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4、第 94 章 ...
-
日子不紧不慢地又翻过了一年。
都说有苗不愁长。开春换毛衣时,杨奶奶拿出去年的毛衣在杨梅梅身上一比划,就发现短了一大截。
“都怪去年冬天事儿多,都忘记给我们梅梅换新毛衣了。”杨奶奶有点自责,赶紧拿着毛衣去找儿媳妇,毛衣袖子和衣摆都要续上。
“没事,天还不算热,让梅梅再穿一天棉袄,我今天就弄好了。”王英接过毛衣,去自己的毛线袋子里找毛线,挑颜色。
杨奶奶一把抓住要跑出门的杨磊,“我们小石头不出去,就在院子里玩。外头有坏蛋,会把你抓走的。”最近两年总有哪家孩子被抢了的传闻,杨奶奶看家里孩子都看得紧了。
抱着孩子,杨奶奶问:“红岩联系人联系的咋样了?”
“都说好了,就等算好日子就动工了。”王英终于找到了满意的颜色,把原先的毛衣拆了一圈,然后开始用毛衣针穿那一圈小孔。
杨家打算今年盖新屋,冬天一家子都忙着联系订材料,做规划,还要提前找好靠谱的泥瓦匠定好时间,还得联系一个靠谱懂行的工头,协调工人和做监工。现在一切准备就绪,就等天暖和后,土里化冻了就开始挖地基。
家里的新屋就盖在现在的屋子的后面,在原本后院的位置。村子里庄基地划分都是有规定的,杨家的庄基地只到后门的地方,新屋子会超过后门,多占的地方也要去重新登记,再补交了钱来买。这还是因为他家后院是荒地,也不会划给别人做庄基地的情况下。
镇上发展得越好,村子里的庄基地就愈发紧张,特别是临街那块,根本抢不到。
家里大人都忙着,杨梅梅像脱缰的野马,带着一群小伙伴跑得愈发远了。他们沿着干涸的河道跑去上游,发现了一大片榆树,春天正是长榆钱的时候,嫩绿嫩绿的圆形榆钱,直接摘下来就能吃,鲜甜鲜甜的。
一群孩子就纷纷爬上了树,骑在树上,折下细枝,捋上面的榆钱吃。
这附近村子的孩子也多来这里玩,两边抢地盘还打了一架,因为打成平手,大家一人一半,分了这块地方。开始也是楚河汉界各自玩,没几天小孩子们就忘记了打架的事,玩到了一起。
村里的孩子告诉他们:“这个榆钱可以摘回家,蒸榆钱饭吃。”
因为没有篮子,杨梅梅这天就扛了好几大枝榆树枝回家。
杨奶奶第一次批评了她:“这么大的树枝可不能掰,会伤着树的。”她怕杨梅梅不懂,就指了指她的头发,又指了指她的胳膊,“你看拔一根头发就影响不大,但是砍掉胳膊就会流血,还很疼。”
杨梅梅扯了扯自己的头发,最后还是没下狠心拨,不过总算也接受了奶奶的批评,承诺道:“那我明天带篮子去摘。”
榆钱是榆树的果实,一般长在枝头部位,形状是像铜板一样的圆形,外侧薄,中心凸起,颜色比榆树叶子的绿要浅一些,是嫩绿色。
杨奶奶坐在小板凳上,把枝头的榆钱一个个捋下来,最后的树枝只好放在后院外头的柴堆里,等晒干了当柴烧。
摘下来的榆钱清洗干净,拌上面粉,隔水蒸熟,就可以吃了。
当地人吃饭口重,有时也会拌蒜泥和辣椒下饭。
*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杨家的新屋终于开工了,十几个青壮在画好线的地方挖好地基,然后给一个夯地基的机器接上电,那个机器就“咚咚、咚咚”地开始捶打。捶打的力道特别大,人待着前院都听得到声音,听得久了,就感觉脚下的地面也跟着“咚咚、咚咚”的开始震动。
砖厂那边把杨家订的红砖也送来了,整整齐齐堆放在院子里,天气热了之后,每天还要接着水管给这些砖浇水,随着天气越热,浇水的次数也在增加。
因为杨爸爸每次浇水时都会爬到砖堆上面去,拎着水管浇水,杨梅梅就有样学样,趁大人不注意,就爬到砖堆顶上去。这些砖只是堆放着,可没有固定,家里人害怕她不知轻重摔下来,严禁她爬上去。
不过,小孩子有时候是管不住的。在杨梅梅又一次爬上砖堆后,杨奶奶就去找杨爷爷想办法:“你去找二哥说说,要不让他去学校的时候把梅梅带去吧,反正下半年她就该上学前班了,就当提前适应了。”小学那边不到放学的时候不开门,杨奶奶觉得很安全。
于是,杨梅梅就背着妈妈从柜子里拿出的米奇书包去上学了。书包里面有妈妈装上的铅笔、本子和一盒十二色蜡笔,还有奶奶装的干吃面和花生奶糖,杨梅梅自己装进去的弹珠、沙包、小陀螺,哨子等玩具。
二爷爷好多年不带小孩子,平日里都是一个人去学校上班,他沉默地走着,步子迈得挺大。
杨梅梅蹦蹦跳跳地走在他身侧,一会儿看到漂亮的花要去摘,一会儿看到蝴蝶就跑着去追,一会儿跑到前面去了,一会儿又落到后面。一大一小的身影在田野中的小路上移动。
镇上的小学就在街道连通的大路的另一头,要是走村尾的小路穿过去,十来分钟就到。学校有两排教室,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大约五十多个人。两排教室中间是一排低矮的砖瓦房,隔成小房间,分给住校的老师居住办公两用。学校最高的建筑是正对校门的二层小楼,一楼是校长和几位老教师的办公室,二楼是展览室和会议室。操场也不大,是夯实的泥土地面,靠学校后墙有一个石头和泥土夯实的主席台,操场一边有单双杠和男女厕所,操场两端竖着篮板。
因为杨梅梅没交学费,二爷爷也不好直接送她去教室,就让她在自己办公室翻画报,自己则忙着打扫办公室,然后去打水。第二节课时,五年级的数学老师有事,二爷爷就拿着书本去代课。去上课之前,他见几个没课的女老师在教师办公室前面晒太阳,就把杨梅梅交给她们看一会儿。
“校长,这是你孙女呀?”
