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6、第 46 章 ...
-
门外拉了一根电线,一百瓦的大灯泡亮起来,锣鼓队的人已经集齐了,正在整理家伙事。这个锣鼓队是村里的,每年元宵节都会参加镇上的社火表演,这次雪花婶想办得热闹些,就请了锣鼓队的人来迎亲。
雪花婶找了一辆卡车,明天锣鼓队的人就坐在车厢里表演,一路跟着迎亲的车队来回。一堆人正齐心合力将大鼓抬上车,有人从下面抬,有人从上面拉。米色的鼓面直径超过一米,红色的鼓身上装饰有铜钉和拉环,人们将红布穿过拉环,将鼓拉上去,将红布顺手绑成花固定在车厢竖板上。车厢里靠车壁摆了长条凳,供演奏的人坐,大鼓放在中间。
锣鼓队的人还有统一做的表演服,光闪闪的绸子面,大红色,同色的裤子、鞋子、头巾和腰带,一身穿上十分喜庆。这些东西平时都保管在村支部,每次要用的时候取出来,用完再叠整齐收起来,若是脏了污了,就要清洗一下再收起来。
杨梅梅不想看杨国庆的得意嘴脸,一路跑出来,在门口遇到了正在绑头巾的三爷爷,三爷爷就喊她过去,“梅梅,你帮三爷爷拿一下唢呐。”
杨梅梅接过唢呐,好奇地看,这像她的那个玩具塑料喇叭。玩具喇叭吹了会滴滴响,这个也会吧?杨梅梅抱着唢呐蠢蠢欲动。不等她付诸行动,三爷爷三两下绑好了头巾。这地方人来人往,他可舍不得唢呐离手,要是不小心被撞了,摔坏了咋整。
三爷爷坐在凳子上,拿过他的唢呐,夸了夸杨梅梅。杨梅梅听到夸奖的那个响声,就高兴了,她问三爷爷:“你的喇叭吹了也会响吗?”
“这叫唢呐。”三爷爷见杨梅梅感兴趣,他也想露一手呢,于是就说:“唢呐能吹的声音可多着呢,你听我给你先吹一个鸡打鸣。”
三爷爷正要给唢呐换芦苇哨片呢,他兜里装了几个,就随手拿一个出来。芦苇哨片放在嘴边,然后一声高昂的鸡鸣声响起,盖过周围人声鼎沸。
村里有人家里养鸡,杨梅梅对公鸡打鸣的声音挺熟悉,三爷爷用芦苇哨子吹出来的鸡鸣声跟那个果然很像,杨梅梅就乐了,给三爷爷拍拍手。这个是她跟田海浪的同学学到的。
三爷爷又吹了一个不一样的音调,然后跟她说:“这个是驴叫声。”
驴是不是这么叫,杨梅梅反正也不知道,他们村里没人养驴,不过这个声音不好听,杨梅梅直捂耳朵。周围围过来好些看热闹的大人小孩,有人起哄:“三叔,给吹个狗叫。”
“我想听鸭子叫。”
“三爷爷会吹大象叫!”
