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结业证 ...
-
当天晚上提前来到扫盲班,嘉华亮了亮买的《主席文集》。赵老师眼睛一亮,一把抢过去翻看。
“刘同志,这本书哪来的?”
“报告赵老师,这书是今天我去赶集的时候,在书店买的。书店老板说,这是刚到的新书,以前没有。”
“的确是新出的书,我以前也看过主席的书,但是在好几年前的,可没有你这本书里的内容多!”
“赵老师,大家也跟着您学了不短时间,我已经学了一千多个字了。但这本书里面还有好多字,我都不认识,您能不能教教我?”看他这么感兴趣,嘉华问道。
“当然可以。这本书先给我看看,我先选一些简单的文章出来,再教你!”
“好的!我可以每天中午吃完饭,到祠堂来找你学吗?我会准备纸和笔的。正好现在天太热了,中午大家都在家休息,要到半下午才能去地里干活。”
赵老师住在村长安排的房子里,孤男寡女的,嘉华为避嫌也不可能跑到人家里去。
“成,后天中午你过来吧!”赵老师很高兴能碰到这么好学的学生。
“赵老师,我那还有三本主席的书,等您看完这本,我们再学那三本,一本一本地来。”
“托你的福,我也能看到这么多新书。感谢刘同志了。”
“不用客气,赵老师喊我兰花就行!”什么时候我能改个名字就好了!兰花这名字太乡土啦。
第二天,忙完家里的活,嘉华又去找了村长一趟,请他帮忙给二哥立个衣冠冢。
“我二哥人在外地出的事,离得远,也没办法给他收殓。三哥和我打算给他修个坟,里面放两件二哥穿过的旧衣裳。”
“这事你们打算大办还是小办?”
“不用大办。这也不是喜丧,飞来横事,简单点办吧!这是五十块钱,村长您拿着置办东西。”
“行。我找人刻个碑,挑副好点的棺木,选个日子。在你家父母、大哥那块墓地旁边找个合适的位置,你看中不?”
“您说行就行,我年轻,没有您有经验。您看,我这边要准备啥?”
“你把你二哥的旧衣裳准备好!还有送葬人穿的五身丧服。”
“哦,我会准备好的。还有啥?”
“其他的没了,等我定好日子,再告诉你章程的。”
“好勒,麻烦您了!”
“麻烦啥?你三哥在外地,我不帮衬着点,谁帮?你先回去吧,我得去忙了。”
这时候的人真淳朴!虽然有坏人,但好心人也挺多的。
半个月后,在哀乐的伴奏下,原主的二哥下葬了。
由于这时候没兴白喜事请吃饭的习俗,所以这场丧事办得简单快速。究其原因,主要是解放前死的人太多了,一家家的都穷,白事都越办越简单。大家生活水平都很低,没人讲究那么多。
要放在现代农村,白喜事能搞个三天三夜,累死人不偿命。嘉华在现代的时候跟着父母参加过农村亲戚的白事。祠堂里摆满一二十桌,一天三顿酒席,吃上三天。逝者家属多人分工,忍着悲痛操持,哭灵的时候还得跪在地上好几个小时起不来。
因着办这件事,嘉华中午跟着赵老师的学习停了一天。第二天中午过去的时候,王柱子已经在跟着赵老师学习,她也见怪不怪。
半个月前,她刚跟赵老师开了个小课堂,没两天王柱子就跟着一起蹭课。他就是跟爷爷相依为命,除了嘉华外,扫盲班学习最好的那个男孩子。
王柱子是有读书天分和后天勤奋加持,才能学得好,比嘉华这个作弊的强。嘉华很佩服他,所以能帮的也会尽力给与帮助。柱子手里拿的笔和纸,就是她送的。
嘉华到了之后,先把今天要学的文章仔细看一遍,假装把不认识的字挑出来,向赵老师请教后,又在本子上把这些字抄写十遍。写完之后,她又把这篇文章通读两遍,期间故意读错几个字,赵老师一一指正。
柱子一直在旁边复习之前学过的内容。
等到了晚上上扫盲班,赵老师先让嘉华把白天熟读的主席文章给大家朗读一遍,然后他再给大家大概解释文章的主要思想。
很多孩子其实听不太懂这些文章,但都很懂事的没有吵闹影响课堂纪律。
赵老师给大家分享这些文章,主要用意就是把主席的思想传达给乡亲们。
村长觉得这些文章很有用,因此要求各家各户都来听听。
此时祠堂里面有一百多号人,大家都聚精会神的听着赵老师讲故事。
是的,讲故事。
赵老师解释完文章的意思,会结合文章内容,讲讲党的历史、与反动派斗争、红军长征、抗日以及内战等的故事。
等这些讲完,一个小时过去,才到了学认字的时间。此时乡亲们大都散去,只有几个年青人留下来跟着之前扫盲班的孩子一起学认字。
大多数上扫盲班的人手里都拿着笔和纸,把老师写的字抄下来,回家多看看,以免忘记。
因为嘉华每天给大家念文章,是大家眼中的好榜样。白天干活的时候,有的扫盲班的学生忘记了某个字怎么读,会过来找嘉华教教。看到他们这么努力,嘉华不厌其烦地指导,很快又吸引了几个学生过来问问题。
