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第 2 章 ...

  •   表姐妹两人来到德馨院,外头传话的丫头见姑娘们来了,行了礼一叠声儿的进去禀报:“太太,大姑娘和表姑娘来了。”

      成国公夫人,沈家的当家太太张氏,此时已洗漱完毕,正坐在炕上等着她们了,一屋子的丫鬟嬷嬷立在边儿上伺候着。

      沈莹到自家亲娘这里,自不需拘束,快步进了内室,挨到张氏身边坐着。

      “母亲,我饿了,快上早膳吧。”

      杨熙也上前行礼,张氏点点头,然后退到一边,让她们母女二人说话。

      张氏点点女儿额头,嗔道:“也不问母亲睡得好不好,可用过膳了,一来就会要吃的。”

      沈莹腻到她怀里,顺着张氏刚才的话撒娇:“母亲昨夜睡得可好?胃口可好?若是都好,快让女儿也好好用膳嘛。”

      “整天就想着吃,你一个姑娘家,当心胖了被人嫌,”张氏捏着沈莹有些婴儿肥的脸,嫌弃道。

      “我才不胖呢,”她辩解,“我这是珠圆玉润,表姐,你说是不是?”

      杨熙抿嘴一笑:“是是是,咱们嫣嫣一点儿都不胖,嫣嫣是全京城最好看的姑娘。”

      “母亲你看~表姐取笑我~~~”知道杨熙故意这样说,沈莹红着脸不依。

      沈莹小字嫣嫣,幼时老太太常逗她,说她是全京城最好看的姑娘,小沈莹信以为真,便也跟着老太太说,直到长大了,才知道这话有多羞人,再不许人提起的。

      “你呀,什么时候能懂事,若是有你表姐半分稳重,我呀,就不愁了。”张氏看着天真懵懂的小女儿。

      张氏敢说,杨熙也不敢应:“嫣嫣还小,正是天真可爱的时候,太太不必心急,过几年大了,自然就懂事了。”

      杨熙想,若不是没法天真,又有愿意懂事呢?

      何况张氏有多宠沈莹,杨熙早就见识过了,这时候万不能顺着张氏的话说。

      “熙儿说的是,”杨熙的话让张氏很满意,她也就是随口一说,并不真的认为女儿哪里不好。

      稳重有稳重的好处,可还是那句话,若不是没人疼着宠着,谁不愿意天真一辈子呢。

      想着女儿还没吃早膳,张氏叫来丫鬟:“半夏,问问小厨房,早膳可好了,快去传上来,别把咱们大姑娘饿着了。”

      德馨院有小厨房,平日里不论是要早膳,还是要点心茶水都便宜,且都是新鲜又热乎的,无需去大厨房里慢慢端来,这天儿还凉着呢,指不定饭菜在路上就凉了。

      半夏应了退下,屋里子便剩下张氏和沈莹,杨熙,还有别的几个丫鬟。

      张氏身边有四个大丫鬟,分别是半夏,灵芝,杏仁,连翘,主要伺候张氏起居和房里事务。底下还有四个二等丫鬟,跟着一等的四个做事,是预备着一等年龄大了,将来放出去,好替换用的。还有八个三等丫鬟,还有若干粗使丫鬟,在此不一一赘述。

      另有四个嬷嬷,其中王嬷嬷给了沈莹作奶嬷嬷,还有李嬷嬷,白嬷嬷,周嬷嬷,管着内院的大小事务。

      此外,还有内外的管事仆妇,因着张氏是管家太太,掌着府里的大小事务,每日里来回事的人太多,杨熙也只记得要紧的几个。

      用罢早饭,张氏让沈莹和杨熙各自回去,回事的仆妇来了,正院人多事忙,别冲撞了两个姑娘。

      沈莹却不肯走,还有一事未说呢:“母亲,近日是不是要去大安寺为祖母作法会?”

      二月出的孝,如今都三月了,却还没去寺里给老太太作法会。

      “嗯,等你父亲休沐便去,”张氏翻着账本,不甚在意道。

      老太太孝期刚满,国公爷便起复了,平日里公务繁忙,又要上朝又要去衙门,不得空闲,老太太的三周年忌日法会,便只能等休沐日。

      “母亲,我能去吗?”沈莹伸出葱白似的手指,指着自己的鼻子。

      张氏合上账本,叫回事的仆妇先下去,转头对沈莹道:“去问你父亲,若是他答应了,你就去。”

      “谢母亲,”打从守孝起,就再没出过府,沈莹早憋得不行,此时得了母亲应允,如何不高兴。

      至于父亲,他最疼女儿了,有不答应的时候吗?

