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日月当空,照临下土之武曌则天大圣皇后 ...
-
一、
一个女人若能强过所有男人,她就可以称帝。
可惜这样强悍的女人是没有的。即便有,做同样的事,也不能达到与男人同样的效果。举例来说,同样是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同样能拳打南山老虎,脚踢北海蛟龙,男性英雄就比女性英雄更令人服气。
即使有这样的女性,更多的在人们心目中被看作传奇或者演义,很少得到旁人的崇拜。
原因么?很简单,这是一个男权社会体制,充斥着可怜的男尊思想,以及腐朽的纲常伦道,不允许有凌驾于所有男人头上的女人。
这就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游戏规则。今天依然随处可见的游戏规则。
可惜规则制定者们忽略了看似柔弱的女性所特有的能量,韧性、美貌与女性特有的智慧(男女思考方式不同)。所以,在必然的偶然中,中国历史上还是破天荒的出了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武则天,本名待考证(有称其本名为“照”或“珝”,或乳名“华姑”,应为讹传),称帝后改名武曌(读照),生卒公元624-705年,终年82岁。
这个“曌”字便是武则天自己所创,很形象的表明了自己就是日月当空,照临下土的神,天下只是她的囊中之物而已。
因为她是武则天,因为这个“曌”字是武则天所创,因此少不得会被附会上许许多多的八卦花边传说,至于武则天创制这个字的具体过程和思想感情已经无从可考,不过我们却可以从字形上来窥视一二。
不用说,大家也明白,日月当空嘛,皇帝才能有的名字。可为何是日月当空?而不是一个“日”当空,或者因她是女性,一个“月”当空?
这个“日”与“月”,也许与她谈的唯一一场恋爱有关。
武则天肯定是中国历史上最特出的一位女性,不仅因为她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而且她的政治才能在中国前前后后出现过的三百多位皇帝当中,只有唐宗宋祖之流的少数几人才能与之比肩。
而她相对于这几个圣主明君来说,还完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女子称帝。
所以,从某些方面来看,在政治才能的比赛场上,她才应该是冠军。
武则天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也是在历史上被无数“卫道人士”拿来捍卫所谓正统礼仪的反面教材,无论对她是褒是贬(当然历来是贬大于褒),说的都主要是她的政治生涯,往往都忽略了她另一个,与她光辉灿烂的政治生涯同样亮丽夺目的特点,便是她的美貌。
要想知道她的美貌到了何种程度,我们可以这样来说,她的美貌绝不逊于中国历代任何一个有名的绝世美女。
我们将她的生平联系起来,就可以还原一个绝代佳人的形象。
少女时代:
武则天14岁时因艳名远播传进太宗李世民耳里,被召入宫受封才人。太宗一见心喜,赐号“媚娘”。
这个“媚娘”的称号应是对她最传神的写照,没有绝世的妖媚,如何能让李世民这样阅尽天下美色的男人有此一感?
要知道,实践出真知,熟能生巧,李世民的后宫女人可是多达4万之众的,他这样一个脂粉阵里的行家里手,看女人的眼光绝对是独到而且刁钻,没有绝世的妩媚,不可能进入他的法眼。
此后,他便一直把武媚娘带在身旁,甚至于大预言家李淳风先生在他面前预言“乱唐者武氏”,也没能让他下决心杀掉武媚娘。
即便是在他临死前,唯一需要的女人,也只是武媚娘陪在他的身边。
后来担心李淳风的预言成真,却又狠不下心杀掉武媚娘,才左右为难之下,搞了个让她出家为尼姑的掩耳盗铃之举。
他可是能够亲手屠杀自己兄弟争夺一个座位(皇位)的太宗李世民阿!
由此,已可窥见少女武则天的绝世妖媚于一斑。
少妇至□□时代:
在武媚娘23岁时,即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因太宗病重,与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同伺皇帝,二人开始偷偷相恋。
她26岁时,太宗弥留,下诏长孙无忌、褚遂良辅佐太子李治,命她出家为尼。随后太宗驾崩,她被迫在感业寺出家。此时的高宗皇帝李治,早已是对她迷恋入膏肓了,怎能舍得让那个被称作“媚娘”的女人青灯古佛渡此一生?
因此,在她27岁时,高宗为解相思之苦,找借口到感业寺行香,终于重见令他魂绕梦牵的佳人。
此时的妩媚娘只是一个寂寞的美丽女人,当然要哭诉离别之苦,高宗李治本是性情中人,所以也被感动得落泪。
这一哭,端的是梨花带雨,凄绝美切,也将自己的人生哭出了巨大的转折。
次年,即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八月,李治在长期失眠,梦中常闻武媚娘珠落玉盘的哭声中,将她接回宫内。
随即宠爱无比,令人咂舌。
武则天29岁,生长子李弘;
31岁,被封为昭仪,高宗离京师谒昭陵,武则天一路跟着,并在途中生了次子李贤;
32岁,高宗废王皇后和萧淑妃为庶人,立武则天为皇后。
33岁,高宗立武则天子李弘为太子,并追赠武则天父武士彟(读获)为司徒,赐爵周国公,并于同年迎来了二人爱情的第三个结晶---李显。
37岁,高宗改封武则天母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稍后,高宗患风眩病,开始委托武则天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则天参与朝政,处事皆符合高宗心意;
39岁,武则天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
41岁,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武则天失败后下狱。此后,高宗视朝,武则天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本年武则天又生太平公主。
从武则天这些生平记载可以看出,她为高宗李治一共生育了四子一女(野史上还记有一个女儿,不过不足为信),时间跨度从她29岁至41岁长达12年,加上高宗初次恋上她时她才23岁,也就是说,高宗频繁和她进行夫妻生活的时间起码长达18年。
试问象高宗李治这样地位的男人,身处后宫佳丽三千的鲜花丛中,却对武则天18年如一日,性趣不减,只能说明武则天的美貌的确到了足以倾城倾国的地步。
而且女人最艳丽的年龄阶段,25至45岁,她都是与高宗李治一起度过,39岁生李旦,41岁生太平公主,足见她在这个年纪依然魅力不减,否则以古人的条件,不可能生育得如此频繁和高龄。
唯一的解释就是,高宗李治实在无法抗拒武媚娘的魅力。
即便她40岁之后,李治依然经常与她□□,才有可能让她41岁再产公主。所谓“高宗患风眩病,开始委托她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则天参与朝政,处事皆符合高宗心意”等,无非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便有缺点,但看在自己眼里,也都是优点了。
由此也可得证,女人最美的年纪不是青春少年时,而是30岁至45岁这个阶段。
无论是杨玉环还是武则天,最受宠的时候都是30岁以后的时间段。
因此,当我们看完上述记载后不难发现,武则天若非一名倾国之貌的美女,绝不可能令高宗李治长期保持不疲软的性生活,虽然他比武则天小了四岁;这样的美貌也客观上促使了李治爱她爱得如此专情,甚至于心中明知有可能把李氏江山葬送在美人手中,却依然放任自流。
美人与江山,这道不算难题的难题,李治选择了美人。
而李治这个痴情种子死后,武则天孤独称帝的时候,一个日月当空的“曌”字,是否隐含有对“二圣”之一的李治无限怀念之情在其中呢?
