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第 28 章 ...

  •   吃完饭陈翊领着王薇上楼休息。

      二楼的装修和一楼完全是两个风格:一楼简洁传统、大约是为了方便陈外婆的日常起居;二楼则时尚现代,看起来和大城市的套房装修没什么区别。

      二楼的格局依旧四个房间,有个大客厅,客厅外面是个大阳台。

      陈翊将王薇的房间安排在自己房间的隔壁。

      放下行李,陈翊带着王薇稍微参观了一下屋子。

      临近过年,又知道陈翊要回来,黄姨已经彻底打扫过屋子了。

      阳光从窗户照进客厅,屋子里异常明亮,和屋子等长的阳台干干净净的、什么也没有,仿佛它的功能只是偶尔用来观观景。

      王薇如实地问出了这个的疑惑。

      陈翊跟王薇解释:“家里平时就外婆和黄姨,过年也就多我们一家三口,房间、客厅已经足够用,阳台不大用得上,需要的时候,从屋里搬几把椅子出来就行了。”

      “外婆没有其他的子女了吗?”王薇问。

      “曾经有过一个儿子,没养大。现在只有我妈一个。”想到外婆的故事,陈翊会心一笑。“外婆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经历了很多事,那些往事汇编起来可以写成‘近代中国妇女成长史’了。你想听吗?”

      王薇看着陈翊温柔的笑意,忍不住点头,想听听什么样的故事。

      “行,你等会。”陈翊说着,进屋搬出了两把靠椅,又沏了一壶茶。

      王薇坐在靠椅上,往外望去,看到的是两边的青山、刚刚来时的路、路两旁枯黄的稻田和岸边的小屋,暖和的阳光懒懒地拂在身上,一呼一吸间有乡间干净的气息和茶杯里散发的淡淡茶香,耳边有乡间零星的人声和间或的狗吠声。

      很宁静。

      “像世外桃源。”王薇轻叹。

      “嗯...”陈翊接道,“很安静、很自在,就是没有大城市便利。买东西要出去几公里才有店。”

      “嗯?那外婆都怎么出去?”王薇懒懒地问。

      “主要是买菜,黄姨隔三差五会骑电动车出去。外婆偶尔才去镇上赶个集,坐黄姨的车就行了。”

      “这里一直都没有商店吗?”

      “小时候有一间店。但你看,这里太山、太偏僻了,后来人们渐渐搬到镇上、城里去了,人越来越少;加上电动车、摩托车越来越方便了,大家愿意去镇上买东西,因为新鲜;再加上商店的老板年纪越来越大了,商店就关门啦。”

      “哦...”王薇点点头,目光落在右前方、山谷左侧的一座行老房子。

      那是一座瓦房,很大,远远能看到它状似半圆、似乎有几个天井,但是已经很旧了,屋顶有不少干枯的草、不少房屋已经坍塌、从坍塌的地方冒出了树枝。

      陈翊随着王薇望去,“那是这个村的祖屋,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

      据说是别地的地主儿子,分家之后,来这里定居。当时建房子的时候,太公有钱,把房子修得又高又大,屋顶的房梁用的都是山上几十年、上百年的大树树干。

      子孙繁衍、根叶日渐茁壮,到现在,这个村子的人,都是他的各房子孙,都姓钟。

      听外婆说,从前所有人都住在祖屋,每户人家大约分到三间房,整个老屋挤得满满当当的。后来七八十年代,大家纷纷建了新房搬了出去,到2000年,最后一家人也搬了出去,老屋就彻底空了下来。

      随着大家往城里搬,大家也不在修理老屋--过去还在村里住,在老屋养养猪、养养鸡,隔几年还要几年检修一下房子,现在彻底没人干这事了。房子可不就坍塌了嘛。”

      王薇轻轻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风流都随雨打风吹去了,乡绅的老房子也难逃厄运。”

      陈翊在他贫瘠的乡村认知库里搜索了一下,“听外婆说,前几年别村的祖屋通过乡贤捐款筹到资金,进行了修缮。”

      王薇又看了一眼那占了大面积的祖屋,“那么大一间屋子,塌成那样子,修缮不了了,得推到重来吧?”

      “邻村的那间保养的比较好,没有塌,能修缮,花了两三百万吧。这一间已经修不了了。”

      王薇问:“花几百万修好以后,用来做什么呢?给村里的后代瞻仰吗?”

      陈翊迟疑了一下:“大约...是的?我觉得祖屋坍塌了很可惜,但是几百万修缮了,空着摆在那里,只在节日祭祀用,又觉得很浪费,似乎意义也不大。每个村子都有一座祖屋,假设每个都去修缮,一座座完好的祖屋,空着那里等着岁月的摧残,这好像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王薇耸耸肩,表示也不能理解。

      这个话题太大了,那一座座的破旧的老房子,诉说着先人的往事,寄托着浓浓的乡愁和传统。但是,重新修葺以后,闲置在那里,却实在浪费钱财、人力、物力。

      “你还是给我讲讲外婆的故事吧。”王薇说。

      陈翊喝了一口茶,伸了个懒腰,“em...就从外婆出生开始讲吧。”

      “外婆今年83,是邻镇人,因为家里穷,两岁被父母卖到这里当童养媳。外婆说,她娘家从那座山翻过去,再翻两座山就能到。”陈翊指着村口方向的一座山说道。

      “这里也穷,外婆从记事起,就开始干活。她的未婚夫比她大5岁,卖过来以后第二年,婆婆又生了个儿子。家里太穷了,多一个人,全家加倍的干活吧。

      兵荒马乱的年月,外婆的未婚夫在1948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拉去打仗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外婆的未婚夫那时候将将18岁,因为公公病死了,就拉了小伙子去。

      外婆和她的婆婆等啊等啊,秋天里听说要解放了,以为不打仗,她们等的人就会回来,却又听到国民党过海去台湾的消息。

      后来听说有些人逃回来了,她们又燃起了希望。
      等啊等啊,等到腊月里河水都结了冰,又等到二月倒春寒,同村的二大叔九死一生以后,回来了,带回噩耗--她们等的人再也不会回来了。连遗物都没有留下。

      我叫太婆的那位老人打击之下,病体缠绵。

      她思来想去,将外婆跟那个小儿子拴了婚,那就是我的大外公。”

      “大外公?还有二外公?”

      “嗯。没成婚那位伯公不算,还有一位二外公。”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