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为什么容易相信陌生人?这背后,有生理、心理两个层面的原因。
先来看生理原因,容易信任陌生人,跟老年人的大脑活动有关。
研究人员先做了一个实验,分别向年轻人和老年人,展示三张面孔,这三张面容的标签,分别是可信、中性、不可信。然后让老年人和年轻人分别去给这三张面孔打分,1分代表这张脸看上去完全不可信,7分代表非常可信。
结果呢?在看起来可信的那张面孔上,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打分差不多。在中性的那张面孔上,老年人的评分,比年轻人高了一些。而在不可信的那张面孔上,虽然老年人的总体评价也是不可信,但他们的评分,要远高于年轻人。
这意味着,老年人对陌生人的信任度评价,比年轻人要高。换句话说,老年人对人的信任,不是跟人接触过一段时间后产生的,而是在看到陌生人的第一眼,就产生了相信他的念头。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张教授认为,这可能跟大脑中一个区域,叫脑岛有关。脑岛的功能之一,是负责印象形成。比如第一眼看到一个人的时候,脑岛会发出信号,告诉你这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说白了,就是给人打标签。实验发现,老年人脑岛区域,没有年轻人活跃。
这样一来,他们也就失去了对陌生人的警惕判断,容易选择信任对方。
这是生理上的原因,大脑的功能变化,让老年人变得容易相信陌生人。除了生理,还有心理上的原因。
首先,跟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善于寻找积极信号,记住积极信息。
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准备一些情感色彩不同的图片,有的是能唤起积极情绪的,比如家庭聚会的照片;有的是消极的,比如跟死亡有关的照片,还有一些是中性的,不带感情色彩。然后分别请老年人、中年人和年轻人翻看,看完一轮后,给他们做记忆测试。
咱们都知道,老年人的记忆能力可能是要差一点点。但是,这个实验做了分类后发现,在中性和消极组的记忆中,老年人的表现确实比年轻人差很多,但在记忆积极情绪照片时,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差异并不大。也就是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对积极信息的记忆更牢固,也就是,他们更看重积极的信号。
同时,张教授还发现,老年人看图片时,会主动寻找“积极信号”,从各种细节里找能让自己感到积极的线索。比如,虽然不能判断图片里的人到底可不可靠,但是老年人会告诉自己“这个人的嘴巴比较厚,所以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很可靠的”。
其次,跟年轻人相比,老年人的记忆编码时间短,他们更难记住欺骗信息。
比如,老年人容易忘记事物的来源。某句话是谁说的、某个产品是谁推荐的,年轻人会记得很清楚,但老年人可能不会记得。就像广播里的保健品广告,老年人不会记得自己在哪儿听到的,但是会记得,一直有人说这个东西好,所以就容易相信这个东西是真的好。
再比如,老年人的记忆周期相对年轻人短一点,即使有人骗了他,但只要那个人继续和他保持亲密,他就不太记得欺骗这件事,而是关注这个人对自己的照顾和好处。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容易反复上当,反复相信骗子的话。
最后,跟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更加需要亲密的社会关系。
假如把每个人的人际关系从内到外分成三层,最内层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中间是挺重要但没重要到离不开的人,最外层是偶尔想起但可有可无的人。
基于这个分层,有人曾经做过实验,统计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各个圈层里的朋友人数。结果发现,随着年龄增加,对老年人来说,最外层和中间的人数,出现了显著下降。但是,最内圈的人数,也就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人,非但没有下降,甚至出现了轻微增长。
这意味着,老年人更需要的,不是普通朋友,而是亲密伙伴。换句话说,老年人在自己社交的最内圈,留出了位置,而骗子特别容易趁虚而入,打入内圈,占据这个位置。更严重的情况是,原本属于内圈的人,子女或亲戚,还有可能因此被骗子挤到外圈去。
——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副教授张昕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