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以琴为谏 ...


  •   认出“荀君”二人的不止荀启,还有在座的一些文臣。

      自董卓上位以来,各部官位频繁变动,甚至出现朝授官而夕夺爵的现象,许多人未必记得某一阶段是同侪是何模样。

      然则赴宴的文臣中不乏灵帝时期的老人,更有记忆力卓越的,对“荀君”这位相貌气质卓绝的士子有着很深刻的印象。

      ——颍川荀氏,世著大姓,桓灵帝时期曾留下荀氏八龙的美谈。
      而这位“荀君”,正是前任司空荀爽的侄儿,曾任守宫令的荀彧。

      若非因为年岁不大,官职不显,藏于众多名士叔伯的光环下,以荀彧的文才品貌,只怕也逃不开董卓的一纸“强行征召”,无法顺利地从洛阳脱身,带着荀家年轻一辈回返故乡。

      曾经直入宫廷,逼少帝退位的董卓,倒是与荀彧有过一面之缘。
      只他当时全心系挂在改立天子与自身权势身上,似“守宫令”这种小透明官职,绝不可能入他的眼,顶多因为优于常人的外貌、谈吐而多瞥一眼。

      是以,董卓竟然完全没有认出荀彧,只觉得眼前这人相貌气质卓异,不似寻常人,不由生出“天下名才,合该尽归于吾”的想法,欲将此人召入门下。

      他难得主动开口询问,赴宴的一部分群臣却是吓得不轻。

      董卓正对反董势力恨之入骨,欲处之而后快。荀氏年轻一代的荀攸因疑罪被捕,成了董卓的泄愤对象,不日就要问斩,这个时候同为荀氏子的荀彧赴宴,主动送上门,还被董卓注意到,亲问名姓……岂非羊入虎口,死路一条?

      要知道,以董卓的脾性,动辄灭人满门,夷三族……袁氏的惨案还历历在目,作为荀攸堂叔的荀彧,如何会被董卓放过?

      众人皆为荀彧捏了一把汗。

      荀彧察觉到董卓打量的目光,依礼起身。他没有报出“余循”这个假名,也没有自报家门,而是徐徐抚平衣袂上的皱痕,镇静若定、不卑不亢地道:
      “听闻太师文告于天下,义除党锢遗乱,擢用名士,广纳贤才。余无状,偶得一琴曲,欲献于太师,未知太师是否准予?”

      听了这段话,董卓的面皮抽了抽。

      他确实曾经起过拉拢世家与士人的心思,不但为党锢之乱平反,还不断提拔名士,以图他们为自己所用。
      可理想多丰满,现实就有多骨干。他自认为已竭尽所能,给了那些名士一步登天的升云梯,哪知那些人不是称病拒绝,就是当面应下,转头投入敌对阵营,响应袁绍那些人的号召,联合起来讨伐他。

      董卓只恨自己一腔热情喂了狗,却不去深想其中的根本原因,只能以杀泄愤,把举荐那些人的伍琼与周毖杀了,灭了袁氏一家,还把涉嫌举事的荀攸、何颙等人抓住逼供。

      而他的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加深他在民众眼中残暴不堪的形象……最终索性放弃拉拢士族,彻底放飞自我,开始了旷日已久的烹人大业。

      早已忘了自己也曾“志向远大”的董卓,此刻乍然听见“义除党锢遗乱,擢用名士”这几个字,心里怎么都不对味。
      他总觉得这几个字似乎具有讽刺意味,用他曾经的天真想法来打他的脸,可董卓见到说这话的人一身正气,只让人觉得君子端方,怀珠抱玉——又觉得是自己想太多。

      他疑惑地扫了荀彧一眼,见他始终淡定从容,谦和有礼,不由多了几分好感,可有可无地应允:

      “来人,摆琴。”

      荀启因为离得近,将董卓脸上堪称丰富的变化全部看在眼中。

      他暗自乐了会儿,不消细想,就清楚地猜到董卓的想法。
      这位“荀君”确实是真正的君子,他说的话通常只是陈述事实……可就是因为他所陈述的事实太过方正,听在别有用心的人的耳中,总有那么几分被内涵了的感觉。

