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47、游说有方 ...

  •   金帐中,王道一仍在默默看着面前的那封信,她自然也不笨,细细思量片刻,就想出蒙军之所以能找到她们住处,疏漏大体就出在郭靖的那一次的连夜来访了。

      忽必烈见她沉思不语,便道:“不拆信看看吗?也许看了,道一先生接下来要说的话就会再斟酌一点了。”

      他这话中的威胁之意甚浓,似是在说:“你们的命都捏在本汗手中,你想利用金牌向本汗提要求也得掂量着点儿。”

      王道一看来依然没什么太大反应,语气仍旧轻松,笑道:“既然大汗那么想要在下看,那在下就看看也无妨。”

      她伸手拿起信封,慢条斯理的拆信,她的心中早就一片慌乱惶急,可是拆信的手却抖都不抖一下。

      不能乱,不能乱……

      她在心里一遍遍告诫自己。

      可是当展信一看的时候,她拿信的手还是微微颤了一下。

      草黄的信纸,仍是漂浮无力的字体,只写了八个字:

      母女平安,取名黄襄。

      王道一的心头倏然涌上一股热意,眼眶也酸了。

      原来她们的孩子已经出生了么?在她不在的这几个时辰里。

      取名叫黄襄,黄襄,襄儿,襄儿……多么好听的名字。

      王道一盯着这八个字看了许久许久。她当然知道黄蓉这样取名的用意,因为知道,所以给了她莫大的安慰,她让她知道,她不是一个人在这里,她们是同进同退的。

      想到此处,王道一就笑了,笑容中仿佛蕴着温暖的力量。

      忽必烈本来冷眼看她拆信读信,想要看她崩溃的神情,可王道一非但没有崩溃,反而最后笑了起来,忽必烈越看越觉不对。

      “什么信要看这么久!”他站起身来走过去一把夺过信纸,打眼一看,顿时傻了,愣在原地,好半天反应不过来。

      王道一微微一笑,看着他道:“大汗觉得如何?”

      忽必烈又看了好几眼,才终于确定:自己这是被耍了!

      他派最快的战马,最好的精兵,兴师动众的跑到那里去,没想到竟带回来这样一封信!

      一封只是通知“母子平安”的信。

      天底下也唯有黄蓉敢这么戏弄他这个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了。

      愕然之后便是滔天的羞怒,忽必烈觉得现在自己难堪极了,他将信纸揉成一团掷在地下,抽出马鞭,一鞭子就朝那军士狠狠抽去,喝道:“你们怎么办的事!”

      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掩饰自己的难堪。

      那军士不知信中内容,尚不明所以,忽必烈紧接着又是一鞭子夹头劈来,大喝道:“滚!”

      军士哪里还敢停留,立刻一溜烟撤出了帐外。

      忽必烈这才转身看向王道一,咬牙道:“道一先生家里人都如此大胆吗?!”

      面对蒙古大汗的盛怒,从前与成吉思汗周旋的经验告诉王道一,这种时候说什么都会加剧他的怒火,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保持沉默。

      于是王道一没有说话。

      忽必烈瞪着她,又回到金座上坐下,直接问道:“先生不妨直说,你拿祖父的金牌来此,是要提什么要求?”

      他终于还是忍不住先触及了这个话题,又道:“你是不是想要本汗退兵?”

      王道一摇了摇头,笑道:“在下固然可以以金牌为令,命大汗即刻收兵,可这金牌的效用只有一次,蒙军这次退了,过不了多久,下次还会来。在下又何必多此一举,提这个蠢要求?”

      忽必烈哼道:“你看的倒清楚。哼!照这么说,你是想令我蒙古军永远不再进犯宋国了?”

      王道一苦笑道:“在下倒是想让蒙军再也不入宋土一步,可这是能够凭在下区区个人之力和一块圣旨金牌就能杜绝的事吗?若是一切事情都这么好办,那天下就永远没有纷争了。在下还没有傻到去提一个根本实现不了的要求。”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没有人可以靠一己之力和一道至高无上的命令就能改变它的大方向。

      若是什么事情都是王命管用,那当年秦始皇还要求自己的大秦帝国子子孙孙千秋万代的传下去呢,结果还不是三世而亡。

      王道一若是提出叫蒙军再也不侵犯中原的要求,看在成吉思汗金牌的效用上,忽必烈固然会暂时答应,但以后的事情没这么简单了,随便钻个什么言辞上的空子就能再卷土重来。

      所以,历史绝不是一个人、一道命令就可以决定的事情,一个人再厉害,也最多只能起到微调润色的作用。

      王道一很清醒,她知道自己能力的上限在哪里,她此次而来,就是为了竭尽所能,够到这个上限。

      于是她道:“大汗以为在下是来阻止蒙古军的吗?”

