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共治 ...

  •   “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曾对臣下说过这么一番话:“……朕与公辈共理天下,令中夏乂安,四方静肃,并由公等咸尽忠诚,共康庶绩之所致耳……公等辅朕,功绩已成,唯当慎以守之,自致长保,并宜勉力,事有不可,则须明言,君臣同心,何得不理?”

      陈词慷慨,情理并具!听听,皇上说了,天下是公卿大臣与他共治的,所以这是翻身农奴(哦,不好意思,嘴瓢了)更正——翻身士族当家做主把歌唱的节奏啊!但……等等,皇上话还没说完呢:“……公等咸尽忠诚……公等辅朕……”

      “忠臣……辅佐……”所以……没错,你们想多了!封建王朝,公卿大夫只能作为辅助皇帝治理天下的工具而存在,至于什么“君臣共治”,呵呵,那就是你们心中一道美好而不切实际的白月光而已。

      等等,这话竟然有人不服??

      没错,而且不服的还不止一人,是一群人!这群的名字叫做——总想在皇帝头上踩一脚的宋朝士大夫!

      什么,你说怎么踩?蹬鼻子上脸地踩呗,踩到堂堂天子一脸泥,还摸着鼻子说不出话,才算解气!但……皇帝诶,一手遮天的人诶,犯上不是死罪么?这,倒也未必。

      选个群中声名赫赫的代表。

      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颐程大牛曾对皇帝说:“天下重任,惟宰相与经筵。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言下之意,皇帝的作用,还不一定如宰执呢!

      对此,大宋的皇帝揉揉鼻子,一声不吭受了。当然,有不服气的,六百年后的大清一帝猪蹄子乾隆听这话就炸毛了,大笔一挥,一篇《御制书程颐论经筵札子后》和作古百载的程老夫子讲理,痛斥其目中无君!可能在这位“败前衰后”的满清“大帝”眼中,以程老夫子为代表的大宋仕人的言行,乃是相较犯上做逆还要可恨吧:竟然公开挑战皇权,若在大清,老子将你们十族都灭干净!(大宋君臣淡淡一笑)

      而正儿八经把“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说出口的,是历任三朝的老宰相文彦博。文老相公这番言论,可不是醉眼朦胧时关起门来对着酒筵上的几个知己出的,而是挺直腰板抬起头,字正腔圆砸到宋神宗脸上的!就问官家你服不服吧?宋神宗的反应呢,揉揉鼻子一笑呗,还能咋地。

      不过,话是甩出口了,口嗨一时爽,但效果是否如预期,还得看现实吧?那两宋的士大夫们,究竟是否达成了和天子共治天下的宏愿呢?或者换个问法,宋代的皇帝们,独|裁专|治的小心思能否如前代一样施展顺利呢?

      正儿八经讨论这问题之前,先插个故事。

      宋仁宗有个小毛病,耳根子软,脸皮薄,一般别人托上来的事情,比如升个官、加个薪的,他都不太好意思拒绝,所以三天两头,就下个手谕给吏部,迁升某人、给某人加薪,但是这些圣旨下去,都如石沉大海,倒是隔个一月半月,枢密使、吏部侍郎杜衍(典型战斗机哈)就会进宫来,把十来封升官加薪的手诏往皇帝桌子上一扔。心照不宣,仁宗急急忙忙红着耳根把这些人情推荐信扔回抽屉里,君臣再当没事一样,该议政议政,该聊天聊天。但久而久之,这种事情总会流传出去的啊,仁宗再咋样也是个领导,所谓“君无戏言”,总是被战斗机们这么打脸,也是很难为情的,得想办法挽尊,所以某次和欧阳修提到此事,就借机洗白:“外人知杜衍封还内降邪?凡有求于朕,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多于所封还也。” 外人都只知道杜衍封还内降,但实际上,对于那些求官的,我已挡下很多了呢,实际来求我的人,比我最终下旨升官的人数多得多!(这……官家您是想表明您实际上耳根子没那么软?)

      这个故事出自于宋史,并非我杜撰。实际上在宋代,皇帝的旨意“非经二府,不得施行”已成体制,也就是说,皇帝的旨意必须通过两府(中书省、枢密院),经宰相签字,才算生效,但这也不意味圣旨就可顺利施行,因为接下还要过御史台(这可是战斗机中的战斗机)一关,论挑刺全宇宙第一的谏官们如果认为这则圣旨有问题,就会引发一轮弹劾,如果皇帝(或者主张圣旨意见的宰执们)在这场辩论中落败,那就前功尽弃,圣旨无效,请收回作废,或修改后再发(没错,程序请重走!)。所以说,宋朝君权是受到约束的,皇帝不太可能为所欲为。也因为这样,士大夫们才能挺直腰杆理直气壮道出这句“天子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再说说这种气氛形成的原因。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武将出身,不管是因自身“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经历,催生了他限制武臣权力的决心,还是因了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近臣赵普等一干文人才干的真心认同,反正太|祖决定了,大宋朝的立国之本,就是“文治”!

