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26、第 126 章 ...
-
暑天的温度一日高过一日,街道的沥青马路好像要被晒化了一般,踩上去有点软软的感觉。一个小孩子发现了这件事,然后就变成了一群小孩子的狂欢。他们穿着凉鞋踩在马路上,故意用力地踏出每一步,好像下一步就能给沥青路上头踩出一个坑,那就是莫大的成就了。
一群小孩子埋头踩地,一个不留意就跑远了,他们穿过街道,穿过厂区,沿着马路跑到了景区。这里有一个著名的历史遗址景点,随着国家的开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喜欢旅游的人来参观。
这边人比较杂,街上的小孩平日不来这里。看见有导游挥着红色的小旗子带着一队外国人走过,他们惊奇地大喊:“看,那个人是黄头发的!”
“真的呀。”
“我知道,这是染发,我哥也染了黄毛,被我爸绑起来用皮带抽。”
“才不是,他们是外国人,天生就是黄头发,不是染的。”
两位不同意见的小孩子差点打起来,跟他们关系好的孩子也分了两派,吵了起来。他们吵不出结果,就来找杨梅梅断官司,“梅梅,你说谁说的是对的?”
杨梅梅在王文雅家见过外国人,就说:“他们是外国人。”
有人欢呼,有人不服气。
杨梅梅指着那些人,说:“你看他们鼻子比我们高,皮肤也要白一点,眼睛也不是黑色的,这个就是外国人了。那个举小红旗的人是玲玲姐,不然我们过去问问。”
一群小孩子簇拥着,过了马路,被路边的栏杆挡住了去路。杨梅梅嗓子眼有点干,不想喊,就吹响拿在手里的泥叫叫,想引起导游玲玲姐的注意。别的拿了泥叫叫的小孩子也跟着吹,此起彼伏的哨子声不仅吸引了玲玲姐的注意,还吸引了那群游客的注意。
他们说了什么,玲玲姐走了几步过来,站在栏杆的另一侧,笑问:“你们咋来这里了?”玲玲姐叫杨玲玲,是小镇少数考上大学的学生,她学英语专业,暑假去旅行社干兼职导游,因为英语比较好,被分配带国外团,这个活离家近给钱多,还能锻炼口语,是她比较喜欢的兼职。
“我们来玩。”杨梅梅被小伙伴戳着,赶紧问,“玲玲姐,他们是外国人吗?”
“是啊,是外国人。”杨玲玲也是带了任务来的,就问:“你们手里的泥叫叫要不要卖?一个给三块钱。”
杨梅梅习惯性还价,伸出一只手,讲:“五块。”说完挠头,我干嘛要报价呢?
“机灵鬼,”杨玲玲点点杨梅梅的额头,知道这群小孩子都听她的话,就说,“好吧,五块一个,你帮我把大家的泥叫叫收到一起,算下有几个,我去拿钱。”
杨玲玲走过去交涉,不一会儿就回来,收了几个小孩的泥叫叫,把钱给了杨梅梅,“你给大家分吧。”她还忙着带团呢。
没带泥叫叫的小孩眼红不已,纷纷问:“玲玲姐,你还要泥叫叫吗?我的在家里。”
“那就不要了。这里连棵树都没,太热了,赶紧回去吧。”杨玲玲匆匆走了。
“我们去小卖部,把钱找开。”一群小孩子涌入了小卖部,一个个捧着雪糕出来。这钱来得容易,到手也很容易就花了。
杨梅梅还买了一对特别喜欢的蝴蝶发卡。发卡是鸭嘴夹样式,上方的蝴蝶翅膀是深浅不一的蓝色珠子和金属片组成的,蝴蝶翅膀用两根弹簧链接在鸭嘴夹上,发卡戴在头上,人一动作,蝴蝶翅膀就微微颤抖、翩翩欲飞。
“梅梅——”杨爷爷从市场出来,一抬头就看到对面一群小孩子中间的大孙女,大孙女把个脑袋摇成了拨浪鼓,一群小孩子围着看稀奇。
杨梅梅哒哒跑过去,低头让杨爷爷看她头顶的发夹,“爷爷,你看!”说着又晃了几下脑袋。
“嗯,真好看!”杨爷爷伸出手掌给她牵,“你哪里来的钱啊?”这发卡看起来就不是便宜货。
杨梅梅的小手攥着杨爷爷的手指,蹦蹦跳跳地走,“刚才我们去街道那边好远的地方玩……”说完了自己的事,杨梅梅看到杨爷爷另一只手提着的东西,好像没见过,就指着问:“爷爷,你提的什么?”
杨爷爷抬抬手给她看,“说是叫牛筋面,就跟凉面、饸饹、凉皮一样,凉拌了吃。”
“噢,那好吃吗?”