总之一句话,素来绝世美女中的强者,当数武则天为古今第一人。
二、
太宗李世民,古往今来被无数看起来很正派的人拿来顶礼膜拜的好皇帝,同时也是把一个可以做他孙女的妙龄美少女强招入宫,破其身体不说,还断绝了那个14岁少女花季人生的男人(实际是不满14岁,公元624年出生,637年被招入宫)。
要是在今天,李世民老先生一定会以“□□幼女罪”锒铛入狱的,因为根据我国现行刑法236条第2款规定,□□不满14周年幼女的,不论女方是否自愿,以□□论,从重处罚。为什么即便女方愿意,也要治男方的□□罪呢?那是因为不满14周岁的幼女,在智力发育和生殖器官发育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对于□□的性质、后果缺乏辨认能力,身体对□□缺乏承受力,所以刑法必须对幼女的身心健康进行特殊保护。
但是唐朝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1996年制定的刑法,所以幼女武媚娘,只能听凭命运的安排,只身进入江湖。
然而“卫道士”们纷纷只看到武则天“秽乱后宫”,只看到“酷吏”和“杀人如麻”,却看不到或者生怕天下人知道武则天当政期间的国泰民安和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千古功绩。
更不会去想想,那个差点才满14岁的少女用她那稚嫩的身体包裹着幼小的心灵,战战兢兢的被一个男权体制下的社会,剥夺了她成为一个普通、正常女人的权利(美国宪法说,天赋人权)。
所谓爱情,似乎已经成了她的奢望。
公元646年,太宗李世民病重,招太子李治监国。
所谓监国,其实最主要是在宫内给太子李治腾了一处小房间,方便日日陪在李世民身旁伺候。当太子李治毕恭毕敬的靠近父皇龙床的时候,除了看到一脸病容的李世民憔悴的躺在床上,还见到了一名盛装打扮美丽如花的女人站立在床前,正好奇的打量垂头而入的自己。本来显得死气沉沉的房间里,忽然从这个女人身上绽放出了一抹艳丽的阳光,将他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
这就是躺在床上那个叫做李世民的男人口中的媚娘,在李治眼中如春光般的女人---武则天。这年李治还不满20岁。
此时的武媚娘,芳龄也只有23岁,却已经陪伴了李世民先生近10个年头的日日夜夜。李世民先生早已成了根枯枝,偏偏这个女人的生命力是那么顽强,硬生生在缺少雨露的悬崖上开成了一朵最耀眼的鲜花。
李治虽然垂着头,可他的眼光牢牢地盯在武媚娘身上。媚娘自然能感受到他那少年情怀展露出的赤裸裸欲望,不过眼前这少年眼光里还有一种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她一时搞不懂那是什么。
她自从14岁跟随李世民老先生,便失去了一般人应有的从少女再到小女人的那份朦胧、浪漫而激情的生活经历,不知道少女心扉欲开还闭的乐趣,所以她无法想象,这名少年竟会因这一见之情,执着一世。
不过后来她最终是懂了,李治从这一刻见到她开始,便对她一见倾心,她当时看不懂的那个东西,叫做爱情。
她懂了,所以才有了世界上唯一一座帝王的合葬陵墓,才会把李唐江山还给李治的子孙,才有了中国人念念不忘的开元盛世。
不过当时她虽然不懂,却并不影响她迅速作出判断,眼前这个比她小四岁的少年,是她在太宗李世民死后最能给她于庇护的男人。
“卫道士”们总是把武则天描述成一个机关算尽、心狠手辣的毒妇形象,却不想想,当年的武媚娘经过差不多10年时间的压抑生活,少女时代的乐趣全部被李世民先生予夺而去,哪里会敢奢望什么照临下土?
能够让自己平平安安生活下去,就是她当时最大的愿望了。至于李治的到来,只是她本能的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而已。
这只是一个男权社会体制下,女人无可避免的生存本能。
因此,这些不能说明武则天是处心积虑想要利用李治。没有李治在那个时候爱上她,历史上便不会有武媚娘勇夺李唐江山的传奇了。
而且从等价交换的角度来看,武则天虽然从李治身上得到了富足和权力,李治同时也在武媚娘的身上得到了爱情和浪漫。然后武则天还发现从李治身上得到了她从来不知道的一种感情---爱情,李治也最终令一个几乎不可能产生爱情的女人对他生出了真正的爱情。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等价交换,我爱你自然愿意付出一切,你爱我绝对不在乎为我背上千古骂名。光是其中一个人单方面的付出,最多只能是一出惊天泣地的单恋,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而李治和武则天之间的爱情,绝对可以说是名利场中的浪漫典型。
所以,武则天在她23岁的时候,充其量就只是个比较现实和城府一点的美丽少妇而已,离武曌皇帝还有好长的一个蜕变过程。
三、
之后至李世民老先生撒手西去的三年时间里,李治和武媚娘之间的爱情越来越浓烈,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但从李世民死后次年李治便忍耐不住去私会出家为尼的媚娘,不难看出这之前的三年时间里,二人之间的你侬我侬。
太宗死,高宗李治继位,经过一年时间的相思煎熬,他终于受不了相思成灾,把武则天接回了宫。
有人说,武则天能回宫是因李治的原配皇后为了打击得宠的萧淑妃而主动采取的一个手段,可实际上却是,李治为了迎武媚娘入宫,简单的利用了一下王皇后而已。
历史上的很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总将李治描述为一个平凡的庸人,但真实的李治,其才能并不在他老爹李世民之下。
单说王皇后主动提出要迎武媚娘回宫一事,便能窥李治的谋略于一斑。
我们想想,若没有李治宠萧淑妃而冷落王皇后的前提,没有李治有意无意在王皇后或她的耳目面前流露出对武媚娘爱恋的条件,如何能令作老婆的为了打击情敌反而找来另一个情敌的道理?