      文治,就意味着文人当道,但有个问题,文人有才,却不意味个个有德,万一出个野心膨胀的,还不是分分钟分你江山没商量!那怎么办?没别的办法,唯两招凑效:一、分权;二、制衡。

      先说分权(此处不论及元丰改制后的情况)。

      宋代虽说也还保留了三公等一品官位,但一段时间内基本沦为荣誉称号,换而言之,这些在前代一手揽大权的官职,在本朝只是花架子,极少授出,即便授,也是授给年老即将退休的大臣,或者干脆用作追封。所以三公头衔,贵是贵矣,并无实权。

      那真正掌权的是什么人呢?这就要说回上面提过的“两府”——中书省和枢密院。

      先说中书,这是相当于如今的国|务|院,长官称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位同宰相,但这个职位有些时候会悬空,其职责便由“参知政事”代替履行。参知政事一般被看做副相,设此的初衷是为分宰相的权。

      再说枢密院。枢密院主掌军政,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中书和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宰相因不带枢密衔而不得预军事。所以枢密和中书两者间,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合称“两府”。显然,枢密院的存在,是为将军权分离在相权之外。

      两府是为权力最高的中央机构,长官合称“宰执”,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但这样,依旧存在宰执们联合起来架空皇权的风险,所以要对两府高官加以制衡。办法么,除了令这干人互为监督制约,宋代还有专门的机构与人员来监督宰执们的日常行政,这个机构,叫做御史台,相当于现在的监察机关,特点是——专产战斗机!

      吹毛求疵到丧心病狂的“谏官”,是两宋上到皇帝、下到百官,听来无不头疼脑热的两字。

      台谏,公论之所系也!朝廷有大政事,而台谏得以议其不然;人主有小过失,而台谏得以救其弗逮;百官有大奸慝,而台谏得以斥其所为。

      简而言之,台谏的职责,就是——杠!事实上,只有你不敢想的,没有台谏不敢杠的。而且只要是谏官,都可以越级进言,简单说来,就是你想弹劾谁,可以不经过长官御史中丞的首肯,哪怕对方是宰相,照样想骂就骂,更要命的是,还不用讲证据!宋代台谏中流传的不成文规定,乃是“风闻即可弹”,也就是说,你哪怕只是道听途说某人贪污,在不得证据的前提下,谏官可以直接向皇帝举报,即使不真,也不会遭降罪。这种作风,后甚漫延至整个朝堂,成为官场倾轧的一种手段。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说起吕夷简,可能很多人并非耳熟,但如果说这是一代名人范仲淹曾经心心念念想扳倒的人,则诸位的第一印象应该就是:奸邪!实际上吕夷简奸不奸,倒还不太好说,但“邪”却是板上钉钉的——没点“邪”术,能在党争激烈的朝堂上屹立不倒数十载?开玩笑!且说吕夷简一生,做事堪称滴水不漏,剪除异己也不遗余力,终究得罪了一干人,其中就包括能人王曾。(什么,你说范仲淹?对这个初出茅庐的官场愤青,吕夷简只是动了个小手指,就把他弹到江西对鄱阳湖吟诗去了。)

      王曾认为,吕夷简非常有问题,政治霸权,经济上不干净,必须要扳倒!正好此时,他听到了一些消息,说吕夷简受贿,这才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

      王相公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一上朝,就指着吕夷简的鼻子:“陛下,他受贿!”

      吕夷简的反应,众说纷纭,有道是当场变色,有道是面不改色,且不管他究竟有没颜色,总之,吕宰相肯定不会承认,一记眼刀劈过去:“你放屁!”

      王相公铁骨铮铮:“你就是受贿!”

      吕夷简脑热(我碰到脑残了么?):“你放屁!证据呢?”

      如此这般数十个来回,头昏眼花的宋仁宗终于受不了了,亲自下场问王曾:“证据呢?”

      王曾:“待查!”

      仁宗:“……你个脑残!”

      吕夷简:“你个脑残!”