      荀启重新将注意力投放在荀彧身上,见他按部就班,不疾不徐地燃香、净手,跪坐在琴案前,屏息凝目。

      白皙修长的指节拂过素弦,略调琴音,下一刻,清泠的乐音倾泻,如潮汐涌至,势不可挡地将所有人裹挟其中。

      董卓并非士族出身,他出生在凉州,以军功起家,从未接触过琴这种雅物,在执掌权柄后也没想起用琴乐钟声陶冶情操,只爱看伶人跳舞,对琴技琴意毫无概念。

      这么一来,这琴音再是美妙,在他耳中也如拉锯子一般无趣。
      董卓有些后悔,想命人退场,可当看见周围人都专注认真地听着琴音,不时露出惊叹与深思之色,董卓不想暴露自己修养匮乏,给那些可恨的士族增添一份谈资,只得耐着性子听下去。

      荀启留意着董卓的一举一动,又仔细琢磨荀彧所奏的这一曲,激扬而悲怆,若抛开琴曲、琴音本身的意境,从琴音当中,还能察觉到几分压抑的愠火与焦灼。

      可当荀启再去看荀彧的神色,仍是平静清穆,全然没有琴音中的沸反盈天。

      再将目光移向不在状态的董卓,以及若有所思,面色各异的文臣,荀启心中透亮,明白荀彧献曲,不是献给牛嚼牡丹,听不出琴意的董卓,而是“献”给在座的所有文臣。

      一些往日里圆滑老道,明哲保身的文臣间或错开目光,取酒自饮,心思早已不知飞到何处。

      整个大殿上,除了琴音,再无其他。
      所有人都缄默无言,仿佛连呼吸都放缓,生怕打扰了琴曲与奏琴之人。

      荀启察觉首座下的王允骤然握紧拳,满腔情绪翻涌,几近炸裂。

      不少文臣亦露出相似之色,他甚至怀疑:若是这些情绪再发酵一会儿,保不准有忠君爱国的义士会不顾自身安危,不计任何成功率,扑上来刺杀董卓。

      荀启又扫了眼昏昏欲睡,对一切毫无所知的董太师,悄悄地将手搭在腰间的配刀上。

      如果真有人刺杀董卓,那他是意思意思地阻拦一下呢,还是跟着补刀?

      好在荀启毫无诚意的担忧并没有成真。

      荀彧已结束抚琴,拾袖而起。

      荀启已欣赏了大半天的美人与美乐,见堂中的氛围因为琴音的结束而再次紧张起来,他把目光停留在荀彧那张令人赏心悦目的脸上,好奇他会说些什么。

      只见荀彧行至殿中,并袖一礼:“太师以为此曲如何?”

      董卓打散瞌睡,言不由衷道:“此曲甚妙……”

      在座的文臣都露出微妙的神色。

      董卓信重的郎中令李儒因为家中有事,姗姗来迟,只听了琴音的后半场。
      他刚入座,倒了杯酒解渴,就听到董卓说的这句话,差点一口酒喷出,呛进气管里。

      等接受到董卓打的眼色,李儒立即放下酒杯,目光中带着含义不明的打量,停在厅堂中央的那位奏琴人的身上。
      不过片刻,他眼神微变,似是认出了荀彧,笑得意味深长:
      “荀文若好胆量,明知逆贼荀攸罪及三族,即将问斩,还敢来太师面前献曲?”

