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雍熙北伐 ...

  •   984年,宋太宗改国号为“雍熙”。986年正月,宋太宗决定再度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作出这个决定的依据是:宋太宗和群臣分析以为辽国内部政局不稳,正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大好时机。
      982年九月,年仅35岁的辽景宗耶律贤病故,临终时下遗诏“梁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将辽国军政要事交到29岁的皇后萧绰手里。萧绰小字燕燕,人长得漂亮,英气洒脱、聪明果决、办事利落,她的父亲甚至感叹“此女必成大事”。摄政之初,萧绰安排辽国名将耶律休哥驻守辽南京(即幽州,今北京),总管南面军事,加强边防;任命侄女婿耶律斜轸为北院枢密使,管理内政事务;采纳南院枢密使(主要管理军事军队)韩德让建议,收归宗室亲王兵权,解除了内部夺位的后顾之忧。由此可见,萧绰并不是养在深闺内院毫无见识的妇人,而是颇具政治手段的女强人。
      萧绰的父亲萧思温是辽穆宗的亲信大臣,969年辽穆宗在行猎途中被人刺杀,随行的萧思温封锁了消息,协助耶律贤(辽世宗次子)登上皇位,即辽景宗。因此,作为回报辽景宗晋封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尙书令、魏王,并且恩典萧思温的女儿萧绰入宫为妃,两个月后册封萧绰为皇后。
      萧思温和辽景宗不知道,萧绰与韩德让两情相悦,早已私定海誓山盟---阴差阳错,辽景宗的恩典让这对有情鸳鸯劳燕纷飞,萧绰一入宫门,昔日恋情便埋藏在了心底。
      辽景宗去世后不久,萧绰摄政,自然与韩德让少不了接触,研究工作、讨论国情。萧绰含情脉脉地向韩德让表示:当年遗憾分手,旧情难忘,我愿与你再续前缘,如此,当今年少的皇帝,就算是你的儿子了。
      多少次魂牵梦绕,粗犷汉子韩德让如何能拒绝当年的心上人、如今的皇太后似火热情、如水柔情?两个人郎情妾意,萧绰更任命韩德让为总领禁军,负责京师宿卫。两人出则同车,入则共帐,情同夫妻,就连出席外事活动都不避忌,小皇帝亦如对待父亲一样对待韩德记----与中原的婚嫁习俗不同,当时的大契丹,寡妇再嫁、鳏夫再娶大家习以为常,无可非议。在朝堂立稳阵脚以后,萧绰对辽国的制度和风俗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辽国迅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发展,契丹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大大改善,辽国内政日趋稳固。所以我个人认为,萧绰再次燃起与韩德让的旧情,一方面是再续前缘,估计更多的,还是基于政治的考虑。
      萧绰与韩德让的风流韵事传到宋廷,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当时的中原文明对这种风流韵事几乎难以容忍,甚至认为“可耻”。雄州(今河北雄县)知州贺令图上奏说: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朝中大臣不乏赞同者,也上奏太宗抓住良机、收复燕云。
      我们知道,燕云十六州包含了现在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的北部,农耕与游牧交错。大宋都城开封以北是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这对大宋防御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收复燕云十六州,就得到了保护中原的屏障。大臣们的上书无疑更进一步坚定了太宗的决心,雍熙三年正月(986年),太宗决定派出精锐,北上伐辽!
      只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是吗?那么,宋太宗和大宋群臣对契丹内政的分析是正确的吗?
      很显然,不是。“契丹主少,母后专政,宠幸用事”这些是事实,但是“请乘其衅”则完全是按照中原君臣的做人做事原则来猜测的辽国形势。在大宋百官看来,辽国太后与重臣不清不楚伤风败俗,肯定会让百官轻视、国人痛恨,试想谁会心甘情愿接受一个妇德败坏的“贱”女人的统治?辽国内乱,正是对辽用兵的大好时机。
      事实上,游牧为主的契丹对男女风化远不似中原谈“虎”色变。萧绰是一个颇有政治手腕的女子,长袖善舞、极富心计。她重用情郎韩德让、侄女婿耶律斜轸、名将耶律休哥,将朝中主要势力笼络在自己身边,收归宗室王室的兵权,使他们没有资本威胁朝廷。萧绰还善于走夫人路线,通过团结王室贵族的夫人们让辽国内部贵族上下很快达成了一致,臣服于萧绰的高超政治手段之下。辽国内部慢慢凝聚团结,这与宋太宗和群臣的判断大相径庭。而萧绰在国内的改革也让民族关系大大缓和,辽国内政稳定,经济兴旺。
      不调查,不能随意决策呀。
      可惜宋太宗就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只凭君臣在朝堂的主观分析,就确信这正是北上收燕的大好时机。
      当然客观来说,宋太宗决定拿下幽蓟,收复燕云,将大宋屏障延伸到太行山和燕山,这种战略是完全正确的。基于这一考虑,宋太宗对这次北伐兵分三路,并对出征路线作出具体部署:
      东路军以曹彬为主帅作为主路军,分两个小组互为照应,曹彬、崔彦进一组,米信、杜彦圭一组,从雄州出发,直捣幽州;中路军由田重进、荆嗣率领自飞狐道出发(今河北来源),取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由潘美、杨业率领出雁门(今山西雁门关附近),力取云(今山西大同云州区)、朔(今山西西北)、寰(今山西临县)、应(今山西应县一带)等州。宋太宗还亲授战术:东路10万大军出雄州后,浩浩荡荡直奔幽州,先引来幽州驻军的注意力,让辽国把主要兵力用来抵御东路军,不会出兵去支援其他州县,中路、西路军依托山势容易得手,然后三路汇合,直捣幽州。
      相对于高梁河之战,宋太宗确实进步了很多,这次的作战方略还是不错的:他以东路军正面进攻牵制辽朝名将耶律休哥的主力军,为中路军和西路军减轻压力,待到中路军和西路军攻占位于太行山西北七州(历史上称为山后七州)后,再转战位于太行山北、燕山东南的九州(历史上称山前九州),会合东路大军,三路合围,集中兵力、精锐尽出一举夺取幽州,让幽燕大地重新回到中原的怀抱。
      当然,这是理想状态,这种正面迎敌、两翼包抄的打法,在那个时代是最常用也最有效的战术。但是,那时通讯不便、无法及时沟通各处进程,就需要几处主帅善于审时度势,作战过程中立足实际及时调整、灵活应对。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