只不过两害相较取其轻,王皇后认为武媚娘年龄偏大,又有着身份上的限制,就算被李治宠爱,也断然难以撼动自己皇后的宝座,所以才会不遗余力的促成武媚娘回宫。
而这个结果,就是李治在此事上唯一的目的。
且看武媚娘回宫以后,李治何曾还对萧淑妃眷恋有加?当武媚娘除去萧淑妃的时候,何曾见到李治皱过眉头?甚至可以说,除掉萧淑妃和王皇后,正是李治自己的主意,或者默许和纵容武媚娘的结果。
他是要借此告诉武媚娘,他的眼中只有她。
当然,笔者也不是仅凭这一件事就武断李治有才,还有很多事情都能证明笔者的这个观点,在后面会一一道来。此时我们接着说武媚娘回宫后的发展。
回宫后的武媚娘,已经开始隐隐约约的感受到李治对她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了,不过她却还没有发现,其实在她心中,也已对李治有了爱的种子。
且看她在出家为尼期间写下的一首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武媚娘)神思恍惚到把红色看作了绿色,因为心思好乱,青灯古佛的生活我能承受,但对你李治的想念却让我红颜独憔悴,我现在这种身份只能把当初见你时身穿的那件石榴裙藏在箱子里面,夜夜对着它边想你边流泪,你若不相信,看看石榴裙上被泪水冲得颜色斑驳的印迹,就会知道我对你的思念是多么的刻骨铭心。
这个时候的武媚娘,终于稍微的体会到了一点作为女人的那种美丽情怀,这首诗所表露出来的,就是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痛并快乐着的心态。
后来的事情充满了戏剧性的变化。
首先是盛传武媚娘为了陷害王皇后而把自己的女儿亲手扼死。
乖乖,一个女人能下手掐死自己的女儿,真是少有的狠毒心肠。假如武媚娘真是这样一个女人,那么我们要鄙视她。可惜,这只是前面无数“卫道士”们创作的YY小说情节而已。实际上并没有武媚娘陷害王皇后的可能性。
我们来稍加分析,便能得知真相。
事情是这样的,据说武媚娘进宫后,刻意的、有阴谋的接近王皇后,于是二人关系很好,恰逢武媚娘生了一个女儿,王皇后很是喜欢。有一天,武媚娘与李治都不在家,王皇后寂寞无聊又去探望这名可爱的女婴,玩完离去,武媚娘恰逢其会的悄然出现,趁四下无人,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女儿,然后盖上被子,假装欢笑,等着李治到来(李治为啥肯定会来?我不知道,创作这个故事的作者们也没能给出个合理的理由),于是发现了女儿已死,武媚娘大哭大闹,宫女当然说今日只有王皇后来过,于是,王皇后便被武媚娘以牺牲自己女儿的性命为代价,诬陷成了杀人凶手。
不得不说,这个故事里的武媚娘之狠毒,之阴险,太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了。
但是,当时的王皇后贵尊高位,生性又淡泊,朝中人人皆知,李治应更加清楚。这样一个女人,凭啥非要杀死武媚娘的女儿?就因为她自己没有生育儿女,所以妒忌武媚娘有了李治的女儿么?那可仅仅只是一名公主而已阿,又不是龙子,更不是可能升任太子的龙子啊!
李治可不是笨蛋,武媚娘难道会使出如此一招漏洞百出的所谓阴谋?
都说武则天这一招的目的是为了冲击皇后宝座。可是在当时,长孙无忌等大臣组成的实力集团权势熏天,为了他们的既得利益,怎么可能同意武媚娘来当皇后?
聪慧如武则天,岂敢在最多一半对一半的情况下轻易的赌上自己的一生?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废黜王皇后的事实,只能说明,其实是李治自己的打算。
皇后的废立是举国大事,不是李治这个皇帝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那么简单。太宗托孤大臣长孙无忌等人必然会跳出来指手画脚,然而大唐此时的皇帝李治早就受够了被人木偶般扯来牵去的生活,废掉王皇后不仅是他深爱武媚娘的表露,更是打算剪除长孙无忌等托孤老臣集团的第一步棋。
就像一刀扎向鼓胀的气球只会让它“嘭”的一声爆炸开来,而稍微放松一点绳头慢慢的放气却能让它不声不响焉掉一样,需要时间和空间。
王皇后的废立正是李治对打击长孙无忌等人的试金石。
但这个决定,确实令大唐朝廷来了一次八级地震。太宗托孤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一干人等,纷纷跳出来反对,提出的理由是,“出身卑微”的武媚娘不能母仪天下。其实说穿了,他们不过是害怕而已。
小皇帝要是不再听话了,他们的末日也就不远了。
此时的李治迷恋武媚娘已经到了“海外无水、山外无云”的境界。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个人情感上,注定了王皇后和萧淑妃这两个可怜女人的悲剧。
中国的史书记载总有这么一个规律,越是后人写的,反而对当时的事件描写越细致,仿佛这些人可以象《寻秦记》里的项少龙那样回到过去亲眼所见似的。而当朝史官写字的时候,又有诸多顾及,况且必须按照儒家程朱理学观念去刻意粉饰和篡改,于是历史的真相便在这样的肆意“创作”与政治统治需要之中被掩盖了起来。
但哪怕是皇帝一干统治阶级干的丑事,重大事件总要记载于册吧?怎么办?当然只能曲解事实。
大部分史官都很聪明,按照儒家礼教的套路,大凡无法合理解释或与现实的统治观念相冲突的时候,通通有个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便是嫁祸他人。
而被嫁祸最多的,当然是历史上那些强权者身边的女人,其中尤为佼佼者,诬武媚娘也。
四、
