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致虚极”,“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虚是无物,极是极致。“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守静笃”,与上句句式相同,守住静的状态保持笃定。寂然不动曰“静”,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或者说态度,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守住自己对世界本源规律求索的初心,保持笃定,不受外界负面因素干扰,最终才能真正的求得“道”。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十六章,是养生实践派的心法基石;其哲学思想和指导见解,在修身养性方向,影响古今各大丹道派系。
在哲学实践派的眼中:“致虚极,守静笃”是静功实践之法,配合《道德经》隐含的“无忧绝学”(学习契合圣贤德行,即是无忧绝学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和光同尘思想的运用),内外兼修方能探索“致虚极,守静笃”的玄妙之处;
“致虚极,守静笃”是描述目标是静到一定等级状态;传统上实践派静分三个等级:身静、心静、意静;其属于第三等级,意静;身静和心静都不能称为“虚极,静笃”,冠一“致”也说明其有一个过程才能做到。
“意静”状态下,是唯有意识独存的情况;意识所属空间,八面虚空,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见一物,称为“虚极”;意识在这个空间清明自在,独守清静称为“静笃”;
“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万物并作...”等在实践中是“心静”阶段的描述见解:心静阶段身体感官已经关闭,念头纷飞已经止住;只剩潜意识活动,潜意识活动会根据大脑深处的记忆和执着,把你带入逼真的幻境场景(其不再像梦境那样错乱);意识在幻境中清醒着,身临其境记忆中比较留恋熟悉的场景不知所以然。因为是记忆和执着幻化,所以场景可被主意识重复经历观察,稳定仿佛真实,清明可以思考;与清明梦的差别很大。观复归根,就是看破后止住所有主动意识和潜意识活动,唯流清明;
“致虚极,守静笃”的实践思想在《文始》、《清静经》、《圆觉静》、《庄子》等经典中都有相通之处,如:
《文始》:“无爱道,爱者水也;无观道,观者火也;无逐道,逐者木也;无言道,言者金也;无思道,思者土也。惟圣人不离本情而登大道。心既未萌,道亦假之。”
《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圆觉经》:“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
《庄子》:“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等皆提倡实践清静之道,修养身心。
——以上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