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月阅读记录 ...
-
1、《圣诞忆旧集》
杜鲁门·卡坡蒂著,潘帕译
标记这本书挺久了,今天看完才想起查一查作者,居然是《冷血》的作者写的。这是本大约两三个小时能读完的书,由三个小故事组成,头两个都与圣诞节有关,最后一个是感恩节。题目是节日,实际上写的是人。其实都是温馨类型的小故事,但到了某些片段总是让人泪流满面。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大人的世界,字里行间都是孩子直白纯粹的情感和天真却也犀利的思考,温柔而残酷,这大概是以小孩儿的口吻讲故事的目的之一,在有些方面与哈利波特系列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读完之后对苏柯小姐非常有好感,我一向羡慕身体健康的人,而被精神的健康滋养之人更是叫人看了就倍感宽慰。苏柯小姐对于“主”的理解让我回忆起多年前读过的《来一点信仰》,现在忍不住想,如果去相信世界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冥冥中自有安排的,我们会不会觉得更能接受一点儿呢?已经有太多无能为力压得人喘不过气了。
也很喜欢巴迪。他在感恩节的故事里有过故意的残忍,但他当时即使不能完全理解,也不会在内心否认自己的过错。这是个无法想象比杀苍蝇更残酷的事的孩子,他还为拿BB枪打下两只鸟而再也不杀生。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第二个故事里,他与父亲告别之前被父亲的表现吓得六神无主,回到家后平静下来的那一夜却决定写信给父亲,告诉他“我爱你”。而巴迪把这个行为归因于主的嘱托。
“故意的残忍无法被原谅”,这有点儿刑法里主客观相统一的意思,我想起这星期看的电影《荒蛮故事》中第四个小故事,政府员工嘲笑男主角不懂法律,可善良人最朴实的道德观念实际上通常都是与法律相吻合的。
有时候说爱这个世界,实际上爱的不过是善良温柔的人和大自然中和谐美好的光景。这也是支撑着我尽量做一个好人,不要让自己破坏这份爱的动力。希望哪天我也能像苏柯小姐一样,在一年中的某一天开心地宣布:做水果蛋糕的天气到了。
2、《失物之书》
约翰·康诺利著,安之译
之前就听说过童话故事的真相,比如白雪公主□□,比如灰姑娘被□□,比如故事里的王子有恋尸癖,比如杜松树故事里的烹尸……童话故事的最初版本,亦即流传在民间的最初版本,实际上都是残酷的。因为那时童话存在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感受爱与道德,而是警告孩子远离危险。正如《失物之书》中扭曲人坚信的那样:“人类自身的任何一种邪恶,都是从他们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在那儿了。”因此,童话产生的最初目的,是让孩子认识世界上的恶,警惕它,保护自己。
《失物之书》的故事很简单,失去母亲、对新家庭充满怨恨的男孩儿因意外进入另一个世界,为寻找母亲和回家之路而展开冒险,在旅途中成长,最终由一个男孩儿成长为一个男人。就像各类童话最初版本的大杂烩,男孩儿戴维误入的世界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恶,但恶中也有人类的尊严、善意和爱。
戴维进入这个未知世界前的故事似乎更容易理解一些:丧母之痛还没有从他心中褪去,他就被迫加入一个新的家庭,毫无选择的余地,不安、焦虑、无处宣泄,委屈且心怀怨恨。所有这些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他甚至开始突发性昏厥,同时产生“幻觉”。我是个成人,看到这样的戴维却更责备他的父亲和继母。成人理应成熟,孩子却需要引导。他们没有给戴维足够的耐心和关注,因此即便戴维有错,我也认为更多的错在于父母。
这样一来,戴维闯进那个古怪、危险的世界,展开曲折离奇的冒险,经历生死、欺骗、背叛……手上沾着鲜血,哭着成长,不再流泪地站起来——这一切才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找不到让一个不应被责备的孩子被迫成长的理由,那甚至比经历生死更加残酷和不公。因此,《失物之书》里看似最残酷的考验,实际上才是作者给读者最温柔的馈赠吧。
起初我一直以为戴维进入的是自己的精神世界,它不过是他的精神疾病在外部创伤刺激下创造的幻觉。但读到结局才发现,戴维曾经的猜测才是对的。那不是什么幻觉,那是独属于他的死后世界。他在地狱之界徘徊,在绝望和痛苦中成长,亲手杀死恐惧,哭喊着宣泄委屈和伤感,却也勇敢,自始至终都那么勇敢。
童话简单直白而有力量,却也少了些情绪上的渲染。我有好几次湿了眼眶,却没有真正落泪。直到结局,直到戴维老去,在临死前最后一次进入沉园、躺进砖墙后的空洞,闻到树皮、新草和鲜花的味道……我突然泣不成声,一路嚎哭着读完这一页,读到最后一句话。
很多年前看电影《极地特快》的时候,我就明白我已经不再是孩子。如果生活在电影的世界里,我一定是那种听不见铃铛响声的小孩。读《失物之书》也有同样的感觉。有趣的是,《极地特快》和《失物之书》表现的似乎是两种完全相反的过程:前者讲述一个现实的男孩儿重新找回童真,后者讲述一个沉浸在故事和幻想中的男孩儿一步步成长、走向现实。可两个故事相同的地方是,男孩儿最终都在成长的同时保留了孩子最纯真的善意,所以,在很久很久以后……直到他们长大,甚至是死亡——他们都会走向另一个温柔美好的世界。
白天和黑夜为他们而来,鲜花和新草为他们而生。因为他们带来了光,他们带来了和平,他们创造了这个世界。
那一天,童话的应然目的才终于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