我们且看《旧唐书》对废黜王皇后的记载:“初,武皇后贞观末随太宗嫔御居于感业寺,后(指王氏,此段同)及左右数为之言,高宗由是复召入宫,立为昭仪。俄而渐承恩宠,遂与后及良娣萧氏递相谮毁。帝终不纳后言,而昭仪宠遇日厚。后惧不自安,密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事发,帝大怒,断柳氏不许入宫中,后舅中书令柳奭罢知政事,并将废后,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固谏,乃止。俄又纳李义府之策,永徽六年十月,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后母柳氏、兄尚衣奉御全信及萧氏兄弟,并配流岭外。遂立昭仪为皇后。寻又追改后姓为蟒氏,萧良娣为枭氏。”
这一段的记载说的是,王皇后劝李治把武媚娘接回皇宫,协助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后来王皇后因怕失去李治的宠爱,悄悄和母亲柳氏用巫术祈祷,被发现后李治趁机欲废王立武为皇后,被长孙无忌等人劝阻,最后采纳李义府等人的建议,终于下决心废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把武则天推上了皇后的宝座。
然而到了《新唐书》却有了新的演绎,其中记载道:“初,萧良娣有宠,而武才人贞观末以先帝宫人召为昭仪,俄与后、良娣争宠,更相毁短。而昭仪诡险,即诬后与母挟媚道蛊上,帝信之,解魏国夫人门籍,罢后舅柳奭中书令。李义府等阴佐昭仪,以偏言怒帝,遂下诏废后、良娣皆为庶人,囚宫中。后母兄、良娣宗族悉流岭南。许敬宗又奏:‘仁祐无他功,以宫掖故,超列三事,今庶人谋乱宗社,罪宜夷宗,仁祐应斫棺,陛下不穷其诛,家止流窜,仁祐不宜引庇廕宥逆子孙。’有诏尽夺仁祐官爵。而后及良娣俄为武后所杀,改后姓为‘蟒’,良娣为‘枭’。”
我们将这两处前后所记一比较,便会发现这样一些微妙的变化。
第一,《旧唐书》说的是武媚娘被招进宫中后,因李治宠爱日隆,才与王皇后和萧淑妃发生争风吃醋的事件;《新唐书》变成了因为萧淑妃被李治宠幸,武则天蓄谋进宫门与王皇后和萧淑妃争宠,大有让人感到武媚娘天生便是心计深沉之意,而且这样还嫌不够,后面还添上一句“而昭仪诡险”,直接下断言说武则天阴险。
第二、明目张胆的把王皇后与其母亲的巫术“厌胜”事件直接改成了武则天“即诬后与母挟媚道蛊上”,也就是说武则天诬陷了王皇后和其母,并且欺骗了李治。此处篡改得非常巧妙,即上承“而昭仪诡险”之意,又为推理后面武则天“红颜祸国”埋下了大大的伏笔。
第三、把“纳李义府之策”改成了“李义府等阴佐昭仪,以偏言怒帝”,如此一来,从纯文学作品的角度来看,李义府这样一个“阴佐昭仪,以偏言怒帝”的阴谋家,更加衬托得武则天“诡险”之极。
研上述三点,不得不承认,欧阳修真是个大大的文化人啊!
至于到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手里,更是变幻莫测。不仅有了大量的细节描写,更有大把的文学夸张发挥,他的文学造诣不低于前辈欧阳修,《资治通鉴》让武则天更显得是个处心积虑谋夺天下的红颜窃国大盗了。
由于司马光发挥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引述了。
只是说,武则天亲手害死自己的女儿用来诬蔑王皇后一事,缺乏说服人的合理性。
要知道,无论王皇后出身名门望族有多高贵,当上皇后多有权势,支持她的朝臣势力如何强大,但是害死皇帝的亲生女儿这样大的事情,足以让李治可以力排众议废掉她皇后之尊。
王皇后不可能是这样一个笨女人,武则天更不可能一厢情愿的把王皇后诬蔑成这样一个笨女人。
最好笑的却是,前人的记载说李治因相信了王皇后杀死他女儿一事,仅仅只是有了废后之意(新唐书),或者说的是他虽有废王皇后之意,却怕大臣们反对而不得(资治通鉴)。哈哈哈,想一想吧,一个万人之上的皇帝,被人杀死了自己的亲身骨肉,居然只敢在心里暗对凶手不满?他虽然一定程度的受制于长孙无忌等大臣集团,但他毕竟不是傀儡。
至于资治通鉴所谓的李治担心大臣反对的说法,更是自相矛盾。所谓大臣反对的理由最重要的一点是“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杀死皇帝的女儿不算过错么?
还有一件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
萧淑妃被刻画为一开始受到李治的宠幸,但却莫名其妙的遭到了武则天“毒手”的可怜女人。李治曾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的“鸩毒”萧淑妃,却令李治“故后王氏、故淑妃萧氏,并囚于别院,上尝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窍壁以通食器,恻然伤之,呼曰:‘皇后、淑妃安在?’王氏泣对曰:‘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上曰:‘朕即有处置。’”
既然李治已经认为王、萧二人鸩毒了,为何还会经常想念?
事实上不是李治想念这二人,而是司马光为了有逻辑性的推理出武媚娘的阴险毒辣,所作的即兴发挥而已。因为这段话紧接着描写的是:“武后闻之,大怒,遣人杖王氏及萧氏各一百,断去手足,捉酒甕中,曰:‘令二妪骨醉!’数日而死,又斩之。王氏初闻宣敕,再拜曰:‘愿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淑妃骂曰:‘阿武妖猾,乃至于此!愿他生我为猫,阿武为鼠,生生扼其喉。’由是宫中不畜猫。寻又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武后数见王、萧为祟,被发沥血如死时状。后徙居蓬莱宫,复见之,故多在洛阳,终身不归长安。”
天啦!砍断两名可怜女人的手脚,还要泡在酒里,数日时间受尽折磨而死,如此还没完,又斩尸体?而且萧淑妃死前似乎已经知道武则天的狠毒,所以咒骂下辈子武则天变成老鼠,她则成为猫,生生世世都要吃武则天!
于是,武则天被吓得一直在洛阳做皇帝,终身不敢返回长安,只因为长安城里有一只叫做萧淑妃的猫?