      结果呢,还是得去查,但一如所料,查无实据。理所当然,王曾作为副宰相而非谏官,却信口开河、污蔑他人,贬官出京。但你以为,事情到此就算结束了?非也。没出几天,吕夷简也倒了,和王曾一样——贬官,踢出京。理由么……既然王曾这么正直不阿一人都说你有问题,那你就应该有问题,所以,出京反思去吧!看看,仅仅凭借“风闻”,能人王曾凭一己之力,就如愿扳倒了大政敌吕夷简(虽说自伤八百,但想必王相公每每就此回想,还是不失得意吧?)。

      说过两府与台谏,接下说说宋代中央及地方一些主要职能机构的情况(有选择性),可当附录看。

      一、政法机关
      御史台:御史台的职责除了上谏于君、下弹群臣,有时也负责查案,尤其是皇帝关注的牵涉皇族、权臣等人的案子,以及一些影响大的贪腐案,会交予御史台审理,而且御史台设有监狱,就是所谓的“台狱”,著名的乌台诗案中,苏轼就被关押在台狱。

      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人员设置各个时期出入比较大。元丰改制前,大理寺只负责断决地方上奏的狱案,并不开庭审案,所以设官比较简单,且一般以朝官兼任,主要设“判大理寺事”一人为首,“权少卿事”一员为副,再设法直官、检法官等数名(各时期叫法不同);元丰改制后,大理寺的职责开始细化,分左右寺,左寺复审各地方的奏劾和疑狱大罪,右寺审理京师百官的刑狱,设大理寺狱掌管京师诸司刑事案件的审判,人员设置也为固定:设大理寺卿一人,为长官,大理少卿两人,为副官,另设“推丞”、“断丞”等,各有定员。

      刑部:北宋前期,刑部职权范围较窄,刑部官员无职事,只掌有昭雪天下死罪之司法权,及犯罪免职官员经赦重新叙用等职事。元丰改制后,罢审刑院归刑部,刑部的职权扩大,掌修订律法、天下狱讼、重新审议有疑点的定案并上奏、依赦宥条格重新考虑犯科官员的赦免与录用。人员编制上,宋前期,刑部主要官员有,判刑部事二人,详覆官四人或六人,法直官一人。吏额三十人;元丰改制后,刑部官额十三人:刑部尚书一人,侍郎二人,郎中、员外郎刑部司各二人,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各一人。吏额五十二人。

      二、财政部门:三司
      宋代的三司是: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设有三司使主理财政税收事宜,大名人包拯就领过这差使。
      1、盐铁:主管全国盐、铁、茶专卖及征税。
      2、度支: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3、户部:主管户籍民政。

      三、六部
      户部:宋初设三司总管全国财政,户部几乎无所职掌,只委派“判户部事”一员,接受各地土贡,至时陈列于殿廷。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全国财计始归户部。户部主管全国户籍、土地、钱谷的政令以及贡赋、征役等事。设户部尚书一员,左、右曹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度支、金部、仓部各二员。左曹分管户籍、税赋、土贡、征榷等事,右曹分管常平、免役、保甲、义仓等事。度支掌管全国财政预算,量入而出;金部掌管全国的货币收支,藏于府库;仓部掌管仓库贮积和收支等事。

      礼部:宋初设太常寺礼院。真宗时又设礼仪院,主管礼仪之事。礼部只委派“判礼部事”一员,掌管科举,奏补太庙斋郎等事。神宗时,撤销太常礼院,其职权划归礼部。礼部设尚书、侍郎各一员,郎中、员外郎各一员。礼部下设祠部、主客、膳部等三司。掌管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科举之政令。

      兵部:宋初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政令,武臣铨选则归三班院和审官西院负责,兵部只管皇帝仪仗、卤簿、武举、义勇弓箭手等事,委任“判兵部事”一员。神宗时设兵部尚书、侍郎各一员,职方、驾部、库部和本部等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职权略有扩大,主管民兵、弓手、厢军、蕃兵、剩员,武士校试武艺,及少数民族官封承袭等事。

      刑部:宋初刑部是最高司法机构之一,主管全国刑政,并审复大理寺所定大辟案件。太宗时,创设审刑院,将刑部审复权拨归审刑院,审刑院成为全国另一最高司法机构。神宗时,撤销审刑院以及纠察在京刑狱司,将其审复等权归还刑部,从此,刑部的职权大为扩大,主管全国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等事。设刑部尚书一员,侍郎二员;郎中和员外郎,本部各二员,都官、比部、司门等司各一员。本部郎中和员外郎,又分左、右两厅,厅各二员,左厅掌管详复,右厅掌管叙雪。

      工部:宋初只设“判工部事”一员,所属屯田、虞部、水部的职权全被划归“三司”,工部职权很少。神宗官制改革时撤销“三司”,工部才恢复职权。设工部尚书、侍郎各一员,本部和屯田、虞部、水部四司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主管全国城郭、宫室、舟车、器械、钱币、河渠等政令。

      吏部:主管文、武官员的选试、注拟、责任、升迁、叙复、荫补、考课的政令以及封爵、策勋、赏罚等。吏部的长官为吏部尚书,设一员,副长官为吏部侍郎,其下有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分管尚书左、右选和侍郎左、右选。此外,还有司封、司勋、考功的郎中和员外郎各两员,官告院主管官一员等。