“好吃的吧。”
爷孙俩到了家门口,杨梅梅松开爷爷的手指,飞奔进家门,兴奋地大喊:“婆婆,婆婆,给你看我的蝴蝶。”
牛筋面是面粉做的,用一种特制的机器压制出来,表面有细泡,口感软滑劲道。杨爷爷为了调出好吃的牛筋面,把买回来的牛筋面分了两份,加上黄瓜丝、绿豆芽,一份是比较清爽的酸辣味,一份加了一勺芝麻酱调出麻酱味的。
两份都获得了好评,杨爷爷听着大家的夸奖,乐上了天,嘴里还嫌弃:“梅梅别擦盘子底了,喜欢吃明天再买。”
杨梅梅把底下沾满了调料的一小截牛筋面塞进嘴里,抿抿嘴唇,仿佛仔细体味,然后发表意见:“这个有点像小卖部的辣子棍。”一毛钱一根那种。
杨爷爷想了想,“口感是有点像。那明天多买一点,用油炒调料拌一下,应该也好吃。”
杨爷爷琢磨了一宿,第二天甩开膀子开始试验,油锅里炸葱姜蒜八角桂皮,给油增香,然后碗里放上辣椒粉、花椒粉、盐、白芝麻,用热油一激,鲜香味就出来了。最后把牛筋面倒进调料盆里拌匀,牛筋面的细泡让它特别容易吸收调料和油脂,又油又香又带一点劲道的口感。
“比小卖部的辣条好吃!!”杨梅梅一边辣得吸气,一边不停地吃。下午,五个小孩子聚在杨梅梅家的院子里,在树荫下吃辣条,实在辣得受不了了,他们就用馒头夹着辣条吃。反正就是不肯放过这美味。
吃了晚饭,杨爷爷要去地里转一转,因为春天时种的春玉米快成熟了。他最近每天都要去看看,碰到熟了的就掰下来,拿回家煮嫩玉米吃。
“谁跟我去掰玉米呢?”杨爷爷捧着水杯,在门口喊。平时总有小娃娃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拽着他的衣摆,喊着一起去,今天却静悄悄的。
杨爷爷疑惑地进屋看,几个小娃娃都围着屋子里的灭蚊灯看稀奇呢。房间的灯关掉了,只有桌子中央的灭蚊灯发出幽暗的紫色光芒,吸引屋子里的蚊子前赴后继地扑过去,一头撞上带电的金属丝,发出小小的“嘣”声,然后落在底座上。
几个小朋友惊奇地瞅着这一幕,小声说着悄悄话,仿佛害怕惊扰到飞过去的蚊子。
“真的耶!”
“蚊子电死了。”
“晚上不怕蚊子咬了。”
“也不用点呛人的蚊香了。”
杨爷爷摇头失笑,一个人捧着水杯去地里巡视自己的地盘去了。
*
农历六月十二,杨爷爷和杨奶奶准备带杨梅梅和小石头去骊山单子会。
拜佛祈愿这件事,杨奶奶最是积极。一大早,杨奶奶就处理好家里的事情,然后沐浴换衣,找出家里的粗布床单,再用篮子装上吃的喝的,倒像是一副要去郊游野餐的样子。
“等上山到了老母殿,跟骊山老母许愿,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杨奶奶特别兴奋地计划着,还给口袋装上一些零钱,以备捐功德用。
杨梅梅问:“骊山老母是谁呀?”看过西游记,杨梅梅只知道如来佛祖和观音菩萨。
“骊山老母就是女娲娘娘啊。”说起这个,杨奶奶就很有话说了,“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和泥捏人,因为女娲娘娘造了最早的人,就是我们的祖先,然后才有了我们。”
“哇~”好像很厉害的样子。杨梅梅惊奇地瞪大了眼。
杨奶奶更有兴致说了,“女娲娘娘当时就在骊山上炼石,补天上的窟窿,所以现在的天才能好好的,补完了天,她又在山上和泥捏了许多人,就有了人间。所以山上可住着神仙呢,等下上了山可不能随便乱说话,神仙们都听着呢,记住了没?”
杨梅梅郑重地点头,“那我能见见女娲娘娘吗?”
杨奶奶:“……女娲娘娘忙得很,见不着。”
骊山有点远,杨爷爷出去包了一辆面包车,他们家四口人,加上隔壁小羊和爷爷奶奶三口人,大女儿带着儿女,一辆车挤得满满当当的。
车子开到山脚下就返回了,大家下车进山。一个大人付一块钱的门票钱,几个小孩子都还小,不用买票,检了票,大家就提着篮子慢慢悠悠地顺着山路向上走。
走了十来分钟,就遇到了第一个小道观,只有一间屋子,供奉着不知哪路神仙,杨奶奶从篮子里取了几支香,进去上香,拜拜。
越往山上走,道观就越大,人也越多。杨奶奶赶不及每个都进去拜拜上香,只好遗憾地往前走。
走到半山腰时,大家听到对面山坡上传来锣鼓声,远远看去,还有人舞狮、放鞭炮,大家不由加快了脚步,去凑热闹。
“肯定是有人来还愿了。”杨奶奶开心地说。来还愿就说明心想事成了,当然是件值得开心的事。
因为遇见了喜事,杨奶奶更加兴致高昂,跟小羊奶奶讲起记忆中别的菩萨显灵的事情来。杨奶奶不知佛道区别,也不信教,不过她见了菩萨就喜欢拜一拜,祈求家人平安,大约算是一种心理慰藉。
大家走走停停,中间还用空水杯去接山泉水,据传喝了消百病。治不治病不知道,反正大家都排队去接,有人贪心接太多,还要被埋怨。
终于登上了山顶的老母殿,这是骊山上最壮观香火最旺的道观,人气也是最旺的。杨爷爷转悠一圈,找到了一处通风阴凉又能听到不远处唱戏的声音的地方,将带来的床单铺好,小羊爷爷挨着铺在旁边。
大家脱了鞋子坐在床单上,把篮子里的吃的拿出来,吃吃喝喝歇歇脚,山风顺着通道吹过来,惬意地吹拂着。几位老人累了,吃完了东西倒在床单上,听着不远处传来的戏曲声,伴着树梢传来的蝉鸣,昏昏欲睡。
杨梅梅、蒋文文和大姑体力比较好,她们三人跃跃欲试,要去爬更高的烽火台。据说当年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就在这座烽火台上点燃了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