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容器人”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的形象时提出的。“容器人”是指在现代的大众传播环境尤其是以电视为主体的传播环境下,人们的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他们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的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的交流,因为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的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畅销书《世界是平的》中指出,这个平坦的世界是个人电脑、光缆、工作流程软件的综合产物,再看看动漫的盛行把人类想象力提升的高度,我们也许就不会惊讶为什么会出现“容器人”一说。可以说,前者全球化的触角代表了人类沟通模式的一种根本改变,而后者想象力的呈现则代表了一种价值理念的彻底颠覆。电子化在沟通方式、地域、时间上的突破也引发了心理底线的突破、真理的颠覆甚至价值的归零。
“容器人”是“电视人”的一种说法,还有所谓的“单面人”、“感觉人”、“片断人”等。在印刷媒介时代,人接受信息是主动性的,而在大众传媒时代,人接受信息是被动性的,尤其是在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媒介时代,因为电视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性的,人就像是“罐状”的容器一样接受信息,其特点是“与外界隔绝”,人与人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交流。
同时观看电视的人,仅仅20分钟以后,绝大部分人的脑电波显示了凯特·默迪所谓的a波——或称沉睡形式,这就导致容器人,像杰里·查特曼所说的,观看电视的沉醉或催眠性质:“我感到沉沉欲睡,大脑疲劳,像一个生活单调的人,麻痹、隔绝,电视使我的脑子迟钝得多了,我的孩子们看起来像怪人。”(凯特·默迪《电视的影响与儿童电视病》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12页,11页)“容器人”是从电视中确定了顺从和反抗的模式,他们的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到行为方式都来源于电视,无法应付实际生活的千变万化。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