哈哈哈,其实真相不难推断,即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只能是李治自己的主意,武则天只不过是行了配合自己丈夫的本分而已。不过也因此,武则天为了维护她的男人李治那圣皇之名,第一次主动性地使用了雷霆手段。
当李治抛出要废除王皇后,册立武媚娘为后的重磅炸弹后,朝野中如他预料分成了两派,一派以长孙无忌、褚遂良、朝瑗、来济等为首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另一派以许敬宗、李义府、崔义玄、袁公瑜等拥护立武则天为后。
不过经过李治与长孙无忌等人在王皇后废黜一事上面的一番较量,他已对立武则天为后有了十拿九稳的把握,许敬宗、李义府等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李治如愿以偿地让武则天坐上了皇后的宝座。然而如何处理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却是摆在李治面前的一道难题。留她们一条命吧,他暗中安排的一系列幕后故事难免会走漏风声,借机打压先皇遗臣的本意便会暴露在世人面前,但这在当时所认为的圣明皇帝的标准里面是绝对不被允许的;由他出面杀掉这二人吧,不仅会显得高宗李治心狠手辣,而且事实上作为一个对武媚娘如此长情的男人来说,他也应该是不忍下手的。
武则天恰好在此时走出幕后,授意杀死王皇后和萧淑妃,如此一来,李治的烦恼迎刃而解,也稍微松了松李治因此事与长孙无忌等人绷得死紧的危绳,一切的矛头转移到了武则天的肩头。
此时的武媚娘,不管她心中是否已经清楚的知道了自己对李治的爱情,她所作为的事,却已无可置疑的表明了李治在她心中的份量,为了她男人担负起千夫所指的骂名。
而且当时长孙无忌等人的势力依旧强大,连李治处事也得小心翼翼,何况才刚登临后位的武媚娘岂有如此大胆之理,难道她能未卜先知不成?
唯一的解释,她明知或者下意识的爱上了李治,才会这样不计后果的维护他那圣皇形象。也才会开始和长孙无忌所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产生正面冲突,绝世妖媚的武媚娘,正式被一帮争权夺利的男人拉进了政治的漩涡,从而造就了千古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五、
自从武则天当上了皇后,好多事就得按照“江湖规矩”来办了,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李治本来就是一个风口浪尖上的皇帝,武则天成了他的大老婆,自然逃不过风吹雨打的洗礼。
我们趁机来说说李治。
历来大部分人认为,李治是凭“仁孝”得到李世民的欢心,进而才当上了太子,最后成了高宗皇帝。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么?
太宗李世民共有十四个儿子,李治排行老九。按照当时长幼有序的皇位继承传统,李治显然是八杆子都打不着太子位的。不仅如此,其长兄李承乾和四哥李泰,与他同为李世民最亲密的战友长孙皇后所出,且李承乾自幼聪明,深得李世民喜爱,遂在其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然而李承乾空有一身上好的天赋,最终却因为糖衣炮弹腐化了思想,沾染了不少坏习惯,生活日益荒唐颓废。因此李世民有了废太子之意。
但他首先考虑的并非李治,而是四皇子李泰。为什么是四皇子呢?原因很简单,因为长孙皇后只有三个皇子,李承乾、李泰和李治,而不论是太宗偏爱皇后也好,还是基于皇后的兄弟未来皇帝的舅舅长孙无忌所代表的政治集团的势力也好,立皇后所生的皇子为太子是必然的选择,只是在这个选择里面,李世民仍然想到的是长幼有序,大哥被废,自然应是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李泰了。
此时,有聪明的大臣提醒李世民,如果立魏王泰,则必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日后必有一场夺位大乱。
李泰时封魏王,恃宠骄横,久有夺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设法取代太子长兄,但是另一方面又不知道收敛,这引起了朝廷大臣的不满。而太子承乾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已岌岌可危,便暗中联络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阴谋发动政变。只是很快事情泄露,李承乾被李世民废为庶人。
这是证明李治并非“庸人”的第一个证据,若非李治胸有城府,岂能让大臣们或是太宗李世民如此担心日后天下有大乱之虞?
再说李世民后来之所以不立四皇子李泰,当然也有警告后世皇子之意,他想让后世子孙知道,太子位不能靠“阴谋”得到,以避免兄弟之间的流血冲突。
四皇子李泰,可谓机关算尽,最后却为李治做了嫁衣。其实我们仔细推理一下,便会发现这并不是李治被动接受的结果。若他只是被动的接受这一切,哪会有大臣提醒太宗“若立魏王泰,则必先杀了晋王治”这一节?
李治是个非常聪明的人,当李承乾贵为太子受到太宗喜爱的时候,李治没有表现出一点和他争宠以窥视太子宝座的行为来,一来他认为时机不到,二来自有四皇子魏王李泰猴急着在前面举旗呐喊,所以这个时候李治需要做的,便是“潜龙在渊”。
等到李承乾因为架不住四皇子李泰的小动作而铤而走险被废为庶人以后,李治便开始准备要“飞龙在天”了。而让他得到太子宝座最重要的砝码乃是“龙战于野,其色玄黄”,两龙相争,两败俱伤,除非是他李治被立为太子,否则太宗故,便会天下大乱了。
李世民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不可能看不到这里面的关节,然而李治并不比他的父亲差多少,此时他敢比较高调的出来争夺太子位,正是看到了以长孙无忌等人为首的政治集团不会偏帮四皇子李泰,因为他和四皇子都是长孙皇后嫡出,长孙无忌舅舅在他们谁做皇帝后都是皇帝的亲舅舅,没有亲疏之分。
而且,他自信,相信长孙无忌等人在太宗李世民一旦做出立自己为太子的决定时,会不遗余力赞同的,因为此时的李治“仁孝”又低调,让长孙无忌等人觉得更好控制。
事实果然如此,李治当上了太子,最后才有了高宗李治。也因为李治是个聪明而内敛的皇帝,登基后必然不满意事事受到别人的指挥和控制,尤其是指手画脚的那个人又自持是他的亲舅舅,是先帝遗命的顾命大臣。
除掉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政治集团,是李治必然会采取的政治手段,不能全算在武则天头上。
至于武则天在打击废除长孙无忌代表的政治集团这个事件里面,扮演了气球嘴上那根系着的小绳的角色,李治的大手控制着绳套的松紧,直到把气球的气完全放掉之时,便是长孙无忌等人的末日了。
公元659年,即武则天36岁之时,也是李治登基第十个年头上,长孙无忌被杀,其所代表的政治集团开始溃灭。
武则天在这整个事件里面到底是持主动还是被动的态度呢?我想,自从她被推上皇后宝座那一刻开始,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她都必须主动去主动,或是主动去被动,否则,最后会死于非命的,怕不止她武则天一人吧?
