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第 5 章 ...

  •   正值第二年春天,工程进入尾声,第一批原材料收集开始了,其实在当时地方政府效率还是很高的,不会让任何可利用的资源闲置,所以工厂边收尾,边收原材料,边运作。争取把国家资源浪费降到最低。

      一年过去,家家户户迎来了农产品贩子,当时三队的贩子叫石头,是邻村村长的二舅妈的儿子,邻村村长的舅舅是县里的干部,石头一个年青的大小伙,为人豪爽,抽烟,喝洒,赌博样样精通。当时他负责三队、六队、七队和一队的原材料贩售。

      这个年青人有梦想有理想,不想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所以跟就跟舅妈说了想到村里来做点生意,小伙子思想灵光,交友很广,村里的地痞流氓都会给他点面子。毕竟在当时排外性还是很强的,如果跟你是一个村的只要看见你受欺负一般都会上来帮忙的,其实也侧面的反映出当时的治安条件是很差的。失踪几个人在当时是很正常的,毕竟民不举,官不究嘛。

      一切正正常常的没啥好说的,到了收甘蔗的季节,其实二月底三月初已经到了甘蔗收购的尾声了,基本家家都没有多少存货了,一般到这个时候也就是比较麻烦的时候,有些村民屯着货在手上希望价格合适再出手,有些村民早早就出手了,希望大家都能一样不能有太多的变数,免得被别人骂傻。这也是在当时价格最难控制的一件事情。

      如果村民的货烂在自家手里,表面上看是村长自已贪心导致的,可以说村民活该,但是眼界往上面看看你就会发现,这些价格是谁控制的,村长与货物贩子,一但这个平衡破坏在当时是很严重的事情,所以你会发现,无论到什么时候,只要你家还有屯货总会有人收你家的,不管你屯多少,只要你想卖就行,当然价格就由不得你了,反正饿不死,当然也吃不太饱。

      其实你家每年多少收成,卖了多少还留下多少在当时来说就是一个数据加减运算的结果。

      所谓政策改革当然不只是嘴上说说,在当时的洞庭湖边有四大产物,水稻、棉花、油菜、甘蔗,其实这些产物最适合生长的地方不在洞庭湖,新疆的棉花,北方黑土地的稻谷,山东的甘蔗,江汉的油菜花,这是全国出名的。洞庭湖号称鱼米之乡,是在产量上,并不在质量上。

      春夏收油菜,夏秋收棉花与水稻,秋冬收甘蔗与其它各农副产品,油菜加工后生产出菜籽油,棉花与水稻不用讲,甘蔗生产红糖白粮冰糖必备。在当时如果一个总厂的产出能供应上当时的一个城市人口每天的供需,那这个厂长就是做了事情了,如果还有盈余那这个厂长就是优秀人材了,成绩好可以提干。

      当时收甘蔗,只是一次小小的考验,并不是总厂下来的任务,只是为了试运营,看看这个摊子运营起来后效果如何,大的阵仗是在开春后的油菜籽回收榨油与运输做准备。

      先给大家说说1993年的物价,当时全民大建设改革初期,百废待新,真正的“百废待兴”,基础建设其实已经建设完了,基本乡与镇,镇与村,所有的主路基本通了,骑单车平均时速在18公里/小时,凤凰牌的。
      93年初期10元钱可以买十斤猪肉,糖一分钱可以买两颗,读书一个学期90元,不管吃,不管校服,因为当时没有校服这个概念。那么其它的物价大家跟据自已的情况推算吧,参考现在的物价再折合一下就有答案了。

      总厂为了打开局面,其实还是相当有诚意的,1993年给出的的甘蔗回收价格是82元/吨(注:地区不同,价格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那么到了分厂在中间是捞不到油水的,因为分厂差不多是直营店的配制,同样的也是按82元每/吨的价格收。

      1992年底分厂没建立时那时候总厂里面的回收价格是72元,93年比92年同比增长了10%,算是很有诚意的了。

      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很有诚意的上面,因为92年的配置是,地方仓库老板管着车和场地还有手下的一批人,这一批人下面又有各个村的各种关系在里面。利润层层分下来真正到农民的手上的时候就只剩下57元/吨了,92年以前的产业链不像现在,没有路走,什么柏油马路,水泥路面,都是97年以后的事情了,那时候说路修好了基实就是碎石路,由碎石铺出来的路,废油废轮胎不说时间上也没现在这么方便,并且要养着上下这么一大滩子人和事,还有上下的打点,没有20%的利润跟本不赚钱,或者说跟本生存不下来,像这种还是心不错的,心狠一点的,下海上得早些的那些人,基本都是30%-40%的利润,为什么中国贫富差距大,中国这还算好的,看看印度与非洲就知道了,“分配”问题本来就是一门大学问!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