      看她高兴地样子,张氏摸摸女儿红润的小脸儿:“行了,收敛着点儿,一年赶一年的大了,一点小事就值得你高兴成这样。”

      又看向杨熙:“熙儿也去,把你抄的佛经烧给老太太,也不枉她老人家疼你一场。”

      老太太生前信佛,在荣晖院里供着小佛堂,杨熙刚来那年就跟着一道儿礼佛。

      年前抄了不少佛经,原本拿不准能不能去的,现在太太应了,也算是圆了杨熙的心愿。

      想起老太太的好处,杨熙眼眶微湿:“是,本就该孝敬老太太的。”

      “表姐的经书抄的可好了,祖母在天上看见了,一定会夸你的,”沈莹不忍她伤心,笑着逗她。

      去大安寺一事总算是定下来了,杨熙放下心中大石,不枉她年前就开始抄经书。

      婉拒了沈莹邀她去玩耍,将人送至水仙阁门口,杨熙才带着绿蜡,往玉兰轩走去。

      杨熙本是蜀中江阳人,四年前才至京城成国公府投亲。

      说来是一段很长的故事。

      杨家是蜀中大族,世代居于江阳,杨熙祖父杨闻年轻时,曾是明宗年间的进士,年轻俊秀的进士,家里又是地方大族,在京中自然受到不少青睐,不然也不会有“榜下捉婿”一说。

      时年二十,还未成家的杨闻,便受到了当时还是成安候府的沈家二老爷赏识,沈二老爷与他相交不久,觉得他是个值得托付的人,便将女儿嫁与他,这便是杨熙祖母沈氏。

      杨闻与沈氏成亲后不久,杨闻便因直言敢谏,得罪了权臣,被罢官回家,后又因时任四川布政使大人的赏识,起复为一地父母官。

      祖母沈氏也跟着去了江阳老家,生下了独子,也就是杨熙的父亲。

      杨父学问上不如其父,只考上了举人,成年之后娶了江阳本地乡绅的女儿,生下杨熙和弟弟杨凌。

      杨闻致仕前,托了同僚,给儿子谋了个令尹的缺,在玉泽县。

      玉泽县虽也在蜀中,但是离江阳甚远,又常年水患不断,杨父忧心娇妻幼子,遂将她们留在江阳,自己独身赴任,一年也只得一回,能回家来,只时不时的写了家书回来报平安。

      杨熙母子三人便在家侍奉祖父母,帮父亲尽孝,外有为官的父亲,内有族人帮衬,杨家的日子,不说富贵荣华,也平安喜乐。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弘正十二年,也就是六年前,杨熙八岁时,玉泽一带十八县闹水灾,这次的水患不同于以往的小打小闹,乃是真正的大灾。

      堤坝被冲毁,农田被淹城一片汪洋,大水还曾淹到玉泽县城外不远的村子。

      身为令尹,杨父一直守在玉泽县城,不曾退却,眼见水灾快过去了,上游各县都在组织人手重修堤坝了,杨父却突然在一次巡视中,遇见突发的大水,然后以身殉职。

      杨父身死的消息传回,杨母当即昏厥,不省人事。

      杨母本性柔弱,又与夫君感情至深,竟自此一病不起,不到半年,扔下公婆与一双儿女,随丈夫而去。

      祖父母年纪大了,接连遭受儿子媳妇去世的打击,操办了两场葬礼,越见羸弱,没多久,也相继去世。

      一年内失去所有至亲的杨熙姐弟,还来不及悲伤,便逐渐发现,他们的日子,变得艰难起来。

      偌大的家产,只剩下一个八岁的幼女,和一个五岁的稚子,如何不使人动心。

      杨闻是独子,没有兄弟姐妹,杨熙父亲也是如此,在整个杨家,便是最亲近的族人,也是出了五服的,如此一来,便有人起了歹心。

      杨家的族人,串通起来,将杨熙和杨凌圈在庄子上,然后联合族老,企图霸占杨熙家产。

      杨熙姐弟全无所觉,还一心等着族人商量完丧事,再决定姐弟二人交由谁照顾,族叔把杨熙带到庄子上,她才觉不对,想起了祖母去世之前所言。

      祖母沈氏出自京城大家族,族人多了,纷争也多,沈氏自小就见惯了这些阴私之事,怕自已去后,杨熙姐弟无人可依,又担忧有拿起子见姐弟俩年岁尚幼,起了坏心思的人,便给杨熙讲了些早年她见过的事。

      杨熙想起祖母说得话,又看庄子上并没有人管她们,便知这是要放任她们自生自灭了,她慌了神,这要是只有她自己也就罢了,杨凌也被关在这里,要是真如她想的那样,那他们这一脉不就绝了吗?

