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 1 章 ...

  •   这里是九洲台。

      神与凡间交界之地。

      它是一座沧海一粟,被群青叠峦环绕的仙岛。三面环海,一面是陡峭悬崖。流瀑三千尺,滚滚入海。常年雾气氤氲,浮云缥缈。碧蓝穹顶上悬着破碎的仙桥,可望不可及。

      一大清早,召唤所有弟子去万华殿的晨钟响了起来。

      菱歌一路小跑,头上两个白色毛团下坠着的红色穗子恣意舞动。她穿着红白双色的练功服,腰间铃铛作响。小脸就巴掌大,杏眼圆圆,眉毛弯弯,红润的檀口因呼吸微张。像只双色小狐狸在山路上跳跃。

      菱歌自记事起就在九洲台了,这里远离凡世,却是维持凡间和平的使者。每天都有来自凡间的书信,哪哪儿出现了魑魅魍魉、妖魔鬼怪,请求仙人镇压。

      据说凡人称呼他们为仙人。为何是“据说”,因为菱歌没离开过九洲台,自然也没见过凡人。

      如果五师姐乔歌眉算凡人的话,那她也就见过一个。乔歌眉有仙骨却在凡间当一个农女,掌门十分惋惜便将她带回九洲台,那年她已经二十五岁。即便服用了驻颜丹,她眼角还是有淡淡的皱纹,在一众师兄弟中最显老。

      算上乔歌眉,菱歌有三个师兄,两个师姐,余下的都不是掌门的弟子。不过九洲台人很少,加起来也就百来个人。

      “师姐!”菱歌朝前方的仙子喊道。

      仙子身着黑白双鱼道袍,腰间环佩琳琅,黑雾堆作灵蛇髻。容貌淑丽,只是眉宇间有一股散不去的忧愁。

      乔歌眉莞尔一笑,她常对菱歌笑,对其他人却淡淡。

      两人一同往万华殿走去。

      “师姐,大师兄还没回来吗?”菱歌问。

      “是,不过昆山已是金丹修为,想必没什么伤得了他。”乔歌眉帮菱歌把贴在嘴角的发丝撩开,“你也已突破筑基,可以离岛了,可想去人间看看?”

      菱歌:“可是掌门说不但要筑基,还得当半年锁灵塔守卫才行。”

      乔歌眉失笑:“对,我忘了,你还没去过锁灵塔。”

      “师姐,锁灵塔里的魑魅魍魉可怕吗?”菱歌好奇道。

      锁灵塔在九洲台最高的悬崖上,是一座十八层的玲珑宝塔,常年锁着九洲台弟子自凡间缉拿来的魑魅魍魉。

      祸孽浅的在低层,祸孽深的在高层,如同十八层地狱。十三层以上的魑魅魍魉没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大多关上一段时间就推到杀生台斩首。

      “不是特别可怕。”乔歌眉垂眸,似乎陷入了回忆。

      菱歌没有察觉,继续说:“三师兄说他们会害人,饮人血啖人肉,人人得而诛之。”

      “也并不是所有魑魅魍魉都这样,况且人不也会残杀同类。战乱时遍地都是‘两脚羊’,那时候人比鬼可怕多了。”

      乔歌眉说完忽然意识到这话题有些凝重,生怕菱歌听了也难受。却见她神色茫然,并不大明白她的意思,不禁怅然地笑了。

      菱歌确实读不懂乔歌眉话里话外的惆怅。

      其他弟子私底下说她是个缺根筋的“呆子”,别人哭她却笑,别人笑她却哭,不懂读气氛,也不会安慰人。有人说她是一朵“空心莲”,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但菱歌是整个九洲台最快活的人,没人会否认这点。有时候他们看着能吃能睡、能哭能笑的菱歌,竟会有一点点羡慕。

      九洲台的弟子都聚到了万华殿。上百个弟子填不满万华殿的一个小小角落,地面铺设的白玉石向四方绵延,广阔得看不见边。九根擎天柱支撑万华殿,屋顶中空,覆盖着复杂纹理的青色法阵,缓慢转动如绚丽镜花。

      乔歌眉被掌门召去了,菱歌则哼着昨天刚听来的小曲,步履欢快地走到三个弟子身旁。

      两男一女,高且瘦的是三师兄杨照邻,白且腴的是四师兄韦庄,略施粉黛的是二师姐夏吹雪。他们都是修仙者,且俊且美,衣带飘飘。

      夏吹雪皱着眉瞥了菱歌一眼,“唱的什么东西。”

      菱歌将她的不悦解读成了好奇,也想知道这曲子是哪里来的:“赵师兄去了趟人间,他替我录的,我放给师姐听。”

      她从储物镯里找出录下了曲子的青金石。

      夏吹雪无言以对地翻了个白眼,绕过韦庄站到一边去。

      韦庄:“菱歌你这个傻子,夏师姐是觉得这曲子难听,让你别再唱了。”

      菱歌倒也不生气,说了句“哦,这样啊”,将青金石收起。

      杨照邻主动说:“菱歌,我想听听,你放给师兄听吧。”

