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3、石门老街印象 ...

  •   我来临安虽已近十年,却对其知之甚少。因为有朋友曾在高虹的工业园工作,我一直以为那儿只是个工业园,与林立的高楼、整齐的屋舍、冰冷的钢筋水泥和浓烟滚滚的烟囱为伍。故此当朋友们约我一同游览高虹时,我心中颇有些疑惑,莫非是去参观哪位企业家的厂地?
      小巴士从北站一直向东,随着盘山公路时上时下,穿过一山又一山,恰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说:“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大约40分钟后,便抵达此次游览的目的地——高虹镇龙门秘境。
      踏上古老厚重的青石板路面,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便扑面而来。青石板每一块均有一米见方,上面刻着些均匀朴拙的斜纹。两旁皆是些青砖黑瓦白粉墙的房屋,门口高悬着一串大红灯笼,墙上的小木牌上写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和待相邻,宽厚谦恭,谨言慎行,洁身自好”之类的家训,沿街开着山货店、茶叶行、客栈、饭馆、酒坊、药铺、豆腐店、打铁铺等三百六十行,让人恍惚穿越到古代。
      人类的文明史是从石头上开始的。早期的人类击石取火,以石垦荒,刻石记事,开启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村民们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石吃石,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杰出的智慧,将这得天独厚的材料——石充分利用,盖房,铺路,造桥;并加工成石桌、石凳、石臼、石槽、石磨盘、石碾等各种石制器物。
      石门村之名最早载于清乾隆年间的《临安县志》:“石门,在青檀山路,右依岩石、左瞰深壑、旁有巨石对時,号小石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历尽沧桑,依旧保存完好。这条古色古香的石板街长约数百米,街道上有特色民居四五百栋,多是些层楼叠院、高脊飞檐的徽派建筑风格,并设有便于通风、排水的明堂天井。
      东边一角有一幢全木质结构的老房子,墙壁和柱子已有不少腐朽,观其历史至少百余年。大门敞开着,屋里保留着老式的锅灶和烟囱,门口晾晒着几件新洗净的布衣,可见这屋子还住着人,只是不见主人踪影,想必下地劳作去了。门上连锁都没一把,也不怕小偷光顾,大约这就是“鸡犬之声相闻”吧?哪像我们这些生活在钢筋水泥中的城市居民,惟恐自己不够安全,还要加上防盗门、防盗窗、指纹锁、保安、监控等各种防护设施,自己把自己关在鸽子笼里,真正是“画地为牢”。
      不知是谁家屋子旁边的空地上,用蔑片编了个小竹人儿,坐在一条竹凳上,竹脑袋竹身子,竹胳膊竹腿儿,煞是可爱。我带着三岁半的孩子跟它合了个影。
      距老街不远处搭着个戏台,每逢中秋、元宵之类的节假日,村民们便会在此热闹几天。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非年非节的,因此戏台上空无一人。戏台下面有两扇小门,我以为是平时存放演出道具的,哪知旁边的一个老村民接口道,这是以前放置棺材的地方。我有些吃惊,如此恐怖不祥的物事,怎么会放在这里?
      “你别一听到棺材两个字就感到害怕,‘棺材棺材,升官发财’,它在古人眼里是很吉利的。”他解释说,“以前的大闺女出阁,首先要抬一具棺材开路,因为他们认为她一踏出门,就要在夫家一直生活到寿终正寝。”这倒刷新了我对棺材的认识。
      坡下有三株高约数十丈的老银杏,均有百年以上的树龄,古木参天,枝繁叶茂。其中一株银杏灰黑的树干上,寄生着一簇开得极艳丽的紫红色小花,显得分外妖娆。尽管五月的阳光炙烤在脸上已有些灼热,而树下却不时吹来阵阵凉风,真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啊!
      老街的背后,便是苕溪的源头——猷溪,清凉的溪水顺着山势欢快地流淌,几条游鱼在水中悠闲地摇头摆尾,夹岸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疯长着,在阵阵轻风中向我们挥手致意。这清浅的苕溪之水,流过多少岁月啊!多少站在桥上的人成了桥下人的风景,桥下人又何尝不是桥上人眼中的风景呢!景因人而灵秀,人因景而丰富,景与人互相成就了彼此。身处石门,我恍惚有一种时光倒流的停滞感——或许我们的生活节奏本来就该慢一点,再慢一点。
      返程时日已西斜。坐在小巴士上,龙门的美景依然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它是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美,洗净铅华,质朴淡雅,使人暂时远离了尘世的烦恼与喧嚣,领略到人生的恬淡与祥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