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阶段
20世纪初,反射学主要在前苏联得到了发展。其代表人物是V.M.别赫捷列夫。十月革命前,他针对主观心理学而提出“客观心理学”的思想。1904年发表《客观心理学及其对象》一文,1907年出版《客观心理学》一书,主张客观心理学不应该用内省法研究心理活动和意识等主观方面的东西,而应以外部的行为表现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外部的表现就是反射。十月革命后,他保留了以前的基本思想,提出“反射学”的概念。他把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视为反射作用的总和,竭力研究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心理机能的影响,用严格的客观方法纪录外部的反应,并把这些反应与眼前和过去的刺激联系起来。
反射学的基本原理反映在十月革命后的一些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反射学被称作特殊的“生物社会科学”。它反对那种将心理过程与脑的活动分割开来的主观唯心主义心理学。力图利用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资料和精神病学研究的成果,与神经过程联系起来,对心理活动进行绝对客观的研究。与主观唯心主义心理学相比较,反射学所持的是科学的进步立场,但它认为心理过程是伴随着行为动作产生的,将反射动作中的决定作用归之于反射的第三个环节,即运动,忽视了反射的中间环节,即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它轻视意识,企图建立“没有心理的心理学”。反射学在心理学中出现后,又渗透到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中。20年代末30年代初,其错误论点受到批评,大部分反射学者意识到它的局限性,遂重新审定了过去的立场,导致反射学概念的取消。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