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货币
1银元: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并担任临时大总统。他以银元作为货币单位,并规定每单位的银币总重量为库平银六钱九分七厘。由于当时国民政府铸造的银元上印着孙中山的头像,因而又被称为“孙小头”,不过因为铸造的数量不多,所以在市面上并不常见。
不久以后,袁世凯在北京称帝,也公布了《国币条例》,并把“圆”作为货币单位,每个银元的重量是库平六钱4分八厘。就在当年的12月,天津造币厂铸造了一批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被称为“袁大头”,次年,国内开始大批量铸造“袁大头”,在九年时间里,一共铸发了7500万枚。
民国初年,“孙小头”和“袁大头”的重量都是7钱3分左右,而100个银元则价值73两白银,这个重量很难带在身上,所以如果商人要进行大宗交易的时候,一般都不会使用银元,而是用钱庄的“庄票”。
当时的月工资情况,普通工人大概可以赚20块大洋,教师、医生、记者等人员的月工资大概有一二百大洋,鲁迅先生当时的月工资大概是300块大洋。(各地、各时期存在显著差异)
当时一个大洋可以买到50斤左右的大米或是20斤的猪肉(罗家每个月开销的根据出于此)。
题外话:截至2020年2月,一枚普通的袁大头银元,其收藏的价格在550-700元之间。
2铜元
孙中山颁布的 “暂时大总统令”中还提出要“另刊新模,鼓铸纪念币”,随后武昌和上海两处造币厂率先铸行了“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辅币,以十文面值的为主,在天下大量刊行以取代清朝铜元。这就是“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铜元的由来。正面“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十文,背面交叉龙旗。铜币当时面值以当十、当二十为主,当五十面值的相当少见,非常珍贵。
3铜元的历史地位
中国最早的铜币(机制铜币)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奏准创建广东造币厂,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生产机制铜元,这是我国钱币史上称谓"机制币"的开始。
光绪二十三年(1897 年),江西道监察御史陈其璋奏请"仿造大小铜元,以补制钱之不足"。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铜元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正面铸"光绪元宝"四汉字和"宝广"二满字,周围有"每百枚换一圆"的字样。背面中央刻有一蟠龙纹饰,周围有英文"广东一仙"等字样。这是最初的铜元。
铜元在货币史上的地位:铜元的诞生,标志着我国金属货币铸造工艺从传统的手工翻砂铸造进入了先进的机器化生产的新阶段。
4.民国初期铜币,指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七年(1918)发行的铜元。其种类有"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及铸有省名的民国铜元等。这一时期新式铜元与清末旧式铜元混合流通混乱程度很严重。
民国中期,指民国八年(1919)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发行的铜元。这一时期国内铜元的混乱局面达到顶点。地区性分割使铜地流通呈明显的区域性,市面上流通的不仅有清代的各类铜元、民国各类铜元,个别地区还流通大面额铜元,如四川大部、湖北、河南局部地区流通五十文至二百文不等的大面额铜元,根据地也发行有自己的铜元,日伪政权则在他们控制的地区也发行了铜元。因此,这一时期的铜元五花八门。
民国后期铜币,指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发行的铜元。此期各地军阀逐步走向衰落,国民党政府开始了统一币制控制金融的进程。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主要发行纸币,铜元辅币逐渐被镍币所代替。发行的铜元主要有党徽布图分币等。
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