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10月阅读记录 ...
-
20、《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
尼尔·麦格雷戈著,余燕译。
终于看完了!把电子版读完以后,又买了一本实体精装版收藏,翻了翻上面的照片。
非常有趣的一套书,从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挑选出100件文物,按时间划分阶段,在不同地区看同一时间阶段的历史。作者在导读部分就提醒过读者,因为历史更多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我们能够看到的文字记录都或多或少受到书写历史者之身份立场的影响,因而通过物品来考察历史或许是更客观的一种方法。我想也是因为这一点,这套书在进入近现代史部分之后变得越来越乏味……或许是前面的历史阶段让我们意识到在许多被我们忽略、误解的“落后”地区中也曾出现过璀璨的文明,近现代史中的全球化发展对这类文明的破坏和摧毁才更叫人烦心。不过这也是我个人的感觉,每个人的感想应该不同吧。(以及,虽然越到后面的部分总体越乏味,但还是有一些勾起我兴趣的内容,而且不得不说这套书挑选的最后一个物品非常有远见和代表性,也出人预料)
由于是世界简史,感想有些杂,现在回头一看,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人类历史中的适应、野心与妥协。最早我们创造的那些在如今能被称之为艺术品的物品,实际上是基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制作的;而在五万年以前人类的大脑才开始让我们为了探索世界的目的而创作艺术,这一转变十分奇妙,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书中那件“游泳的驯鹿”,仿佛可以从黑白照片中看到人们脱离衣食住行的需求,用双手孕育出纯粹的“美”——前提是人类开始适应自然,因而开始赞美那些使得他们适应环境的生命。当然,有适应就有野心:人类整体的发展过程无疑是从被自然摧毁过渡到适应自然,再由适应自然过渡到改造甚至是征服自然,最明显、最根本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而最具奇迹性的则是跨越空间的互联网的诞生。不过,在野心面前人类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复活节岛雕像正面的坚定不移和背面的权宜之计都是人类在历史中妥协的痕迹,过去如此、复活节岛的居民如此,如今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生存资源不断减少的境况之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
信仰源自于人类面对自然力量时的无力和谦卑,许多科学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又寻回了信仰,大约也是因为意识到在探索自然规律的道路上,我们的终点自始至终都是“适应”。
另外这套书还有些暧昧地探讨了关于人类共同遗产的问题,作者的观点大致是:“尽管因为殖民历史,许多民族的文物都散落到了世界各地,但这也不是完全没好处,毕竟这些物品是世界人民共同的遗产。”但是本书后期的许多段落里一直强调回顾历史能让各国人民获得民族认同感,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发掘自我的历史……我个人有点儿怀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本民族的遗产因为屈辱的历史而流落到了其他民族手中,会否影响民族认同感?不过这都是题外话了。对于个人而言,读过这本书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周游世界、感受不同文明的愿望,而考虑到现实条件,能在大英博物馆这一处达到目的的确更加方便。
(所以我下定决心明年要去英国玩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