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第 26 章 ...

  •   二十年?
      柳承炎迟钝了几秒,忽然想起来自己也才满十七岁。
      他的人生都不足二十年。

      二十年后大昭的变数,便是预料到风雨惊雷,也遥远又陌生。
      他收回目光,短暂嗯了一声。
      “朕知道了,明日会多加留意。”
      茅知崖不多打扰,带着发丘女一同告退。

      翌日乾清殿前庭站了数列高明,锦衣卫在外围各角布了防控,还有小太监主动请缨混进伺候的队伍里,就是图个热闹。
      这五十二人里,有来自钦天监的老臣,有手拿念珠不请自来的山中僧人,还有诸多道观里声名显赫的道长女冠。
      但他们皆是不见天颜,在殿外各占了一处空位,面上表情或喜或忧。

      自古以来,读书入仕必读四书五经,其中五经中的一经则是《易经》。
      不说道人僧尼,便是翰林院的士大夫们也人人对易经了如指掌,从前喝酒行令时没少玩过射覆。

      程潮朋友如云,自然是见识过那些读书人的本事,但那些玩闹也是十回里难得中一两回,算不上数。
      今日由他来主持前后,也是明面上震慑诸位,不许行偷奸耍滑之举。

      皇帝坐在殿上高处,远远地瞧不清神情。
      锦衣卫指挥使瞧见他颔首了,才朗声上前。

      “诸位大能远道而来,车马劳顿,属实有功。”
      “但倘若能过了三道审问,为国尽大功,定有意想不到的重赏。”

      “这第一道题目,便是射覆。”
      他拍拍双手,皇帝身边的宫女晴雀端来漆盒一方,放在了程潮面前的桌案上。
      “限时一炷香的时间,诸位请吧。”

      射为猜度,覆为覆盖,说白了便是猜猜盒子里装着什么。
      这游戏从汉代便极为流行,从前历朝天子也有行赏善卜之臣的事迹。
      东方朔猜出来汉武帝盆里的一只壁虎,刘伯温猜出来圣祖碗里咬过一口的烧饼,都成了一时佳话。

      话音一落,三教九流摇签的摇签念经的念经,还有人咬破手指滴进水碗里,口中念念有词。
      程潮低头瞧着漆盒上的八道封条,心知这是万岁爷昨夜就定好的题目,自己算是隔着盒子什么都瞧不见。
      兴许是只活物?
      又或者是枚戒指?

      他猜不出来,抬头看其他人的反应。
      这才刚捧出盒子来,已经有人早早落笔掩卷,估计是早已有了答案。
      也有老僧侧身往皇帝的方向看,然后伸手挠着脑袋。

      眼瞧着香炷断落成灰,锦衣卫才清嗓一声。
      “时辰已到,诸位停笔吧。”
      数位太监站在他们身边,确认答案内容,然后代为举起绢纸。

      放眼望去,答案五花八门,越往后看越离谱。
      ‘猫尾’,‘酒樽’,‘方巾’,‘玉玺’……
      程潮举起漆盒向所有人展示封条的完整性,然后动作小心地将封条启开,对着他们打开盒盖。
      “咔。”
      出现在所有人眼中的,竟是一个纸团。
      ……果然。
      程潮心道这谁猜得出来,当众把纸团展开,里面是一个林字。
      “可有人占中?”
      人群之后竟有小太监稀稀疏疏地举起绢纸,往右迈了一步。

      五十二人里竟有八人猜了个大概!
      譬如‘纸团’,‘墨字’的有好几人,那灵宝观的女冠居然直接写了个林子,神通非凡!

      直到此刻,看热闹的旁人才露出赞叹惊讶的神情。
      国子监全军覆没不说,还有人出声抗议,说是漆盒干扰了他们的占卜。
      程潮不多解释,挥了挥手,旁侧便有仆从领着占错的人先行退场。

      四十余人乍一退下,对应的桌案纸笔也一并撤走,前庭便骤然空旷下来。
      程潮往侧边让出一步,示意剩下的八人看清侧殿紧闭的红木大门。

      “请看,这门中布着一方红毯,毯上又放着一件东西。”
      “同样是一炷香的时间,请再行卜算。”

      这回他知道答案,便有了局外人的快活。
      第一回是万岁自己定的题目,第二回是他和白首辅一起定的内容。
      不仅过程严密毫无外泄,而且答案既寻常又少见,比一个林字来得更难。

      檀香不紧不慢地燃着,程潮忍不住想,若是真有这般神机妙算的人物,能给大昭省下多少麻烦。
      不仅是天下矿藏需要找出位置,行军打仗若是能提前掌握天气变化,未来风向,必能裨益全军大势!
      当年有诸葛借东风,今后若有神算相助,打下整个东瀛也不是什么难事!