三爷爷被人包围着,吹得起劲。那头大鼓放上了车,其他人都带着自己的家伙事上车,见三爷爷还没上去,高声喊他,结果三爷爷哪里听得到。车上就有人把铜锣提高,敲一下,再敲一下。
“嘿嘿,还没反应。你这不行,看我的。”旁边倚着车厢站着的人将手里的钹哐哐哐拍起来。钹也是铜做的,像两个宽檐的大草帽,“帽子”顶那里有孔,可以绑红布条方便手拿。平时大多用“帽檐”擦一下,若是对着拍,那声音威力可大多了。
车上其他人都凑热闹,开始哈哈笑着胡乱演奏起来。这边音乐声起,三爷爷终于发现大家都在等他了。三爷爷在大家哄笑声中爬上车,车厢很高,车边的人拉他一把,下面有人推着他的屁股一举。人来齐了,大家就坐好,看着鼓手,等鼓点,他们要事先演练一下。
锣鼓队的音乐声一起,四处转悠看热闹的人都朝这边聚集,连里面在帮忙的那些人都忍不住频频往外看,虽然不能出来,心思也都飞过去了。
等外面练完一场,主人家的哑巴叔就拿了一盒烟出来,递给坐在边上的人,那人打开烟盒,给车上的每个人都散了一根。锣鼓队的人年龄都偏大,大家拿了烟不舍得立马抽,有的人架在耳朵上,有的人拿着在鼻子跟前闻。哑巴叔虽然不能说话,但他举着右手的大拇指一个劲的往前递,车上的人就笑着接受了这份夸奖。
这天闹到很晚,人群才散去。哑巴叔院子里的灯是彻夜亮着的,院子里的三个锅上还煨着一些提前准备的菜,肉香味飘散得附近邻居都睡不安稳。
·
第二天一早,杨梅梅一家像往常一样收拾完早上的一摊事情。不同的是,他们今天不必吃早饭,杨爸爸也不去出摊了。杨爷爷是最早出门的,他是执事人,要过去安排事情呢。杨奶奶烧水扫尘又扫了院子,一家人把挤好的羊奶分着喝了。
“妈,我来洗吧。”杨妈妈今天不去婚礼那边,就收了碗去洗,让杨奶奶早点去。
杨梅梅早就想去了,不过妈妈让她今天跟着奶奶,因为今天会比较乱。杨梅梅一连声催奶奶,杨奶奶随口安抚她两句,拿钥匙打开炕头架子上的红箱子,在里面翻找。
红箱子里都是宝贝,杨梅梅这下有兴趣了,她扒着炕沿努力踮脚看。杨奶奶从箱子里拿出一个白包袱,打开后里面是各种面料各种颜色的布料,叠整齐放成一摞。下面是颜色比较深的的确良,还有少量的白色细棉布,上面的各色绸缎料,颜色就喜庆多了。
杨奶奶的手指在布料之间游移,最后将两块绸缎料子抽出来放在一边,把包袱放回箱子锁起来。她有些不舍地翻看两块料子,一块桃红,一块墨绿,都是龙凤纹。
杨奶奶穿好鞋,给梳子沾点水在镜子前把头发梳整齐,又拿着毛巾把衣服上的浮灰擦一擦,这才准备出门。桃红色的料子再折几折,能一手握住,另一只手牵着杨梅梅,完成了出门前流程的杨奶奶出发了,遇到门口晒太阳的太婆,她就招呼一声:“娘,我过去哑巴家,中午回来给你带夹馍,要是等不及饿了就让小英给你做饭吃。”
办事的人家里早上会吃一次席,不过这次的席菜品简单,就是给早上来的这些客人垫垫肚子的,好席面是中午办仪式吃的那顿。杨奶奶他们要去吃早上的席,行动不便不去吃席的太婆和不能去的杨妈妈早上就在羊奶里泡馒头把自己个儿吃饱了。
房顶的大喇叭早早就开始放音乐了,一种纯音乐,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反正只要大喇叭放音乐就会放这几种。音乐是杨爷爷开的。音乐声一响,各家要去帮忙的人就陆续到场,继续做着自己昨天做的那摊事:灶上的揣着菜刀去灶上,烧水的搬个板凳去炉子跟前,管馒头的就去里屋坐在大簸箩筐旁边。