武则天进入政治漩涡的第一个念头,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她从李治那里得到的至高无上的爱情享受。
六、
武则天极具政治才能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长孙无忌被诛后的第二年,即公元660年,高宗李治风眩病加重,于是正式委托武则天处理政事。
李治之所以在古代重男轻女思想的桎桍下,能够如此看似轻易、自然的把皇权旁托武则天,自然是因为他对武则天无比的信任,而这个信任,当然是来自于他对武则天至情的爱。
这里要特别指出一件事,史书上记载,公元664年,即从武则天正式亲政后的第四年上,高宗后悔把皇权托付给武则天,于是密谋上官仪欲废黜武则天皇后之尊,笔者认为,所谓“高宗后悔把皇权托付给武则天”一节,纯属有些人为了定下武则天“红颜窃国大盗”的调子,故意歪曲添加附会而来。
我们且来看看从公元660年到公元664年几年之间发生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被记录下来。
公元660年正月,高宗与武则天及太子在东都洛阳过春节。二月,至并州,会见随从官员、诸亲及并州官属父老等。三月,武后宴请亲戚故旧邻里于朝堂,宴妇人于内殿。高宗带群臣阅兵于并州城西,。四月,高宗、武则天一行回东都。十月,改封武则天的母亲代国夫人杨氏为荣国夫人,品第一。本月,高宗初患风眩病,委武则天处理部分政务,从此,武则天参与朝政,处事都符合高宗旨意。时年武则天37岁。
公元661年正月,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作为演滑稽戏的艺人,高宗采纳并下诏。四月,高宗欲亲率大军进攻高丽,武则天抗表反对,被采纳。时年武则天38岁。
公元662年六月,武则天生第四子李旦于蓬莱宫含凉殿。七月,以皇子李旦满月,大赦天下,赐宴三日。时年武则天39岁。
公元664年十二月,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皇后失败下狱,杀上官仪等,赐私自交通上官仪的废太子忠死。此后,高宗视朝,武后垂帘于后,中外称之为“二圣”。本年,武后生太平公主。时年武则天41岁。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李治在这一时期,依然对武则天爱得多么深。
首先是对武则天老家的爱屋及乌,历朝皇帝难有如此幸皇后故里的事情,而李治做了。
其次,武则天自临朝以来,处事皆符合政治需要。
再次,只要武则天提出的意见,李治都予以采纳,即便是当他雄心勃勃准备御驾亲征高丽之时,也因武则天反对而作罢。
最后,武则天分别于38岁、41岁高龄生了皇子公主,可见李治在这个时候与武则天的感情正是浓烈之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史书记载的“高宗欲废武后”的公元664年,李治依然勤勉的和武则天过着性生活,才有太平公主的诞生。
以上这些事例,足以证明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情正是酣畅之时,武则天又没有其他足以让李治非废其皇后之尊,断二人至情之爱的过错举动,何以李治忽然便有了废武则天的想法?更何况以武则天当时和李治相比显得绝对弱小的政治势力,若李治果有废后之心,哪里还有后来的武曌大帝了?
而且最可笑的是,史书上就此一记,从此李治再无任何废后的举动,原因均被归为武则天处事极有方略,所以李治在国家大事上不得不倚重她,以致从此再无废武则天的举动,也被说成李治的皇权被武则天所谋夺,李治成了光杆司令,才对武则天的专权没有办法。
但是这样牵强附会的理由,带给我们的,只能是无限的怀疑。想,若真如前述所说,李治何必多此一举在公元664年与上官仪密谋废后?若李治真有废后之意,即便664年不成功,其后怎能仍由武则天处理朝政而没有一丝异动?若李治已经厌倦了武则天,怎会让武则天在41岁左右的高龄又生了他俩爱情的最后一个结晶太平公主?若李治是没有能力废黜武则天,何以就在他行将就木前的几个月时间,即公元683年三月仍在关注朝政,依然有权利罢免了宰相李义琰?
以上的疑问,正统史书上的记载是无法给我们答案的,我们只能用自己的心去看。事实的真相很简单,李治无论从爱情上,还是从政治上,对武则天的信任从来没有改变过。
再看李治处理皇权危机的一贯作风,也能旁证他从来没有产生过废黜武则天的念头。
公元652年,太宗李世民的女儿高阳公主与驸马房遗爱(房玄龄之子)、巴陵公主的驸马柴令武、高祖女儿丹阳公主的驸马薛万彻、高祖六子荆王元景等人趁李治即位不久,根基不稳,阴谋发动政变,共举自称有做皇帝征兆的荆王元景为帝。李治当机立断,命长孙无忌负责调查,然后果断下令,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斩首,荆王元景、吴王恪、高阳公主、巴陵公主等自尽。同时,又有一大批人像侍中兼太子章事宇文节、江夏王李道宗等被流贬岭南,吴王恪之弟被废为庶人、房遗爱之弟遭贬、薛万彻之弟被流放,株连非常之广。
李治即位之初便能如此雷霆手段对付这么一大帮皇室宗亲、遗老重臣威胁皇权的阴谋,若他真有心废武则天,哪有可能是欲废而不能哉?
“卫道士”们不相信爱情,更不能容忍男权至上的社会历史上有个高出绝大部分男性皇帝的武则天来,于是演绎出了一幅天生阴谋家的狐狸精武则天来,以期自圆卫道之说,以期让卫道之士们意淫□□。
呜呼哀哉!
七、
人一旦进入政治的漩涡,必然要遵循成王败寇的规律。
李治虽然爱极了武则天,也对她无比的信任,但他也没有想到武则天最后会对做皇帝有那么大的欲望。而武则天,她也并非如史书记载的那样,仿佛从她14岁入宫开始,便为了成为千古一女帝而处心积虑的积极经营着,一切都是时事造就了英雄。
自武则天成为皇后以来,帮助李治在和前皇遗老重臣的政治斗争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贬尚书右仆射诸遂良,使其郁闷而死;罢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长孙无忌,逼其自缢;罢免朝中诸遂良、长孙元忌的支持者等。
在这期间,李治才发现武则天除了有着让他为之着迷的女性之美外,还有足为人君的政治才能。不过他的这一发现,不仅没有让他对武则天生出一丝的戒备和防范之心,反而因为自身疾病困扰之下,能有个自己完全信任和爱恋着,具有政治天才的女人帮助他履行皇帝职责而感到万分欣慰。
从公元664年至公元674年期间,李治甚至可能打心底发出过“家有仙妻,夫复何求”的喜悦感慨来,要知道,古代的皇帝为何称自己为孤家寡人,那是因为皇帝身边要想找到一个真正能够信任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李治不仅找到了这个足以信任的人,而且这个人还是他最爱的女人,他如何能不喜不自胜?