还有的人也会去请教王柱子问题。
很快扫盲班已经开展了六个多月,除了农忙的时候,中断了小半个月,无论刮风下雨,扫盲班都正常开课。
如今,要说王家村里最受欢迎的几个人,非赵老师、嘉华和王柱子三个人莫属。
那些上了扫盲班的孩子,在家的时候,总能跟大人扯上几句:“主席说过……。”让大人感觉自家孩子比过去懂事多了,挺有长进。为此,大家对教导孩子们学习的赵老师,以及耐心回答孩子们问题的嘉华和王柱子十分感激。
听说,已经有几户人家决定在明年开春后,要把孩子送去学校上学。
扫盲班结束后的第二天早上,大多数人刚吃完饭,还没来得及去地里,就听到村口传来的敲铃铛声,知道是村长有事让大家去祠堂。
村里开会的人多的话,一般都是在祠堂进行的。
人们聚集到祠堂后,村长和赵老师两人正站在台子上。看人到齐的差不多了,村长开始喊话:
“乡亲们,昨天俺们王家村的扫盲班已经结课,大家都知道了。
这半年来,赵老师带着大家学文化,矜矜业业,十分辛苦,嗓子讲得有时候都冒烟了。
扫盲班的学生,大多是孩子。他们学得非常好。这些孩子是俺们村的希望,主席那句话咋说的?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俺可记得牢牢地。
这些孩子可跟俺们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不一样,他们的未来不能跟俺们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他们走出去,不管是去当兵、做买卖、当工人,还是给人打工,不管做什么,有点文化,才不会吃亏上当。
这一切,是党给俺们创造了机会,是赵老师辛辛苦苦带着他们认认真真学习的成果。
大家感谢赵老师!感谢党!”
大家十分激动,巴掌拍得老响。尤其是那些有孩子上了扫盲班的家长,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而孩子没去上扫盲班的家长,一个个急着问:“以后还办不办扫盲班?
赵老师上前一步,挥手让大家安静:
“扫盲班的学习效果大家也看到了。
我们的孩子上扫盲班认真学习后,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去赶集买东西也能简单算钱,甚至有人都看书了。
大家想问问,以后还有没有扫盲班?在不在王家村办?
说实话,我现在也不知道。但是看到大家这么期待,我会跟组织努力争取,说不定组织看到大家这么好学,扫盲班还能接着办下去。
不管以后怎么样,上过扫盲班的同学们记得以后要多学习,多看看老师教过你们的东西,不要忘了。
没上扫盲班的乡亲们,对学习感兴趣,可以找扫盲班的同学们学习学习。
当然,最好都能去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那里能够让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
无论怎么样,我希望你们能在学习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久,学无止境。
谢谢大家这半年来对我的照顾!
谢谢乡亲们!”
赵老师向乡亲们鞠了一个躬,又接着说道:
“组织上给上完扫盲班的学生们发放了结业证。我念到谁的名字,谁就上台来领结业证。”
“刘兰花、王柱子、王铁柱、李香桃、王树苗……”二十多个人在台子上站了两排,手里都拿着一张证书。
“在这里,我特别表扬下刘兰花和王柱子。
刘兰花同学虽然已经结婚了,但却始终保持上进,白天下地,晚上学习。老师讲的知识,刘同学都记得非常牢。她不仅自己学习,还积极帮助其他同学。
王柱子同学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但他学习非常刻苦。
组织上给这两位学习成绩优秀、刻苦的学员特别颁发了奖状,鼓励大家以他们两位为榜样,好好学习。
最后,大家给台上的所有同学们鼓掌!”
散会后,大家热热闹闹地回家拿东西去地里干活,走的时候还不时看看嘉华和王柱子,十分羡慕。
赵老师下午就要回城里。临行前,他给王柱子送了一本新字典,给嘉华送了一本新笔记本。
嘉华把《主席文集》中,赵老师最喜欢的两册,作为回礼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