      在座文臣有半数变了脸色,就连荀启也是一愣,握着刀把的手收紧,一瞬不瞬地盯着荀彧。

      所有人都在瞩目荀彧的言行,而坐在高位的董卓最后一个回过味,他听出李儒的言下之意,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万众瞩目之中,荀彧仍泰然而立,没有因为李儒的突然发难而生出丝毫惶然与动摇。

      董卓一见这万事不惧、将他的威严视若无物便来气,他想到监狱里压着的另一个同款,冷笑着想:果然是血脉之亲,都一样惹人生厌。

      荀彧并不理会李儒话语中的锋芒,更无惧于董卓眼中的杀意,拱袖道:“方才所奏之曲,名为《柏舟引》。”

      董卓正想派人将他拿下,听他这么说,勉强忍着发作的欲.望,小声问旁边的亲兵:“何为《柏舟引》,可是有什么寓意?”

      亲兵们皆支支吾吾,答不上来。

      就在这时,突然出现一个从未听过的清朗少年声,从稍远一些的地方传来,小声而清晰地道:
      “引,琴曲的一种题材,乃是君子自省问德的一种方式。至于柏舟,应当出自诗经《柏舟》,是爱君隐忧之意。”

      董卓循声看去,只见出声解惑的是一名站在吕布身后的少年,唇红齿白,容貌出众。
      见他看来,少年略有些拘束地垂下头,不敢再出声。

      吕布留意到这一幕,出声解围道:“席小将方才是在为布解惑,打扰到太师,是布思量不周。”

      董卓道:“无妨。”

      他的神色好看了一些,朝荀启招手:“到本太师这边来。”

      荀启飞快地往吕布的方向看了一眼,等得到吕布的眼神许可,这才缓慢而拘谨地移向董卓。

      站在下首的荀彧看到荀启,已至喉口的腹稿骤然一堵,从进门以来便无任何波澜,一直冷淡若水的黑眸蓦地一缩。

      董卓等人未注意到这一点。
      荀启已移到董卓身边,行了一礼,得免。
      董卓问:“你姓席?”
      荀启道:“正是。姓席名斐。”
      董卓又问:“你怎知道这些?若有书墨,为何不入幕僚,而在军中做一侍将?”
      荀启道:“斐曾在家中读过书,后因战乱与家人离散,至于幕僚……”他微赧地扶正兜鍪,小声道,“斐不过读了几本书,比不上谋臣之才,哪能不知好歹,无德而谋位?”

      董卓纵声大笑,险些震得荀启后退半步。

      等笑声结束,他虽看着荀启,却意有所指地对所有人道:
      “本太师正喜欢你这般识时务,知好歹的性子。不似某些人,自以为读了几本书,就比旁人多了三头六臂,明明高官厚禄地捧着,却还心比天高,整日与本太师对着干,也不想想是因为谁提拔才有今日。若无本太师,他们如何能坐上现在的位子?简直不知所谓!”

      这是在借荀启指桑骂槐,无差别地针对所有被董卓征召,却怀有反董之心的士人。

      荀启莫名拉了一波仇恨,被许多目光暗中打量。若换了一个人在,或许会诚惶诚恐,不知所措,但荀启早已被特安部的那些老变态训练得刀枪不侵,脸皮比城墙厚,自然对所有目光免疫。

      但他还是佯作不安地低下头,不敢应声。

      下方的人群中,被董卓指桑骂槐的话戳得最痛的便是王允,毕竟若不是董卓将杨彪赶下台,他王允一介流徒,也坐不上这司徒之位……可他不但参与了反董,还是其中的中坚之力。

      王允的内心只动摇了一瞬,便抬指在青铜卮敲击两下。
      这是他事前与荀彧约定好的信号。

      荀彧听到熟悉的敲击声,收回凝视上首的目光,垂眸道:
      “原来小将亦听过这首诗,不知小将是否知晓……这首诗叙说的是怎样一个故事?”

      荀启挂上惴惴不安之态,朝董卓的方向看了一眼。

      董卓刚指桑骂槐了一番,自觉解气,难得宽宥地摆手:
      “你但说无妨。”

      荀启复低下头,快速而无中断地说出答案,将音量控制在所有人都能听见、又不显吵的程度:“《柏舟》所叙,忠君之士受宵小构陷,而主上遭受蒙蔽,不知义士的忠心……”

      还未说完,董卓就已黑了脸色,用力一拍桌案,震碎了案上的玉盏。

      “荀彧,你大胆!”