“是啊,最近家里忙,我带一阵子。她下半年就该上学了,先来熟悉下也好。”
女老师们分苹果吃,就切了半个给杨梅梅,杨梅梅立刻喜欢这个老师了。她见老师在缠毛线,就拍着胸脯说:“我会撑毛线。”这个活她熟!
帮老师缠了一节课毛线,等下一节要上课时,女老师就带她去自己班上了。这位年轻的老师姓白,正是学前班的班主任。
学前班的孩子比较小,桌子经常不够用时,就三个人坐一桌,因为板凳是长条凳,坐着也不影响。杨梅梅被老师安排坐在第一排边上一桌,三个小朋友挤一张桌子。
小孩子都比较怕老师,因为杨梅梅是白老师带来的,所以大家都乖乖接纳她,加上班里有小杨村的小孩,以前跟杨梅梅一起玩,所以下课时她们就很自然地玩在一起。
杨梅梅在家写大字几年了,很能坐得住,让白老师很满意。
学前班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学习,是让小孩子养成上课的纪律习惯。一般等课堂纪律乱了,老师就在上面用教鞭敲讲桌,嘴里喊:“一二三!”
小朋友就习惯性地坐直,不说小话,齐声喊:“要坐端。”
如果大家坐姿老师还是不满意的,就会继续喊:“四五六!”
“手背后。”
“七八九!”
“闭上口。”
晚上,杨奶奶给杨梅梅脱毛衣的时候,她夹着胳膊不肯放,引起了杨奶奶的好奇,哄着问她干什么呢。
“我的蚕宝宝要放在暖和的地方才能孵出来。”
原来班里的好些小朋友都养蚕,新朋友分了杨梅梅一小片有蚕茧的报纸,教她用作业本包起来,夹在咯吱窝这里暖着,说这样温暖的环境有利于孵出小蚕。
“那万一晚上孵出来了被你压着了怎么办?”杨奶奶搬出自己养蚕经验,给杨梅梅出主意:“咱们炕上是暖和的,你晚上把它们放在炕上枕头边,就不怕压死了。”
杨梅梅还给上面盖了一层枕巾做被子。
每天一大早,她都要掀开纸包仔细查看有没有小蚕出来。等终于看到一条细细的小蚕爬在纸上,就用卷好的纸棒棒把小蚕挑出来,放在一只铁盒子里。铁盒子盖子上钻了孔,底上铺一层桑叶。
养蚕的小孩子多了,桑叶也紧缺了,偏偏小杨村附近没有桑树。等小朋友自己的桑叶也不够用了,就不能再送桑叶给杨梅梅了,可把杨梅梅愁坏了。
“那你给它喂榆树叶子吧,榆树叶子也可以的。”杨奶奶出主意。
于是小蚕又吃着榆树叶,一天一天长大。
长大后的小蚕,小铁盒放不下了,杨梅梅就给它们换了一只鞋盒,鞋盒子上面也是要钻孔透气的。她家小黑背现在一直拴着,可家里还有行动自由的警长,所以杨梅梅还得防备警长吃掉小蚕。
“还有老鼠,老鼠也会吃掉蚕。”新朋友交流养蚕经验。
杨梅梅就把养蚕的鞋盒放在枕头边,晚上睡觉前看一遍,早上睁眼后看一遍。
杨梅梅正磨着奶奶给她找一个小一点的盒子,方便她把蚕带去学校,鞋盒目标太大了,在校门口就会被大队长挡住,根本进不去。
没想到有同学想了一个更棒的主意把蚕带去学校了。
下午的音乐课是新来的实习老师给大家上的,实习老师是省城师大的大四学生,是个说话轻声细语的女孩子,无论大家怎么捣乱,她都挂着笑容,对小孩子很和气。
这节课,老师教大家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她一边在教室转圈走,一边唱一句,让大家跟着唱一句。然后她看到孟向阳鬼鬼祟祟地翻文具盒,就笑着把文具盒拿起来,笑着跟他讲:“专心上课,文具盒没收了,下课还给你。”
孟向阳着急地看着,又不敢要回来,只要一直盯着老师的手。
实习老师觉得手里的文具盒轻飘飘的,动一下也没有声音,就很奇怪。因为大家都是铁文具盒,里面装了铅笔、小刀之类的,晃动时肯定有声音嘛。
她就好奇地打开了文具盒。
然后隔壁班的师生也都听到实习老师惊破天际的尖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