,而非那些实际的语词句子本身。……当我们进行审美式阅读时,我们是在体验文本。我们注意文本中的每一个词,注意它们的语音效果,注意它们的构成样式,等等。我们从根本上亲身感受到了创造诗歌的交易式体验。……在阅读过程中的任何时刻,读者都有可能在两种阅读模式之间持续不断地来回摆动。……当进行审美式阅读时,我们使自己陷入与文本的遭遇战——一种‘给与取’的复杂博弈中。虽然通过引发与强调读者的不同经验,文本可以顾及多种阐释,但它同时也限定了诗歌可以获得的有效意义。”】

      关于阅读模式的一种很有趣的观点。之前反思过,除了阅读速度本身的快慢区别以外,我觉得我的“阅读习惯”就是无论看什么书都一个字一个字去读,稍微不专注导致想不起上一句写的什么,我就要倒回去重新看,强迫自己把所有的语句联系起来,免得错过其中任何一处转折的上下逻辑。但感觉并不是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是这样阅读的,包括我自己,近几年可以说是不看网文了,偶尔翻翻感兴趣的也是飞快过一遍,别说上下文,有时候连主角名字都看不清,所以我会把用这种阅读模式翻过的书当“没看过”,因为看与不看对我来说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没有意义——这种没有意义与文本本身无关,完全是我的阅读模式导致的。
      至少对于我来说,有效的阅读需要在文本字句中展开联想、思考,或者调动情绪。所以哪怕是看论文集这种非故事类文本,也能从语句里摸到叙事者的轮廓。很类似于这里所说的“体验文本”。

      2.
      【“口头语词与它代表的概念、事物或观念之间没有任何内在的关联。然而,一旦能指与所指结合成符号,符号的这些构成要素就有了某种关系。因此,某种铭写或编码会发生在口头语词 cat (能指)和它的概念(所指)之间。”】

      这么一想居然很有道理,拿最早的象形文字与口头词语对比,确实是文字与所指之间的关系联系更紧密,而口头词语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则更多是通过约定俗成产生的。

      3.
      【“我一直认为批评家是谦卑的,尽管他们的角色扮演很重要。至于批评家能对从业的艺术家提供什么帮助,那就更应该谦卑了。……文学不是靠配方写成的,批评家没有任何配方可以提供。批评家除了就作品的成功与否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外,恐怕就很难有所作为了。健康的批评与健康的创作确实可能携手并进。即使这两者在各方面都势均力敌,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也处境更好,因为他能接触到一种有力的批评。但在别的方面,批评和创作却永远不能相提并论,创作的情况总是特殊的,而在特定情况下,恰当的建议应该是:根本不要阅读文学批评——或者读读政治科学、历史或哲学著作,或者去参军、去信教。”
      ——《形式主义批评家》克林斯·布鲁克斯】

      已经快读完这本书,越到后面确实越觉得文学批评似乎不是写给作者看的,而是写给读者看的。各个流派的文学批评会对作品作出不同立场的解读,其目的并非指导作者该如何写作,而是探讨在仔细地、逐字逐句地阅读完一部作品之后,能够从作品中得出哪些有意义的解读——负面的,中立的,正面的。这种解读不仅是针对作品本身,也许也针对某个时代某个地区的文化特征:有作品反映出来的,也有解读本身反映出来的。
      文学批评,与其说是解读作品,不如说是解读由作品联系起来的现实世界的一角。

      4.
      20230602读完。对各流派的批评理论和可能存在的缺陷都介绍得清楚易懂,遗憾的是文学批评范文较少,作为入门教材很不错,想深入了解还得再扩展阅读。我觉得可以结合去年读的那本《文学批评入门》来看。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