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5、文治之策 ...

  •   赵匡胤是一个缺乏安全感、谨慎至微的皇帝。
      这来自于他对自己的了解: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路靠着自己的打拼、经营、筹谋而成为一代天子。他没有李世民那样高贵的血统,也没有隋炀帝与天争功的霸气。他从平民走上高位,因此最了解百姓的疾苦,他相信没有谁喜欢战争。他最了解普通军官的追求,他发自内心的重视人才爱惜人才。这一点,我们从王全斌在取得攻蜀之战胜利之后,忘乎所以,对蜀地人民大肆抢杀,以致后蜀灭国后依然有全师雄为首的蜀将奋起反抗,在蜀地引起了长达两年的叛乱,而赵匡胤依然对王全斌实施了宽大处理、怀柔政策可以看出。他惜才爱才,所以,他愿意给一代名将王全斌将功补过的机会。
      我们知道,当赵普那份削弱藩镇、制约钱谷、收拢兵权的权力策划方案呈上之时,赵匡胤是基本满意而且遵之实施了,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强中央弱地方、分权治强监督”的权力运得机制,保证了北宋在百余年间没有武将作乱、藩王造反、太监弄权。
      机制初具雏形,那么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对,是人才。
      大家还记得吧?好大喜功的隋炀帝敢为天下先,他认为选拔人才、出人头地必须公平竞争,开创了科举制度,可惜他短命的执政历史没有将这种制度更加完善、推广。当然唐朝也推行科举制度,但是唐朝的状元郎多出自世家子弟,平民群众特别是贫苦百姓依靠科举而脱颍而出、光宗耀祖的梦想也还只是梦想而已。
      好在,历史潮流把赵匡胤推到了皇帝的宝座。这个平民出身的皇帝对科举制度空前重视,他尤其主张以考试的方式,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宋朝的公务员考试面向社会,公平公正公开,内官外官、平民百姓、工商学士,都可以参加考试。
      好吧,我来叨叨下宋朝的公务员考试科目。科学考试三年一次,主要科目一为明经,即“明习经学”,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填空和阅读理解;一为进士,考的诗赋及治国理念,方式是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命题作文,因此进士更加难考,也更加受学子们重视。赵匡胤还要求不管报考哪一门科目,都必须达到以下三条要求,一是贤良方正,敢于进谏;二门经术优深,可为师法;三是详通吏治,达于教 化。
      不仅如此,赵匡胤还严格控制进士数量,每科只取八至十名。学子们先通过各州的资格选拔,然后到京城礼部报到,朝廷省试,后来赵匡胤又增加了殿试,由皇帝亲自面试成绩出类拔萃的佼佼者。只要通过殿试,就能直接封官受禄,自称天子门生,而不必再成为主考官阵营中的层层阶梯,这不仅能够让新进入体制的公务员能最快速度的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有效避免了这些新鲜血液卷入政治体系的党羽之争。
      在这一点上,我太崇拜赵匡胤了:他为天下有学识、有抱负、有真才实学的学子们有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大宋帝国迅速掀起了读书成才的风气。从王候将相到贫苦百姓,凭真本事去获得皇帝的赏识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后来大宋百姓最好的娱乐是背词唱词,大宋文人最爱的活动是写词品词,宋人的文化自信,实在令人感叹!!
      乾德三年(965年)夏天,赵匡胤回首自己出发时的路,几许感慨、几许自豪。是的,他已成功平定了楚、南平、后蜀,中原大地基本实现了统一大业。不仅如此,他与赵普设定的权力机构层层分权、相互制衡,特别是御史台的绩效考核更是将所有官员置于公开监督之下,没有哪个官员能够终身任职,一旦犯错,立刻下马。在赵匡胤亲自修改和完善的官僚体系了,大宋更没有哪一个官员能够权倾朝野、功高震主。而他亲自参与设计改良的科举制度又为大宋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面对这样精细的官僚体系,面对这样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赵匡胤心潮澎湃。国内的一切慢慢走上正轨,他将放眼世界,去实现他的好哥们、老领导柴荣未竟的事业。
      豪情激扬中,在漫漫长夜,赵匡胤也会时有伤感、有纠结。在前朝,他的好战友、良将慕容延钊和韩令坤先后去世了,在后宫,他的发妻贺皇后、第二任妻子王皇后先后过世,而他的红颜宠妃花蕊夫人也“误伤”于赵光义的箭下。
      好吧,成大事者,不能沉迷于感情。赵匡胤暗自激励自己。他将和他的谋士赵普一道,去开创更加辉煌的事业。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