杨梅梅随奶奶进屋,在门口上礼。一进大门的门道里放着登礼的桌子,二爷爷和杨连旺坐在桌子后方,桌子对面靠墙的长条凳上还坐着两位慈善体面的老太太,跟杨奶奶年纪差不多大。杨奶奶一进门,她们就站起来,迎上来说话。杨奶奶一边打招呼,一边将带来的料子递过去,离得近的老太太就笑着接过去,连夸她送的料子喜庆又滑溜。
“二哥,一块是我家的,一块代红伟上的。”杨红伟赶不回来,作为母亲,她总得给他把村里的人情走了,免得别人说他闲话。杨红岩作为长子,是要给父母养老的,就跟父母算一家,一般一起上礼就行。
二爷爷点点头,就提笔在自制的登记本上记下上礼的人名和礼品。登记本一般都是横着翻,竖着写,登记时上方写名字,下方对应写上礼品,名字和礼品中间隔着一个字的距离,一目了然。名字一般习惯写这家男主人的名字,比如杨奶奶来上礼,写的是杨爷爷的名字,若是有那老伴不在了的,就写儿子的名字。
杨连旺面前放了一叠两指宽,比手指稍长的红纸条,他拿一张纸条写下上礼人姓名,也是写和登礼本上一样的姓名,然后递给旁边站的老太太。
登礼台的桌子角放着一盒大头针,另一个老太太早就取了一根,将红纸条别在料子边角的位置,然后将叠成长条的布料搭在院子中绷着的绳子上,有名字的红纸条朝外。那绳子上已经搭了一些布料,有缎子,有的确良,还有毛巾被。
杨奶奶后面来上礼的是新郎的大伯,就是哑巴叔的亲哥哥。他们关系要亲近一些,除了礼,还会上礼钱。他媳妇提着大篮子,篮子最上面是一块叠放整齐的淡粉色的毛巾被,颜色粉粉嫩嫩十分好看,一看就知道肯定是精心挑选的。女人把毛巾被递给接礼人,男人递出去一张五十块钱给二爷爷,二爷爷接过去,和别的礼钱一起放好压着,开始登记。
男人一边看,一边从登礼台上放着香烟的盒中取了一根烟叼在嘴里。整条烟拆开,盒子撕成敞口的,没有盖子,小烟盒要撕开,将烟散放在大盒子里,放在桌上供人拿。这个香烟一般放在登礼台和茶水处各一条,取完了就继续添上。显然,二爷爷的震慑力比较强大,茶水处那边的烟早就被哄抢一空,在二爷爷面前这个盒子里的还有一多半。
男人从兜里掏出一盒火柴,问二爷爷两人要不要抽烟,二爷爷摇摇头,杨连旺笑着拿了一根,男人擦着火柴给杨连旺点了烟,又点自己的。点完烟的火柴摇一摇,火灭了,就扔在地上,要是还有火星,就用鞋底碾一碾。
杨奶奶上完礼,发现杨梅梅跑不见了,四处一看,杨梅梅在屋檐下看人家新郎姑舅家送的花馍呢,她赶紧过去找她。村里吃的流水席,她们还要占座吃头席呢。杨奶奶觉得第一拨吃的席面桌子干净,碗碟筷子也干净。谁知道第二拨坐席用的碗筷碟子有没有洗干净,毕竟厨房那会儿肯定特别忙,来不及仔细洗。
杨奶奶原本拉着杨梅梅了,结果上礼的女人提着篮子过来放花馍,杨梅梅一下子不愿意走了。
放花馍的地方是在屋檐台阶上用长条凳搭了两块大床板,上面铺上新床单。按习俗,男方婚礼时,一般亲戚要带三个莲花馍,姑舅这些亲近亲戚是要送一对老虎花馍,这些花馍的个头都很大。若是到中午女方送亲的人到了,还要再放上女方亲戚带的花馍。女方的亲戚一般会送十个小花馍,有的会做莲花馍,有的做动物馍,还有省事做花卷的,都是可以的。新娘妈妈还会让送亲的人带上她准备的小花馍,这个一般是按新娘结婚的年龄做双倍。
花馍这里也坐了两位干净利索的老太太管事,她们帮着把老虎花馍组装好,再贴上红纸剪的胡须。有时上礼的人觉得不够花,还带了两把塑料花,插在老虎背上,也有找不到塑料花的,就找红纸剪一对双喜字披在老虎背上,当然也有什么都不讲究的。
“大老虎!吼~”杨梅梅双手作爪,放在腮边,觉得自己现在就是威风凛凛的百虎之王。然后百虎之王被她奶奶夹在胳膊底下带走吃席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