      荀彧夷然未惧,黑眸清亮而沉毅地与董卓对视,缓缓抬手,并袖一拱:

      “彧之从侄攸,忠梗赤诚,绝非叛臣逆贼。彧愿以项上人头作保,恳请太师听受‘琴谏’,重查此案。”

      以琴为谏,前所未有。

      董卓没想到自己瞌睡着听完一个琴曲,竟然就莫名其妙地接了个谏言,一时间竟有些骑虎难下。

      他倒是可以像以往那样置之不理,喊打喊杀,随时随地烹人。可他刚刚才指桑骂槐地说某些文臣“不知所谓”,不讲情义和道理,愧对他的提拔之恩——如果这时候拒绝荀彧,并表现出蛮不讲理之态,岂不是自打脸,反面证明不讲情义和道理的人是他董卓?

      如果人少倒也罢了,出尔反尔也无所谓,可现在几乎所有朝臣都集中在这,要是在这么多人面前自打脸……

      董卓脸上的肥肉狠狠地抖了抖,盯着荀彧的眼中逐渐凝聚风暴。

      荀启暗中观察董卓的神态,在他发作之前,上前半步,义正辞严地对荀彧道:
      “荀郎君,《柏舟》此曲有一处不妥:太师明察秋毫,绝非《柏舟》中的蒙昧之主。”

      荀彧会意,从善如流地垂首:“确有不当之处。彧正因为知晓太师洞彻事理,秉正公允,这才斗胆来谏。”

      董卓莫名其妙地得到了一个台阶下,又无形中被抬上了架子,挣扎了几许,决定先答应下来,先仁慈地多给他们一些时间,等事后再找个由头,把这荀氏叔侄一锅炖了。

      董卓掩去眼底的狠戾,虚情假意地露出感慨之色,准予了荀彧的请求。
      因为只是重审案件,所以荀攸还是被扣在监狱中,只不过暂且免去了死刑。

      但这对荀彧等人而言,已是解决了燃眉之急。

      董卓终于解决了一件心事,后悔自己不该多嘴去问王允带来的宾客,同时,对带引这人的王允也生出了一丝怨怼。

      王允知道董卓的脾性,不敢去触董卓的霉头,在筵席上格外沉默低调,只是暗中打量了荀启好几眼。

      董卓烦闷地饮了几杯酒,突然察觉席上少了个重要的人,问众人:“伯喈哪去了?”

      伯喈,正是左中郎蔡邕的表字。

      董卓又对亲卫道:“去,请蔡中郎入席。”

      王允为自己端了杯酒,借喝酒的姿势挡住唇边的冷嘲。
      董卓素来自诩对他们有知遇之恩,可实际上……他那么看重蔡邕,在发现蔡邕未参加筵席的时候,第一句话说的也是“去请蔡中郎入席”,而并非“蔡中郎是否病了”之流。
      所谓的看重,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

      不多时,卫兵带着蔡邕回来,与之同来的,还有一名弱冠之年的檀衣青年。

      那青年相貌堂堂,眉目间带着一分佚宕之态,气质如云丝,无可捉摸。

      因为荀彧之事,董卓见蔡邕带来的也是年轻而不同凡响的士子,心里一突,只觉得脑壳砰砰直跳。

      蔡邕上前见礼,歉然地对董卓道:“错过明公设宴之时,邕当自罚三杯。这位小友是邕今日……”

      “且慢。”董卓突然喝止蔡邕,“不必告知于我,入席罢。”

      第一次见到董卓的态度如此古怪,蔡邕的反应唯有三个问号。

      反倒是蔡邕旁边的那位檀衣青年似乎意思到了什么,眉峰微挑,漫不经意地往王允的方向瞥了一眼,这才随蔡邕入座。

      将这一切尽收眼中的荀启只觉得这场筵席,真的格外热闹。

      刚来的那位檀衣青年,正是在布告前扶了他一把的郭姓士子。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0章 以琴为谏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