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6、三度为相 ...


  •   雍熙北伐的失败,大宋损失惨重,赵匡胤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力量一朝瓦解,而且财政损失巨大。对赵光义来说,以战功提高威望、巩固政权的希望成空。敏感多疑的他甚至觉得百官看他的眼光里充满质疑。诚然,此时已没有人再危及他的皇位、他的统治,但是这种怀疑和打量的目光让太宗不由自主回想起“斧声烛影”的传说,对心高气傲的太宗来说,简直无法忍受!
      无法忍受也得忍受,宋军大败,目前最要紧的,必须加固强边关防守,防备契丹再次入侵。只是赵光义思虑千遍发现:目前能依靠的,只有几员老将了:赵光义命张永德知沧州,宋延渥知霸州,刘廷让知雄州。
      呜呼!看看吧,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宋延渥是赵匡胤的老丈人,刘廷让是赵匡胤的战友。此刻镇守边关,宋太宗能依靠的名将,竟然还是太祖皇帝的老班底,年过五十的老战士!太祖有知,唯长叹息!
      当然,太宗有时也会反思:自己与枢密院官员商讨决定北伐,却不理会宰相李昉、宋琪以及中书门下的行政长官们的意见,是不是真的有点草率宋太宗想起战败的消息传到朝廷时,中书门下官员的集体沉默,想起朝中关于战事决策用人失误的议论纷纷,心中有了些微的后悔:这些人有好多都是自己通过科举亲自选拔的领导阶层,太宗不想失去他们的信任和崇拜。最重要的是,朝中一度有人议论,首相李昉认为太宗皇帝决策草率,应该为北伐失败负主要责任。这种情况下,君臣如何天天面对
      朝堂内,风雨隐隐,边关上,战事再起。
      986年十月,萧太后和辽圣宗到幽州犒劳南征将士,并且进行了大阅兵。阅兵后,萧太后与辽圣宗和耶律哥商讨:宋廷遭此大败,换了边关守将竟然尽皆老朽,可见大宋无名将!我们何不趁机出兵,以报宋朝皇帝数次进兵之仇!
      萧太后为这次南征做了充分的准备。十月底,契丹大军以耶律休哥为主帅,主力南下河北,耶律斜轸率小股部队攻打山西作为牵制。
      赵光义知道了辽兵南征的消息,但是出兵几何、行军部署、作战目标,宋廷一无所知。太宗只好一边令边关守将作好迎战准备,同时派田重进、李继降率兵北上,打机动增援。
      在之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田重进、李继隆不时遇到小股辽军,进行了几次互有胜败的小型战斗。田重进、李继隆不由心中嘀咕:奶奶的,辽兵大举南下的消息,究竟是真是假
      他们不知道,这几股小型骑兵只是耶律休哥派出的迷军,辽军主务此时已集结于瀛州附近的君子馆(今河北河间)。
      太宗得知消息,忙令刘廷让率军迎敌,李继隆率军从沧州赶赴支援。十二月十二日,辽兵正式出战,双方对阵于君子馆。时值寒冬,北风凛冽,漫天飞雪,大宋步兵难以拉开弓射箭,辽国骑兵横冲直闯,这场战争就变成了贴身肉搏战。
      刘廷让率军血战,更可怕的是,萧绰率兵亲来支援,辽兵士气大振,宋军被重重包围。老将刘廷让率军奋勇厮杀,整整一天,他却没盼来李继隆的援军,结果宋军全军覆没,数万军士战死,刘廷让骑着手下战马逃脱。
      那么,李继隆呢
      原来这哥们儿到了君子馆战场一看,双方已在恶战,自己这点兵,支援也无法改变战局,我还不如自保呢,撤吧!
      当真是猪一样的队友啊!
      君子馆之战宋军惨败,数万兵士埋尸沙场,边关将士斗志全无,辽兵长驱直入,很快攻陷了邢、深、德三州。就烧杀抢掠一番,最后于次年正月初五满载而归。
      边关战败,朝堂不稳,这种情况下,太宗迷上了宗教。他饱受箭伤折磨,遭受这样伤及国本的巨大失败,还背负着沉重的心灵隐秘,他希望在宗教中求得心灵的归宿。他开始大兴土木,修建道观佛寺,并且手续释卷,经常阅读《道德经》和《庄子》等书目,祈求神明保佑,祈祷国泰民安。
      太宗的心理负担被赵昌言、胡旦看透了:只有找人为大宋战败背锅,皇帝才能心结稍舒。赵昌言时任枢密副使、工部侍郎,胡旦任知制诰,他们两个人是同年进士,北伐前胡旦上书《平燕议》力主收复幽云得到太宗常识,而赵昌言则是上书太宗由曹彬负责东路军失败的责任,得到皇帝信任的。他们决定为皇帝解忧消愁。
      于是,胡旦指使手下马周击登闻鼓上书(悬挂于朝堂外的大鼓,民众可以击鼓鸣冤,或者朝廷上书、建议),举报李昉在契丹入侵时,不思为国解忧,反而饮酒作乐,建议朝廷罢免李昉的宰相职位。
      赵光义一听,好家伙,这个建议,来得太及时了吧我正愁每天看李昉那张我欠了他银钱一样的脸呢,就有人来举报他
      于是,988年正月,宋太宗改元“端拱”的正月,李昉被罢相。
      当时李昉是首相,他被罢免,谁能胜任此职
      宋太宗本人很喜欢时任参知政事吕蒙正。当然,吕蒙正为人正直,敢于谏言,人品相当不错,只是,他不过是刚刚进入公务员队伍十一年的小年轻,威望不足以稳固大局。而宋太宗现在需要的,是一个要比李昉还要德高望重的人,来安抚人心、整理朝政。
      赵光义再次想起了赵普。曹彬兵败之时,太宗正是因为赵普上奏的《班师疏》才下定决心下诏撤兵。赵普在《班师疏》中向皇帝建议,秋天来了了,行军不利,请皇帝下令班师。我们要先安定内部、孤立契丹,择机再举。
      如今,面对又一次战败,赵学义脑海中,又浮现出《班师疏》的字字句句,从班师疏想到《金匮之盟》,赵光义深深感到,是让赵普回朝的时候了。
      端拱元年(988年),在李昉罢相后,赵光义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吕蒙正为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任命亲信枢密副使王沔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德高望重的赵普在万众瞩目中三度入相。
      赵普要为大宋再有一翻作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