      听她这两句话,忽必烈倒有些搞不清了,奇道:“那先生所为何来?”

      王道一笑道:“在下是来为大汗出谋划策的。”

      忽必烈越听越奇,追问:“为本汗出谋划策?出什么谋,划什么策?”

      王道一道:“大汗攻下宋国,已是定局之事,在下为大汗考虑的是,当占领中原之后,大汗要如何治理这片土地呢?”

      忽必烈微微一愣,这是他从未考虑过的问题,他从小到大跟随祖父一直在不停的征战,不停的占领更多的土地,他和他的祖父都从未考虑过,如若有一日真的打下了这片令他们渴望的富庶中原,要怎么治理呢?

      他略微想了想,傲然道:“本汗既能打的下这片土地,自然就治的了这片土地,这有什么难?谁若不服管,统统杀掉。”

      王道一听他此言,笑着摇摇头道:“马上能打天下,却未必能马上治天下。大汗一代草原雄主,恐怕对我中原百姓的秉性有所不知。”

      忽必烈道:“怎的,你中原百姓有什么了不起?”

      王道一道:“待大汗得了这天下,固然可以杀了那些不服大汗管教的宋民,可大汗有没有想过,这样的百姓千千万,就是杀的蒙古弯刀都卷了刃,又怎能杀得完?”

      忽必烈没有说话,王道一所说的确是个问题,宋民人口基数庞大,不似草原民族部落,说灭族就能灭族。

      王道一观察他神色,又道:“再者,在大汗眼中,我们汉人可能是懦弱的,胆小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是永远也无法与你们健壮勇猛的蒙古战士相比的。但是在下想提醒大汗一个事实,我们汉人虽身形不及蒙古武士强壮,甚至不及任何草原民族强壮,但我们汉人偏偏是自古而今存活时间最长久的民族。我们不论被外族侵略过多少次,但这片中原沃土偏偏从未被任何其他的人真正夺走过。大汗就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此言一出,忽必烈睁大了眼睛,他紧紧盯着王道一,沉声问道:“为什么?”

      王道一道:“因为我们的民族,有一种秉性。别人越是侵略我们,我们越是要反抗,别人越是要屠杀我们,我们越是宁死不屈,我们把这种刻进血液里的秉性叫做‘气节’,可能‘气节’这个词听来有点儿虚,但我们中华汉民族就是凭借这种精神和智慧,存活了几千年,从未被战胜过。”

      忽必烈听后,若有所思片刻,但还冷冷道:“成吉思汗的子孙才是不可战胜的!现在,本汗的十万铁骑已扎在你们国门之下,你们没有任何反攻的可能!在绝对战力面前,任何所谓的气节精神都是无用的,你们都得灰飞烟灭!”

      王道一察觉到他话里的愤怒和咆哮,但她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好,相反,忽必烈越是反应激烈,说明他越是在跟着王道一的思路走,于是她只不温不火的重复道:“是啊,在绝对战力面前,你们都得灰飞烟灭。”

      她把这句话又原样还了回去。

      忽必烈一时没反应过来,问道:“你说什么?”

      王道一面容一肃,上前一步言道:“在下不妨说的再明白一点。窃以为,大汗入主中原之日,便是蒙古帝国迅速衰颓之始,蒙古危矣,大汗仍不自知?!”

      忽必烈一惊,不由问:“为何!”

      王道一抬眼,眸光直直看向他,开始了她的滔滔不绝:“大汗请深思。现在,就如大汗所说,蒙古军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的打败宋国,开疆拓土。可是,那之后呢?大汗攻下了中原,天下一统,皆大欢喜,然后,蒙古战士就可以下了战马,弃了弯刀,卸下铁甲,远离漠北的极苦天气,从此生活在这片气候温和舒适的土地上,住在华丽温暖的房屋中,享受这里四时的美景和秀丽的山河,再也无需像以前那般循着水草而奔波迁徙,再也无需日日在马背上安家……
      ……如此,过不了几年,原本再骁勇善战的蒙古勇士也会被这片温和的土壤所软化,到得那时,汉民苦蒙久矣,只需振臂一呼便能万民响应,群起而攻蒙,将你们再尽数赶出这片土地。
      然而离开了这片土地,你们就能回到草原像以前一样重新活下去吗?
      不能!
      因为那时,蒙古军早已不再具有令人闻风丧胆的战力,你们回到草原,只会被其他草原民族撕成碎片,甚至直接走向亡国灭族的结局!
      大汗觉得在下这番言论是在危言耸听吗?大汗可以不信在下,但不能不信史实,自古而今,但凡侵略过中原的草原民族,从周朝时的猃狁,到秦汉时的匈奴,魏晋时的鲜卑,一直到隋唐时的突厥,这些个民族曾经都是草原上的一代雄主,但哪一个能真正在中原待得长久?哪一个不是从中原撤出后就迅速走向灭族的命运!大汗到现在都还看不清吗?”

