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6、练字从楷书始 ...
-
自从离开学校以后,很多人都丧失了用传统的纸笔写字的机会。现代社会,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我们上班一整天,往往连纸笔都接触不到;加上各个单位普遍提倡更节俭、更干净的无纸化办公,写字的机会更是少得可怜。以前上班时,每个月从会计那里领工资是要亲自签名的,现在的工资每月一到时间就不声不响地打到指定的卡里,幸好我们单位每天还有一次写字的机会,那就是签到,不过要是哪天玩手机忘了签到,依然可以整天一个字都不写。漫长的寒暑假过后,新学期上班的第一天,再次握笔签名时,感觉手指僵硬得不像是长在自己身上的,横竖撇捺根本不听使唤,画出来的字弯弯曲曲形如蚯蚓,简直比鸡爪子刨出来的还要难看。
曾经不止一次地羡慕过那些能写得一手好字的人,也买过几本字帖练了几年。只是那些年因生计而四处奔波,一颗心飘来荡去,始终静不下来,所以写字也总是巴不得速度快一点、再快一点。我大致比较了一下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字体,觉得草书龙飞凤舞的,既难认清又难学,便在心中首先将它去掉了;而楷书要求一笔一画都一丝不苟,显得太刻板、速度太慢,故而也不予考虑。最后将目标锁定在行楷上,因为这种字体容易认清,笔画却又有很多相连,书写速度自然提上去了。我断断续续地练了一两年,感觉没什么进展便扔下了,从此以后还落下一个毛病,那就是字总是歪歪斜斜的,不见应有的棱角和锋芒。写字渐渐地成为我心中的一个隐痛。
直到近几年微信兴起,我结识了一些书法爱好者和几位真正的书法家,经常在朋友圈看到他们晒的书法作品,练字的兴趣才又慢慢燃起。而此时我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已解决,心境便不再像先前那么急躁。以前总觉得练字是在白白浪费时间,不如花在读书和写作上更见成效,练字练个一年半载跟不练似乎也差不离,而看一本二十万字的书顶多个把星期,一篇万字以内的文章连写带改也只要几天。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没见另外两方面有多大长进,身体倒是越来越差,失眠、焦虑、胃病、抑郁……我感觉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否则这条小命都要玩完,必须让生活有意慢下来。
我突然悟到,我以前之所以练字没什么起色,很可能是连方向都走错了。倘若将楷书喻为一个人站稳脚跟,那么行楷则像走,行书像跑,草书就像飞了。如果一个人连站都没站稳就想跑想飞,其结果肯定是要栽筋斗的。就像我起初不练楷书而直接练行楷一样。世上的路,原本没有多少捷径可走。我的毛笔字没什么基础,我也没有成为书法家的雄心壮志,只想把字写得稍微端正体面一点,就直接从硬笔楷书入手了。我从网上买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硬笔书法字帖,笨拙地拿起笔,一笔一画地练起来。起初将近一年的时间里,还是感觉有点像浪费时间,只能耐着性子写个把小时;渐渐地,我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一点一横一撇一捺中去,心情似乎完全沉静下来了,并深深地陶醉在汉字的结构之美中——或许只有中国人才会如此讲究一个字的疏密有致、相互映衬吧。
以前我在家里,没事就会下意识地抓起一本书,现在没事就翻开字帖练几个字,在这忙里偷闲的间隙中,感觉练字之乐并不亚于读书之乐,我能从中得到一种久违的满足感,一种回归心灵家园的宁静。练字就像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它需要你连绵不绝,而又不疾不徐。有朋友提醒我,说成人练字好像效果不大,隔几天不写就一夜回到解放前了。她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这也正说明下的功夫还不够深,如果你能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十年八年后还会这样吗?
其实我家是有练字的传统的。我父亲虽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他除了忙于生计之外,一生还坚持了两件事,一是读书,二是练字。父亲有时出于交际的需要,当着陌生人的面写几个字。等他写完,对方看了他的字后,往往又忍不住上下打量他一番,似乎有些不相似如此漂亮的字出自眼前这个土得掉渣的泥腿子之手。我在南大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博士师兄看到父亲来信的信封题字,非常吃惊地问:“这是你爸爸写的字吗?比我写得还好!”听这位师兄的语气,他似乎对自己的字还挺自负的。我的书柜里至今还保存着数封父亲的来信。
我先生是从大学开始练毛笔字的,主要是练楷书,起初认识他时我并不知道他还有这么个爱好。他大学上的是师范学院,书法是必修课。他从大一就开始练字,书法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多练,考试时故意不让他们及格,直到临近毕业才放行。他就这么形成习惯,一直坚持下来了。他的字比正宗的书法家可能差一些,但由于有了毛笔字的功底,硬笔字拿出手倒也端方正直,修短合宜。
我儿子看到爸爸妈妈都喜欢写字,他也喜欢上了,有时候还要跟我比赛,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每次看到爸爸用宣纸写完一张后,他就嚷着也要写。他把墨汁蘸得很足,滴得桌上桌下到处都是。等涂鸦完一满张,他就故意把那张墨迹未干的纸放在地板上磨,搞得乌烟瘴气,害得我赶紧将他连吼带骂地拉走,拿块抹布善后。我打算等他上小学后,给他报个书法培训班,让他从小就把字练好。
有一天我在图书馆翻看《收获》杂志,发现每篇文章的首页都有作家签名,我在阅读铅字小说的同时,顺便也欣赏一下作家的真迹。令我深感震惊、大失所望的是,一本中国顶级刊物的顶级作家的签名,竟然没几个像样的,有些字迹简直像刚入学的小学生,不看目录根本认不出来写的是什么,或许也只有《收获》才敢把这样的签名堂而皇之地晒出来吧。由此亦可窥见,中国当代文学作家与传统文化的割裂是多么深!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尊贵,形象有多高雅,如果他写的字东倒西歪不成体统,那么他在人们心中的印象都难免会打些折扣。字不仅是一个人的门面,而且蕴含着其人的气质和修养,不管你是否愿意承认。
2023年5月4日于浙江农林大学衣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