这一时期的武则天垂帘听政于李治身后,由一开始为了自我保护和替生病的李治分忧,渐渐的演变到主动去独揽皇帝大权,却是她因为权力的侵蚀而上瘾,慢慢转变到武曌皇帝的开端。
武则天处事果断,思维清晰,大臣对她都很敬服,史称其“通文史,多权谋”,虽然算不上褒奖,执笔之人却掩藏不住对她政治才能的钦佩。即便有如上官仪等人曾于武则天临政之初密谋废后,也都被她轻易的化解掉。上官仪自然是被砍了脑袋,然而后来武则天身边最信任的人却是上官仪的亲生孙女儿上官婉儿,这说明武则天的人格魅力有多么的强大,不仅令身为人君的李治迷恋终生,甚至连背负血海深仇的上官婉儿也把她当作女神一样的崇拜,成为最让武则天信任的人。
公元674年,李治下诏,把自己称作“天皇”,皇后武则天称为“天后”。武则天不再是垂帘于李治背后听政,而是正式与李治并肩登临紫宸殿,接受百官朝拜。
此时的武媚娘,已经变成了我们熟知的武则天了。
男人薄幸,女人多情?也许说的没错,然而男人一旦全身心的投入到对一个女人的爱情之中,一般就不会再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了;而女人,若是因外界的刺激产生了欲望,反而会把男女之情看得淡了起来,李治和武则天便是这样的一对组合。
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情自是没说的,从二人并称“天皇、天后”时到他死亡,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此时的李治无疑是清醒且没有丧失智慧的,但他却主动提出要让皇位给武则天,虽然被大臣柬阻,但足以说明他对武则天的好到了何种程度,当他感到武则天已经以权力游戏为最大乐趣的时候,不仅没有想过阻止,反而还想以让位的方式博爱人一笑,真不愧是“浪子”李治!
李治不是没有宗庙香火的观念,不过当时国人的思想开放程度是历史上任何时候也不能比拟的(从贞观到开元期间),而且他所认为的,无非是武则天做几年皇帝玩高兴了后,自然会把皇位传给他和她的儿子,也就是李唐的血脉。
武则天自从14岁被李世民老先生在没有培养感情的状况下摧残开始,到武则天32岁正式成为大唐皇后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一直是处于依附人下的境地,而这一时期却是一个女人心性最烂漫的年纪,武则天没有享受到自由和萌动的快乐,反而为了生计日惶夜惑。她自然也知道李治对她非常之好,她也对李治有些喜爱和回报的感情,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若要改变青灯古佛的命运,便必须抓紧李治这根救命稻草的基础上,此种情况下,她很难发现自己心中究竟有没有爱情,或者是不是爱情?
而当她终于贵为皇后之后,还来不及去品味男女之间那种奇妙的情感,便被卷入了政治斗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从来都是不死不休,也从来没有败军之将能够活下来的例子。所以她也许潜意识里面早已对李治情爱深种,但在李治亡故之前,却还不甚了了。
而且凭武则天倔强的性格来看,她肯定不会满足一辈子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也许在那个时候她越是知道了自己对李治的爱,反而越是想要抗拒,在她看来,自己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即便是由此而来的一切好,都不足以称之为好了。
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和李治应该有过冲突。
无论李治对武则天有多么的情根深种,但是当他感到自己似乎成为武则天抓紧权力的附属品的时候,必然还是会感到失落,进而因为失落去计较他和武则天之间对爱情的付出与得到,一旦他开始计较爱情上的得与失,必然会产生怨恨或者愤怒。
计较爱情的人,往往都是爱得入了膏肓的那一方,也往往都是在爱情上弱小的那一方。李治是个浪子,又有着至高无上皇帝的身份,他可以忍受自己爱上的女人拒绝他,但他无法忍受自己的老婆不是因为爱他而和他在一起。
李治若这样想了,他一定会愤怒。
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权力,挖空心思的工作着,对时有疾病折磨的李治冷落了不少,这也许仅仅是因为皇帝这份工作太忙而相顾不暇,或者是她开始反抗命运的表现,总之是让李治做出了欲禅位给太子李弘的意思表示。
这一事件应是李治和武则天产生冲突引发而来,李治此时可能感到想要得到武则天对自己同等付出的爱情已经是不大可能了,于是才有了这个举动。当“浪子”李治认为自己作为一名男人,在对一个女人的爱情拉锯战之中已经无力回天的情况下,于是毅然的想要放弃阻碍他和武则天之间爱情的罪魁祸首---皇帝的权力,来换得武则天对他回报同样的情意,但此时的武则天正在权力沙场上驰骋酣畅,岂能任由他人阻止她主宰自己的命运?
于是,太子李弘莫名其妙的病死了。太子的死,确有可能是武则天暗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但我们不能仅仅凭这一点,便简单的说武则天心狠手辣。
八、
我们知道,政治历来都是肮脏和血腥的。
当人一旦踏足进入政治的圈子,便难有亲情和爱情之类的人性可言了,因为在政治的疆场上,讲人性的人往往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而太子李弘是个精明强干的人,他有着作为皇帝的才能,但他过早的卷入了政治的漩涡,又有着男权至上的迂腐观念,所以他暗中和山东贵族集团来往密切,以期早日压制住自己亲生母亲,以期自己能早日登基称帝。
武则天是何许人也,岂能被李弘这样的政治对手打垮掉?此处用了“政治对手”这个称谓,恰好的道明了当时的政治形势,李弘和武则天之间母子之情已经不足以对抗二人政治仇敌的关系了。
所以李弘之死,是武则天暗中安排的可能性八九不离十,不过在那个特定的条件下,欲利用外力打压自己亲生母亲的儿子,和因为儿子利用外人对付自己不得已下手杀掉亲生儿子的母亲,两个谁比谁更毒辣?