      一席话过,忽必烈整个人都僵在座位上,久久不言。

      良久后,他方废然长叹,似是有些怅然若失之状。

      一直以来,他的人生都以杀戮和占有作为根本目的,他的祖父教导他:“去征服吧,去厮杀吧,成吉思汗的后裔是不可战胜的!”他学习汉学,也不过是为了能更快的打败这个国家,占领这片土地,实现他整个民族的野心。

      如今,他身居蒙古可汗之位,手下将领一个个对他惟命是从,人民都匍匐在他脚下,唯唯诺诺。他每日所言所行,全都是为了征战,从未有人质疑过他的决定,从未有人对他进言过战争之外的事情。

      但是今天,他遇见了王道一,他的耳朵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这是他从未听过的一种声音,一种让他的眼界被豁然打开来的声音,一种进入心中便生根发芽的声音。

      他仿佛从王道一的一席话中,听出一种名为“宿命”的东西。

      忽必烈看向王道一,又打量许久,方道:“那依道一先生所言,本汗该如何自处?难不成要撤兵中原,从此罢手?”

      王道一道:“大汗会罢手吗?”

      “不!绝不!”忽必烈两眼放光,说的很坚决。

      王道一自然知道他不会罢手,眼看宋国近在眼前,唾手可得,哪个有野心的帝王会罢手?哪怕知道王道一所说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忽必烈也绝不会罢手。

      这便是野心和欲望的魔力,它能使人为之疯狂,义无反顾,这种魔力在君王身上的作用尤甚。

      王道一没有立刻接话,她顿了一瞬,因为按照她的计划,接下来才是这场谈话的核心部分,她想了想,方道:“大汗是否还记得,在下方才说过,在下此次前来并不是来阻止大汗的,在下是来为大汗出谋划策的。”

      忽必烈道:“什么意思……”他说到一半,忽然顿住了,好像是意识到王道一话中的隐义,忽必烈有些惊奇的看向她,问道:“莫非道一先生有什么办法能叫我蒙古帝国……”

      他没有说下去,但他知道王道一懂他的意思。

      王道一笑笑,点头道:“只要方法的得当,万事万物都可变通。蒙古国若想稍微长久的统治中原土地,也不是不可能之事。”

      忽必烈现在确实已完全被王道一引领了思路,又惊又奇,问道:“先生何解?”

      王道一道:“大汗可还记得在下刚开始讲的那个故事?”

      王道一不急着把方法说出口,她就是要忽必烈一点一点自己领悟到这其中的关键。

      因为人总是更相信自己领悟到的东西。

      忽必烈听到这话,不由思索起来。

      且看他心运神游,面色数变,半晌后,方重新看向王道一,说道:“道一先生是想本汗以盛唐为先例?”

      王道一见他已然悟到了些什么,时机已到,便点点头,肯定了他心中的模糊构想,她终于要捅破那层窗户纸,也即为她此次前来最想传达的意思:“大汗若想成为中原的真正统御者,必要蒙汉融合,以汉治汉方可。”

      蒙汉融合,以汉治汉。

      这才是王道一的目的!

      如若她一开始就道出这一句目的,那忽必烈显然会断定她是想挽救宋民,阻他横扫中原的大业。可是这话现在说出来,忽必烈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因为他会觉得,王道一的这条策略,是在为他、为蒙古考虑,是在为蒙古国日后能够长久的统治中原而献计献策。

      王道一时刻摸准了忽必烈的想法,她站在忽必烈的角度考虑问题,分析他的处境,判断他的立场,然后对症下药,务求斯人不言,言必有中。

      她这句话不出则已,一出便要正中忽必烈的下怀。

      再者,忽必烈并非普通的君王,他在战场上厮杀多年,又经历夺嫡之争,显见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服之人。

      对付忽必烈,必须晓之以理,将利害关系、利益得失明明白白的摆在他面前,他才会信你的。

      所以,最高明的游说,绝不是咄咄逼人的将对方辩驳倒,而是要做出一副全心全意为对方着想的样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让对方不由自主的、潜移默化的信服自己,要让对方以为,你所说的一切,都是在替他着想,这样的游说,才能成功。

      为了这场对话,王、黄二人闭关研究了整整两年,煞费苦心,显然深谙此术。这场谈判外交,每一步都是经过她们反复推敲设计过的。

      就等忽必烈一步一步入瓮。

      想想也不足为奇,以王、黄二人之才智,普天之下,任何人被她二人花上两年之久这般精心算计一番,哪能有不入套的?