      杨熙终日惶惶不安,思索着该怎么逃出困境,幸而没过多久,有杨家忠仆前来相救,将杨熙姐弟送至母亲娘家。

      娘家只是小小乡绅,不能与江阳豪强杨氏抗衡,杨熙这些日子,也见识了族人的丑恶,怕连累外祖家,便说要回杨家。

      外祖不允,言她若回,必死无疑。

      杨熙最后还是说服了外祖一家,无他,皆因她想起祖母也曾说起自己出自成安侯府。

      外祖一家奈何不了杨氏族人的贪婪,但是成国公府,杨熙倒要看看,族人是不是也敢不放在眼里。

      将弟弟留在外祖家,在忠仆的帮助下,杨熙回了家里,拿出祖母留下的凭证,当着族长,族老,和所有族人的面,言明自己要去京城投奔成国公府。

      至于自家的产业,一半留给族里,算是她父亲对族人的最后一点心意。

      另一半,一部分留给她弟弟,一部分作为给国公府的孝敬。

      若是族长答应了,那她一月之内,必定说到做到。

      若是不答应,她今日就一头撞死在祠堂里,让祖先们看看,子孙后代们,是如何逼死一个小小孤女的。

      杨氏众人慑于成国公府的威名,和她小小年纪便有鱼死网破的决心,商量半日,最后还是拿了一半的家产,放她与弟弟离去。

      杨熙托外祖变卖家产,外祖以为风波已过,还是留在江阳安稳自在。

      杨熙摇头,这些日子,她也看出来了,她之所以能成功说服族人,盖因成国公府的威慑,和她不要命的威胁。

      若是她不走,族人见威胁不在,知道她只是狐假虎威,必会卷土重来,到那时,别说成国公府的名号,就是成国公亲至,也不一定救得了她。

      外祖无法,只得应了她。

      半月后,拜别外祖一家,杨熙带着杨凌,和十几个仆人,踏上了上京城的路。

      出了江阳,杨熙才知道,弘正十二年的水患,到底有多严重。即便过去了一年,路上仍有不少人鬻儿卖女,以求活命。

      素月便是在蜀中买下来的。

      原本杨熙要赶路,不欲多事,一路行来,见有人卖儿卖女,也从不多看,世间多苦难,这一年多,她见得够了,心也冷了不少。

      且不说这一月余有多坎坷,去了京城,也不见得安稳无忧,她自己尚且自顾不暇,又何来的同情心,去管别人呢。

      行至潘澧县,杨熙一行准备弃车登船,经灵州至长安,再一路向北,去往京城。

      一个瘦弱的小姑娘,忽然冲出来,抱住她的腿哭道:“这位公子,求您买下我,我会做饭洗衣打扫,会女工缝补,还会干农活,养猪放羊,我都能做,求您买下我。”

      仆人上前驱赶,怎奈她死活不松手。

      杨熙无奈,出门在外不方便,她一直穿的男装:“这位姑娘,你先起来,我不买人。”

      听到杨熙拒绝,她抱得更紧了:“公子,我真的什么都会做,我力气大,吃得少,您不用给工钱,给口饭吃就行!”

      跟着杨熙的只有几个世代服侍杨家的仆人,男仆不便上前拉扯一个小姑娘,三个中年仆妇顾忌杨熙,也不敢使大力,谁知这姑娘偏又是个力气大的,拉不开她,只得看着杨熙。

      杨熙叹口气,这样的场面,她看得也不是第一回了,有那卖儿卖女,或是自卖自身的,见着衣着稍好些的,便上前求人,只盼那被求的心软,往常她都是远远的走开,今日只是稍作停留,被拉住的人变成了她。

      见她果真力大,杨熙已是动了心思,身边没个年纪合用的婢女,委实不方便。

      前几日她能将就,不过是因为路途遥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是买了个不好的,解决起来也麻烦。

      现在有了个自己送上来的的,长得如何,杨熙不计较,她敢说自己什么都会做,想来也是,这年头,农家姑娘有几个不会的。

      再说,现在买来伺候她的,最好是能吃苦的,才能熬得住上京的路。虽则这样想,却也要问清楚,别是个骗子。

      “你为何自卖自身?别人家的,都是父母来卖的。”

      “回公子,我、奴婢家里亲母早逝,后母不慈,去年水患,家中颗粒无收,后面要将我、不,奴婢卖入王地主家里,当他的第九房小妾,奴婢本想从了后母,以报父亲养育之恩,奈何那地主家有河东狮,前几房小妾死的死,残的残,每一个有好下场的。奴婢虽想孝顺父亲,却不愿落得如此,便从家里逃了出来。”

      脑子还算清醒有条理,说出来的话倒像是读过书的,杨熙点点头,再问:“码头上这么多人,为何独独选了我?”

      衣裳虽破旧,但是缝补的不错,还算干净整洁,身上也没有长途跋涉的痕迹,看样子,这姑娘不是在这儿等了一段时间,就是家就在附近的。

      “因为奴婢见公子您爱护弟弟,也......想起了我弟弟,后母虽不慈,弟弟与我却极好,此番公子若要买我,卖身钱奴婢交给父亲,也可让家人渡过难关。”

      说完后,她放开了杨熙的腿,端端正正的跪着,等着杨熙的决定。

      这时身旁的杨凌目露不忍:“姐姐,要不,就买了她吧。”

      “若是买了你,你就要跟着我们去京城,也许,再也回不来了,更见不到你弟弟。”杨熙看着她,淡淡道。

      姑娘对杨熙叩首,泪如雨下:“若是活着,总有再见的希望,不走,才是死路一条。”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章 第 2 章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