“浪子”李治虽然痛心李弘的死,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对武则天采取任何的强硬措施,当时的李治依然有着皇帝的权威,他之所以不对暗杀太子李弘的那个母亲有所惩治,只因为他是“浪子”李治。
浪子,必然是多情的男人。
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情,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让我们感到跌宕起伏,但是他对武则天的那份情,自古至今,可以说是无人能比。
李弘的死消除了李治计较武则天爱自己爱得不够的惆怅,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爱上的女人已经无法抑制的爱上了权力,于是他经过最初的不满和失落之后,坦然的接受了这个现实,甚至武则天把接任的太子李贤废掉的时候,他也没有对武则天有任何不满的表示,虽然李贤和他的哥哥李弘一样也是有当皇帝的才能,但他同时也和李弘一样,成了武则天的政敌。
李治的病已经很重了,他不愿再有其他的凡尘俗事打搅到他和武则天夫妻之间的情感,于是他专心的享受了几年默默凝视武媚娘的生活。
此时的武则天也已快六十岁的人了,但在李治的眼中,武媚娘依然美丽不可方物。这固然有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一面,却也有武则天天赋异禀的一面。
武则天家族的女人皆长寿,其母92岁才卒,而武则天一直以女人四德“修容”为首,对自己的保养非常仔细,每日的打扮化妆更是丝毫不会马虎,加之她那良好的基因,使她即使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依然如五十出头的妇人。此时六十岁的武则天,依然是美丽的。
李治在慨叹自己行将就木和留恋武媚娘那似乎不受时间折磨的美丽容颜中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时年李治五十六岁,从他十九岁爱上武则天开始,到他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时止,足足爱了武则天三十七年,这是一个在人间权力顶峰的男人对一个女人最诚挚的爱情。
李治应入选人类历史上最痴情男人的前三甲。
九、
人往往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会感到失去那样东西的可贵。
李治死,武则天猛然感到了自己原来对李治是多么的爱恋。但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逆转的,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足以形容此时武则天的感受。
寂寞,可以让人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也能让人行不可思议之行径。
丧夫之后的武则天无疑是寂寞的,于是她一心铺在了政治的漩涡里面,废继位的中宗,废皇太孙重照,逼不利于己的二子李贤自杀,平定徐敬业的反叛……,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武则天丧夫的次年。
后来还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张氏兄弟等人成为她的男宠,这些更加表明武则天没有了李治之后,是何等的寂寞,她想尽一切办法来让自己忘记对李治的思念,不过这些都是徒劳的,所以后来薛怀义被她杀了,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明知张氏兄弟遭到千夫所指的情况下,不做任何安排,任由张氏兄弟被敌对的利益集团斩杀在宫中。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事实,武媚娘终于懂得了李治对她的那份真情,但却是,以她皇帝之尊也不得不面对无法改变的遗憾了。
武则天之所以称帝,还有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她痛恨自己因为身负绝世美貌的女子身份,被人强迫着失去了青春年华的事来。既然自己的男人已经归于黄土,那么她冒天下之大不韪登临帝位玩玩,即是对早前命运的抗议,也是暂时忘记思念之痛的良药。
经过多年的准备,武则天于公元690年正式称帝,时年六十七岁,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出现了。
她改唐为周,对多年来使得天下承平的政绩傲然于胸,她隐隐的把自己同太宗李世民作着比较,似乎她的政绩越好,便越能让她体会到一种报复,或者是一种满足的情感。
武则天执政期间,中国的国力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武功文治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她广开仕官的途径,为天下寒士提供了出人头地和一展胸中报负的机会,还竖立了依法治国的前例。虽然她这个“依法治国”不完全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依法制国的概念,但是在当时,却无疑是政治昌明的表现了。
武则天身上不是没有缺点,类如她启用酷吏之类的行为,虽然对于稳定和发展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的确有失我们今天所理解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过,若我们站在一个14岁便被强权掠夺了初夜的幼女的角度来看,却应该理解她一生的事迹,毕竟是功绩大大的超过了缺点。
就在天下都以为武则天必然要以武氏一脉长期夺取李唐江山的时候,她却坚定不移的一直以李唐的血脉李显为太子,甚至于武承嗣因为求做太子不得而郁郁死去之后,她依然没有传位于武氏子孙的行动。
她知道,自己对李治的爱在李治死后反而让她感到无以伦比的追悔,所以她不可能让自己男人的香火自自己手中断绝。但是此时她还剩下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做个好皇帝的大才,已经习惯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武则天,犹豫着该不该把皇权就此还给李唐的子孙。
而且她也开始担心,自己一旦死去之后,李氏和武氏子孙之间会有兵戈相见的危险,于是在她76岁的时候,令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等发誓,不得相互残杀,并告天地于通天宫,铭之铁卷,藏入史馆。
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是真正的衰老了,衰老到天真的以为几个人在一起发个誓言便能避免政治的肮脏和血腥。也是因为这个事件开始,让一帮野心勃勃的人看到了她的老态,也才造成了在她临终之前的逼宫让位事件的发生。
公元705年,张柬之、崔玄等五大臣迎太子李显,杀张氏兄弟,进至女皇寝宫,逼其让位。武则天平静的面对了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顺从的让位给了李显。
不过此时的武则天已是82岁高龄,世间的一切对她而言已没有了意义,她下诏让位于太子李显,并在临死前诏曰:“遗制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此时的武则天不再是那个视权力为生命的女人,她想到的只是,自己是李治的老婆,他男人是皇帝,她自然是他的皇后,所以她去了自己的帝号,以则天大圣皇后的名义,葬于乾陵,和她的丈夫李治永远的厮守在了一起。
然而对她崇拜有加的上官婉儿,却在女皇逝去后的几年时间内,利用自己的美色和从武则天那里学习到的政治才能,把逼宫武则天的张柬之、崔玄等五名主脑人物一一斩杀,算是为她报了一箭之仇。
此处说个题外话,上官婉儿最终被唐明皇李隆基所杀,明皇杀婉儿曰:“此婢妖淫,渎乱宫闱,怎可轻恕?今日不诛,后悔无及了。”结果明皇为了杨玉环倾了天下,但他在马嵬坡的行为,却远远不及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情了。
天下本没有公认的第一美女,最美的女人只能存在于特定的女人在特定的男人眼中。男人若是真爱上了那个女人,她便是这个男人眼中的天下第一美女;同样,女人要是真爱上了那个男人,那便是她认为一生的归宿。
李治对武则天的爱情,足以让天下大多数的男人汗颜;武则天的文治武功,足以让天下的大多数统治者感到惭愧。
李治是多情浪子的极至,武则天是女性政治家的极至,历朝历代他们夫妻的墓穴都没有被外人盗掘过,难道身处文明时代的我们却非要去打搅这两位沉睡千年的祖先吗?
强烈反对发掘乾陵的图谋,请那些所谓的专家不要因为一己的私利,去挖掘我们中国人共同祖先的坟墓,要知道,那也是你的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