      王道一从头到尾只字不提宋民利益,实则步步为营,勉力争取。

      于是忽必烈听她所言后,也未觉有什么不对,反倒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新思路,沉思片刻,又问:“先生所谓蒙汉融合,具体该如何做?以汉治汉,又当何解?”

      王道一道:“大汗当知,从唐高宗李治只有四分之一的汉人血统这个例子便可知道,我们中原汉人历来是以文化差异,而不是民族差异来区分自身与外族的。中原汉人的民族意识更多来自文化,而不是来自政治。因此,若想让我中原百姓心悦诚服的接受大汗统御,那就请大汗放开胸怀,跳出所谓民族差异的小格局,成为能够统治多个民族的真正帝王。”

      忽必烈细细咀嚼她话中含义,若有所明。

      王道一继续道:“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内自虚而外树怨于别族,宋人怨愤,百姓罹难,求国无危,终不可得也。尽杀宋民,谁能得利?无非两败俱伤耳,此为‘蒙汉融合’之必要。
      宋蒙两国习俗不同,积年累世,不可轻易变更,蒙古族以游牧为业,而我中原却乃农耕沃土,中原百姓世代以农耕为主业,是以大汗统御中原,必得以汉人原先之习俗治下,方能惠利民生,保养万民,更能赢得中原百姓之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大汗想长久统御中原之愿,方可实现,此为‘以汉治汉’之必要。
      大王志在天下,当与天下大同,独私一家,非天子之道也。古有五帝三黄,皆以天下为公,非一己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而大汗也非蒙古一族一国之可汗,当为万民万族之‘天可汗’也!”

      王道一一通讲下来,字字铿锵,掷地有声,忽必烈简直听得入了神。

      这又是他以前从未听到过的一种声音,忽必烈常年征战四方,埋头军事,何曾有人对他说过这些帝王心术?

      整个漠北草原都知道,草原上最伟大的可汗是他的祖父成吉思汗,任何人都无法再超越他的丰功伟绩,他忽必烈自然也不能。

      可是现在,在王道一方才的言论中,他竟生发出一种超越所有先人的宏伟野心来。

      全天下的人,只有王道一,现在来明确地告诉他,他可以和以往的蒙古可汗不一样,甚至可以和古往今来所有的帝王都不一样。

      他忽必烈,作为第一个将要彻底入主中原、统御华夏的外族帝王,他是独一无二的,他要做到最好,他将是王上之王,万王之王,是涵盖了漠北和中原所有广袤土地之上的“天可汗”!

      忽必烈的心理已被王道一煽动的无限膨胀。

      王道一的话,让他第一次体验到,原来,帝王是可以这么做的。帝王的使命,可以如此崇高。比起这些来说,单纯的杀戮是多么的小家子气!

      他再回身看向那张绘制在鹿皮上的军事地图,按照他从前的观念,待占领了宋国,杀光那些不服的宋民,他便能完全占领这块土地了。

      可是他现在不再这么狭隘的想问题了,他受到王道一的启发和进言的影响,开始从一个伟大君王的角度,从更长远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首先,宋民是杀不完的,其次,他也不想杀这些宋国百姓了,因为,这些百姓,都即将会变成他的百姓啊!他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子民呢?

      就像王道一所说的,胸怀宽广,民族融合,才能使他和他的子孙能够长长久久的拥有这块土地,否则,他蒙古国,便会是第二个猃狁,第二个匈奴,早晚有一天会被排斥出去。

      这块土地的软化作用实在是太可怕了,想要不被排斥,就必须融合,必须接受汉文化。

      王道一默默观察忽必烈表情,见他凝目深思,知他已是从心底里接受了她的谏言,她方才言谈中故意在最后标榜抬高了一下忽必烈,为的就是进一步在情绪上激励他一下。

      如果忽必烈真能按照她的意见来实施,王道一不介意再多夸他几句,毕竟,帝王有时是很爱虚荣的。

      于是王道一拢袖长揖到底,又道:“树欲静而风不止,民欲安而宋君无德。今天下黎民,厌兵倦战,久欲休息,望大汗早了战事,一统天下。此等大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愿大汗思之!”