      “好啊!”菱歌又将青金石取出来,凑到杨照邻耳边。注入灵力,便能听到矿石中的声音了。

      菱歌哼的只是曲调,杨照邻仔细听歌词,女伶声音柔软如水,缠绵悱恻。是凡尘南地的俗语,恰好杨照邻听得懂。

      他不禁红着脸看了一眼菱歌,她似乎不知道这歌词究竟说的是什么。

      “好听吗杨师兄?”菱歌眼睛亮亮的,看得出来她很爱这小调。

      “嗯,好听。”杨照邻言不由衷。等菱歌拿走青金石,他便和韦庄耳语,告诉他菱歌听的是一个女伶唱的淫词艳曲。两人都觉得她不仅是傻,还蠢。若离开九洲台指不定就被杀了。

      乔歌眉走近前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看见杨韦二人讥笑,便询问菱歌始末。听了曲子后走到两人面前:“她没离开过九洲台,听不懂凡间俗语很正常。你们非但不提醒她还嘲笑她,属实过分了。”

      夏吹雪嘲弄地笑了声,“五师妹,同门之间开个玩笑用得着上纲上线么?有这闲工夫,你不如多花些时间修炼,别只长年纪不长修为,我都快忘了你已经三十岁了呢。”

      夏吹雪对乔歌眉有恶意。因为乔歌眉入门晚,掌门事务缠身很少亲手教她,她的剑术和法术都是由大师兄宁昆山教的。

      而夏吹雪喜欢宁昆山,是个所有人都知道,只有宁昆山不知道的秘密。

      乔歌眉亦一时对不上话。这时菱歌抱住她的胳膊,天真地插入话题:“师姐修为涨得很快啊,她已经筑基中期了。长老说她要是和师姐你同时入门,早就超过你了。”

      她无意贬低夏吹雪,只是复述醍醐长老的话。

      醍醐长老是九洲台唯一的长老,化神修为,多年前不知是走火入魔还是怎么了,闭关至今,深居简出。他不见掌门,唯独见菱歌,据说菱歌是他带来九洲台的。

      夏吹雪脸色难看,她知道以菱歌的脑子说不出故意贬损的话,只是无心之语,却比故意伤人还令人堵得慌。

      万华殿中央传来的掌门声音打断了这尴尬的气氛。

      九洲台掌门银霄盘膝而坐。一袭银衫道袍,化神修为的他虽有一头银丝,看着却像十七八岁的少年人。

      第一句话就令所有人心情沉重:“天启又降下来了。”

      九洲台连通九重天,苍穹之上便是神明。二十年前神明降下第一道旨意,告诉他们下一任魔头即将降世,他会摧毁九洲台和人间。

      银霄面上冷硬的线条微微柔和,“但是有一个好消息,昆山已经找到那魔头了。”

      众弟子不禁沸腾。银霄按按手示意他们安静,“他已将魔头缉拿,很快回来。第二道天启便是要我们在九星连珠那日,于杀生台上引天雷杀了他。”

      说曹操曹操就到。话音方落,殿外很远的地方传来守山弟子的传音:“启禀掌门,宁师兄回来了——”

      众弟子不约而同向左右走,让出一条宽敞的路来,菱歌和乔歌眉被好几个高大的弟子挡住视线。

      乔歌眉心不在焉地想着事,菱歌踮起脚想看看那魔头是何模样。

      最先进入万华殿的是宁昆山。他和菱歌一样不爱九洲台飘逸的道袍,反倒喜欢手腕、脚踝处都收束起来的练功服。只不过他的练功服是黑色的,既没有刺绣也没有符文,十分低调。

      一头墨发用白玉发冠竖起来了,长长的马尾垂到提拔的脊背上。神情冷峻,不苟言笑,是九洲台上下都敬重忌惮的大师兄。

      菱歌使劲踮起脚,还是看不见,于是她往上蹦。她才刚刚突破筑基,还不能娴熟地控制灵力。一不小心蹦高了,险些飞出去。

      宁昆山的眼角余光捕捉到这一幕,不禁露出一丝微笑。

      醍醐长老闭关多年,掌门忙于事务,菱歌自小由他带着,对菱歌而言他既是兄长也是父亲。

      菱歌用力地挥了挥手,也看见了那被宁昆山拖在身后的少年一眼。

      噗通。

      心跳声响彻胸腔,震得菱歌愣住了。

      少年衣衫褴褛,狼狈不堪。被浆洗得发白的浅蓝色衣衫破破烂烂,有好几处补丁。双脚的鞋早丢了,一双苍白的足露在外面,有许多伤口,有的结痂了有的还流着血。

      全身上下唯一没有褪色的是束住他黑发的蓝色发带。歪歪斜斜的,发丝早就凌乱了,几缕遮住他的脸。

      那张脸也很苍白,甚至比他的手足还苍白。但是骨相好看,高耸的鼻梁,深邃的眼窝,不比九洲台的修士们差。甚至在皮相上还胜过许多人,明明不点胭脂,嘴唇却是红的,仿佛偷吃了蛇果。

      唯一不受菱歌喜欢的是他脸上那深深的颓唐之色。令她噗通噗通不止的心跳中多了一份酸涩,不知因何而起。

      菱歌捂住心口,不得了了,她的心在噗通噗通跳得好凶!

      她听师兄说过——便是帮她带青金石的师兄,倘若喜欢一个人,心便会跳得很快。

      菱歌遗憾她并没有这种时刻,却不想遇上了。

      想到这,她弯下腰,从师兄们的腋窝下钻出去,睁大圆圆的眼睛,盯着那脖子和手脚被锁链铐住的少年。

      他走路踉跄,因为宁昆山手里拽着他脖铐的链条,就像牵着一条死狗。

      或许他注意到了菱歌的目光,抬眼与她四目相对。

      菱歌的如雷心跳不熄反壮。

      星河骤亮,繁花盛开。

      啊。她忽然悟了,我喜欢他。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第 1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