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第四章 貌美如花、盈若飞鸟的美女之齐文姜(二) ...
-
前面的章节已经大体描述过春秋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民风民俗,在此就不再赘述。特别提醒一下,是为了让读者有个心理准备,去用当时的思想和认识来理解文姜女士的爱情。
或者用今天的观念来说,称之为畸恋吧。
文姜的美丽自然不是盖的,无论哪个男人做梦怕都想着能有这样的女人做老婆吧?但是当时真还有个男人主动把文姜这块送到嘴边的肥肉给甩了。
而且这个男人身体正常,性取向也正常,他欣赏美的眼光也正常,但他还是退掉了和文姜已经定下的婚姻。
这个强人是郑国的国王接班人姬忽,据说也是体健貌端,玉树临风的人物。他一再拒绝和文姜的婚事,理由是“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这就是成语“齐大非偶”的出处,意思是自己门庭低微,不敢高攀,委婉推辞的意思。
不论推辞的言辞是多么委婉,对于美色名冠天下、从来唯自己美貌和气质自负的文姜来说,无疑都是重大的打击。在春秋人的认识中,女人被悔婚是莫大的耻辱,更何况是文姜身后有着强大的齐国作为婚姻参照物,而且还是这样出名的“国际名模”。
也不知是由于文姜受到这个天大的打击产生了变异心理,还是姬忽正是因为知道文姜已经有了爱人所以才坚决悔婚,总之,根据《左传》的记载,文姜女士深爱一辈子的情人在此时登场了。
这名神秘的情人名叫姜诸儿,和文姜同样是齐国人,也和文姜同姓,还和文姜同一个爸爸……,做好心理准备的同志请继续往下看。
所以,文姜和他的同父异母的亲哥哥产生了爱情(还是称之为畸恋吧,下同)。
这两兄妹不象一般的□□家庭那样唯恐他人知道,反而畸恋得天翻地覆,日月无光。虽然是畸恋,但是好多正常恋的热烈程度都比不上这两兄妹对对方的痴迷。
春秋时代的人们对于近亲之间的爱情多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但是对于名人发生的事情却非常关注(看来今天社会的劣根性在春秋时代就萌芽了),对于美丽的女人更加要求严格(看过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吗?),于是注定了文姜和姜诸儿之间的畸恋不会一帆风顺。
不久,文姜和姜诸儿畸恋的风声就传到了他们共同的父亲齐僖公的耳朵里。本来春秋时期男女之间只要有了情,就能很自然的发生性关系,包括近亲之间,这也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姜诸儿和文姜之间的爱情实在太过浓烈,浓烈到齐僖公若不把这二人分开,便可能影响到齐国千秋万代一统江湖的问题了。
姜诸儿是齐僖公的接班人,也就是说,要是任由文姜和姜诸儿继续畸恋下去,那么姜诸儿的接班人恐怕就生不出来了(可能春秋时期的人们也有知道近亲生育不好,所以大凡近亲□□做的事的,很少生下代)。
因此,于情于理,文姜和姜诸儿是必须被拆散的。
正在齐僖公烦恼之时,小国鲁国新上台一个人物当了国王,史称鲁恒公。这位小国君主早就贪恋文姜的美色,一直苦于自己不够风流倜傥,又职务低微(以前是接班人),不知在梦里浪费了多少液体。自从他听说文姜和姜诸儿的畸恋之后,连忙派人向齐僖公求亲。
鲁恒公求亲的时机掌握得非常好,一方面齐僖公巴不得赶快棒打畸形鸳鸯,另一方面鲁恒公作为一国之君也算门当户对(当上领导了自然有地位),因此很快得到了齐僖公的应允。鲁恒公要是活在今天,一定是个专搞财色兼收的高级性工作者(最红的舞男?),因为他这一招,不仅得到了天下最美的女人为妻,还得到了强大的齐国作为靠山。
对齐僖公和鲁恒公来说,这无疑是喜事,但是对于正爱得水深火热的文姜和姜诸儿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不过这一对畸形恋人都很理智,明白胳膊拧不过大腿的道理,只能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
春秋时期女人出嫁,大国女人对小国君主按礼节是由兄弟送亲,不过齐僖公生怕这热畸恋的二人私奔,于是决定亲自送文姜出嫁。
若抛开文姜和姜诸儿之间的兄妹关系,他俩的爱情其实和正常情况下的爱情没有什么不同,还算得上是爱之深切的那一类。
姜诸儿明显是个抒情派的性格,有些多愁善感。自从齐僖公发现他和文姜之间的“好事”之后,便严令二人不得见面,并把文姜软禁了起来。文姜临行前一天,姜诸儿好不容易想到办法把自己写的情书传到了文姜手里,字里行间凄美婉转、情深哀怨,诗为:“桃树有华,灿灿其霞,当户不折,飘而为直,吁嗟复吁嗟!”意思是,(文姜你)就是桃树上最美的花朵,光彩照人,(我姜诸儿)近水楼台却无法得到你,只能眼看你飘零异国他乡,无可奈何的不停叹息啊叹息!
文姜却是一幅敢爱敢恨的性格,她回传了一封情书,诗为:“桃树有英,烨烨其灵,今兹不折,证无来者,叮咛兮复叮咛!”这个意思比较直接,桃树上那朵花,灿烂鲜亮的外表下隐藏着想你的心事,若你今天不来摘取,日后也不知还有没有机会了,一定要来啊,切记,切记!
“叮咛兮复叮咛”又是“兮”又是“复”,姜诸儿哪里受得了这样强烈的暗示,于是当夜不顾一切总算偷偷溜进了文姜的房间。
这一夜的虫鸣鸟叫也收了声,静静的聆听房间内的无边春情。二人抵死缠绵,心中既欢喜又害怕黎明就要到来的复杂心情,恐怕不必任何一部描写情人离别的名著中的场景逊色。
但是黎明终于还是来了,这对畸形鸳鸯不得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谁人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