      忽必烈如今也就三十岁出头,年轻帝王,听到此话,更是意气风发,他转回身再次去看王道一,只觉这人一番话下来,竟让他认识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真是不可思议。

      忽必烈瞥眼见到金帐中央的金牌,想了想,道:“道一先生拿这金牌前来,就是为了对本汗谋划将来吗?”

      王道一直起身道:“是。如若不拿这金牌,在下或许连大汗的面也见不到,如若不拿这金牌,大汗也不会一开始便压下心绪,耐心来听在下娓娓道来。”

      忽必烈了然的点点头,随后,脑中灵光一闪,似乎是想到了什么,终于反应过来了,便忽然沉声道:“你一个宋人,无缘无故为何好心来替本汗出谋划策?拿着祖父金牌,却丝毫不为你宋国百姓谋求利益?你会安这么好的心?哼,你说要本汗实施‘蒙汉融合,以汉治汉’之策,只怕也是为着你宋国百姓打算吧?”

      王道一知道忽必烈早晚也会意识到这一层,但事到如今,她并不怕忽必烈会反悔,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她的进言无疑对蒙古非常有利,而且忽必烈也已认可了这份巨大的利益。

      最终决定政治动向的因素永远是利益,以及利益的平衡。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王道一提出的政治观点正迎合了元朝初期的政治需要。在多年的积贫积弱、战火连绵之后,一个能够让黎民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的统治者才是百姓所欢迎的,而中原百姓拥戴的君王,才能坐稳中原的宝座。

      于是她笑道:“在下这法子,于两国、于大汗,都有不可取代的好处自不必说,如此互惠互利的双赢局面,岂不皆大欢喜?”

      最高明的战胜,不是将对方打败踩在脚底,而是将对方变成利益共同体。

      忽必烈默默看她片刻,问道:“是不是早在来的时候,先生就有十足的把握说服本汗?”

      王道一摇了摇头,坦然道:“在下只有一点点把握,并不太多。”

      忽必烈追问道:“那为何还来?”

      王道一笑了,说道:“一个人若只肯做绝对有把握的事,那么他将一事无成。”

      忽必烈似乎对她这话饶有兴趣,“哦?”

      王道一道:“因为世上本就没有绝对有把握的事。”

      忽必烈道:“那先生就不怕游说不成,在这儿丢了性命?”

      王道一忽然顿了一下,才道:“在下当然会怕丢命。可是……以现下情势,在下有把握要来,没把握也要来,有些事本就是非做不可的。”

      忽必烈看着她,也不知想到了什么,盯了她良久后,才缓缓道:“先生之才,经天纬地,大略奇谋,古今未有其二了。”

      王道一见他木然的表情,嘴上说一句“大汗谬赞”,心里却隐隐升起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忽必烈性格颇似其祖父,想清楚的事情,说做就做,从不拖延。

      他朝帐外喝令一声,立即有将官进帐,忽必烈略一思索,命道:“传令下去,拆掉襄阳城外所有火丨药,并向襄阳守郭靖喊话,若无抵抗,本汗愿饶过所有百姓性命!并保证蒙军进城后,不屠城,不劫掠,不毁屋宇宗庙,城中百姓生活,一应照旧!”

      那将官惊得简直张大了嘴半天合不上,一时呆愣在原地,心道:“大汗莫不是疯了才下这种令?”

      忽必烈见他不动,拿起鞭子兜头就是一抽,喝道:“本汗何时下过两遍命令?还不快去!”

      将官被抽醒了,确定面前下令的这位的确是他们货真价实、如假包换的大汗,这才领命出帐。

      忽必烈又召来蒙军使者,叫他即刻出使宋国各大城池要塞,包括都城临安,向全天下传达他的旨意,其意思大致与刚才说相同。忽必烈承诺,除了宋国皇室和宁死抵抗之人外,放过所有百姓性命,不屠城,不烧杀劫掠,也不毁百姓良田房屋,只收编宋军,清理朝廷,绝不打搅百姓小民的生活。

      忽必烈的命令无疑在军中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骚动,但忽必烈平日里威压在上,也无人敢忤逆,遂纷纷照办。

      王道一心里彻底松下一口气,向忽必烈又是一揖,说道:“大汗功德无量,必能成一代英主,传扬千秋。”

      忽必烈点点头,道:“道一先生雄才大略,也必彪炳史册。”说话间,腰里的弯刀已经出鞘,只一瞬,便架到了王道一的脖子上!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47章 游说有方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