      时间一到,太监们按惯例代为确认并举起绢纸,程潮转身拿出钥匙解开铜锁,红门吱呀一声缓缓打开。
      ——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

      殿中空无一物,只有一方静置无火的博山炉。
      此香炉上撰仙人乘青驴,下方有莲生烟云之象,错金铜面更彰显了颇为端方的皇家尊仪。

      当初白首辅选出这炉,程潮恭声答应。
      香炉乃是最常见的事物,但博山炉闻名于汉晋,如今已是少见珍藏,若是连全名都能尽数猜出来,才当真是其中高手。

      这一回殿门大开,多人露出落寞神情,唯有三个太监仍是右行一步,手中高举绢纸。
      一僧一道一巫姑,答案尽是博山炉。

      五人行礼退下,留他们三人站在廷中央,圣驾这才缓缓莅临。
      柳承炎在远处看了许久,一是在留心太繁道师的表现,二也是在看那僧人的举手投足。
      没想到除了他们两人之外,还有个不起眼的巫姑也留了下来。

      老和尚确实带了个小孩儿,后者拿了个蒲扇,从入场时就在帮师父遮挡蚊虫纾解暑意,瞧着只有四五岁。
      巫姑身着布衣,头发像是许久没有洗过了,衣衫也多有破洞补丁。

      待多番行礼结束之后,柳承炎淡淡开口。
      “赏。”

      礼部尚书前行一步,旁侧太监端来印章纱帽,便是要赠予他们尘世的恩典。
      “赏——黄金百两,良田百顷,锦缎五十匹,正七品典辰官职各一!”
      柳承炎站在不近不远的地方,等他们一一谢恩领赏之后,略一点头。
      大太监陈毫朗声道:“最后一题,乃是天下铜宝何处。”
      “这回工部会请行伍相随,同各位行至所言处寻山探脉,若有应中,官升三级!”
      老僧人双手合十念了声阿弥陀佛,旁侧小男孩儿也跟着学,把手掌合十跟着念。

      程潮忙不迭介绍道:“这位是金成寺里的元慈方丈。”
      “方丈,你身边这小孩儿是?”
      “是我妻生下的野童。”

      柳承炎怔了下,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不光是他,旁侧各人也纷纷变了脸色。
      难道是老夫少妻的轶事?
      乍一看还以为是大师行善积德收留了某个弃婴,没想到……

      “我原是卖货郎,数十年婚育无儿女,便也顺其自然。”元慈方丈并无异色,平静道:“五年前,我妻与外男苟合,生下此子。”
      “他生来聋哑,且有心疾在身,便是仔细照顾,恐怕也活不过后年了。”
      “既然是与外男生的异子,”柳承炎皱眉道:“你为何还要如亲儿子一般带着他?”
      “发妻生产时血崩痛极,咽气前涕泪相求,求我留这孩子一条活路”
      “所以你答应她了?”
      老僧深深作揖,小孩不知所以,仍是边看边跟着学。
      他不会说话,听不见声音,实在看不出哪里有救国于水火的本事。

      真是一桩荒唐事。
      柳承炎不多置评,示意程潮叫崔太医来。
      心症难医,确实要用不少名贵药材,普通人家耗费不起。
      他不清楚二十年后到底会发生什么,既然茅知崖早早提点,宫里少几株山参灵芝也不可惜。

      三人被各自安置,明日便会各自启程,领着工部的人去探寻山脉。
      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若真能开垦新矿找出大量铜产,全国上下都将大大缓解紧缺之急。
      一人选了陕中,一人选了江西。
      盗墓的邱中寄早早请旨,跟随太繁道师前去滇南。
      小童随崔太医一起回了太医院,就此在那里住下,得靠数月才能将一身疾症解开。

      柳承炎下旨给锦衣卫新批了一道经费,遣人去查清这几人的底细。
      眼见日薄西山,陈毫捧了牌子来。
      “陛下?”
      “嗯。”

      他原先想再去一趟延禧宫,但不愿荀梅歌气焰太盛压过皇后一头,今日翻回牌子罢辽。
      九张牌子罗列在案上,他定神看了一刻,将第一列第一张翻开。
      “齐嫔。”
      “赐浴汤池,让她过来侍奉朕。”
      “是,奴这就去办。”

      这几日琐事操劳令人疲乏,柳承炎唤太医择了几样花药浸在汤池里,自己先行一步去泡回澡。
      他解开发冠脱了衣袍,整个人一浸入滚热馥郁的水中,像是周身都就此融开筋结,有说不出的快意。
      闭着眼在池中深呼吸几回,浊气排了个干净,肩头也轻松起来。

      就在此刻,柳承炎听见了细碎的脚步声。
      他缓缓睁开眼,原本想和缓地打个招呼,猝不及防看见一双形态细长到畸形的脚。

      “你——”
      他猛然后退数尺,溅得一池药汤翻浪。
      “你的脚怎么回事?!”
      齐嫔出身大户人家,虽然有裹脚的习惯但从未被这般大声训斥过,惊慌跪倒。
      “嫔妾不知哪里冒犯了皇上……”
      “退下!”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6章 第 26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作者已关闭该文评论区,暂不支持查看、发布、回复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