      四、诸寺监
      九寺:指太常、宗正、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等寺。理论上,太常掌宗庙礼仪,太府寺主管财政,光禄寺掌管祭祀供应酒食,司农掌钱谷,鸿胪寺掌管四邻各国朝贡,太仆掌车马,卫尉守宫禁,宗正管宗室。北宋前期,虽然保留了九寺的名位,但大部分已成闲官,而另外委派朝官以上一员或二员兼充“判本寺事”。其中只有大理、太常两寺还有一些职权。

      诸监:宋代先后设置国子、少府、将作、军器、都水、司天等六监。宋初各监的基本情况是,国子监是全国最高学府,仁宗以后,成为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少府监的主要职事巳划归文思院和后苑造作所,本监只管制造门戟、神衣、旌节等物。将作监也只管祭祀、供给牲牌、镇石、炷香、盥水等事,有关土木工匠的政令、京城的缮修都归“三司”修造案掌管。仁宗嘉祐三年,撤销“三司”河渠案,另设都水监,掌管修治河道之事。司天监负责观察天文祥异、钟鼓漏刻,编制历书等。各监除司天监以外,都设“判本监事”1—2员,或设“同判监事”1员,以及丞、主簿等。

      五、文士院
      翰林院
      宋代中央的文职机构有翰林学士院。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亲信顾问之官,地位显要。宋代能入翰林学士院任职的,都是一些文学之士。学士中资格最老的称翰林学士承旨,其下称翰林学士、知制诰。学士院的职权是负责起草朝廷的制诰、赦敕、国书等。

      冠有翰林名号,而不属于学士院,专门为皇帝讲解儒经者,称“翰林侍读学士”或“翰林侍讲学士”,官阶较低者称“崇政殿说书”。北宋前期,翰林学士被委任他职者,如任知开封府、三司使之类,并不归院供职,故必须带知制诰职者,才真正掌管诏命。直接替皇帝起草麻制、批答及宫廷内所用之词,称为“内制”;若单称知制诰,奉皇帝或宰相之命,分房起草官员升迁、磨勘、改换差遣等制词,则称为“外制”,总称“两制”。

      馆阁学士
      馆阁学士,是宋代特殊的制度之一。殿大学士、学士多为执政大臣之荣衔,龙图阁、天章阁等阁学士、直学士、待制,名为典司秘籍,为文学侍从官。其实,凡朝官出任外官,都带这种头衔,并非兼职之义。又有直秘阁等官称,名为馆职,是须经过考试的,称为入馆。

      殿学士
      包括观文殿大学士、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学士、端明殿学士等。殿学士的资望极高,无职守,无典掌,只是出入侍从,以备顾问而已,然非常人可充任。

      《通考·职官考八》说:观文殿大学士,非曾为宰相不除;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及学士,并以宠辅臣之位者;端明殿学士,惟学士之久次者始除。

      秘书省
      宋代前期掌一般祭祀用的祝文撰写,元丰改制后,承担了著作、日历、会要、实录等职。长官为秘书监,下设秘书少监、秘书丞、正字等官职。总体而言,秘书省的作用在宋代被弱化,没什么实权。

      六、开封府
      作为首都地区的长官,宋初任开封府尹者,多为亲王,如宋太宗、秦王赵廷美、宋真宗等,即位前都曾担任此职。后期虽不再以宗室皇亲出任此位,但开封府尹的职位也不再常设,而多是以“权知开封府事”为实际长官,掌劝课民众、听断狱讼、屏除寇盗及户口赋役之事。

      七、外官
      节度使: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官位虽高,并无实权,是亲王或将卸任的将相大臣的荣誉职称,虽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此外,观察、防御使、团练使以及刺史都作为虚衔,虽带某州之名,但并不履某州之任,名为“遥郡”。

      知州、知府:宋以朝臣充任各州、府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某府事”,简称知州、知府,主管一地民政、军政。下设通判、司理参军、司法参军、司户参军、录事参军等幕僚官职。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宋代以文士充任,主要设在西北﹑西南边境,但不常置,主要在战时设此官职,实际主导指挥战争。

      安抚使:宋初为诸路灾伤及用兵的特遣专使,后渐成为各路负责军务治安的长官。北宋真宗咸平三年﹐始设西川﹑峡路安抚使﹐泾源等十五军州安抚经略使等。以后﹐凡诸路遇天灾及边境用兵﹐辄派安抚使“体量安抚”﹐事毕即罢。仅陕西﹑河东﹑河北及两广等路常置安抚使司﹐掌管一路民政﹐以知州兼任安抚使﹐但必须由太中大夫以上或曾任侍从官者兼任﹐官品低者只称“主管某路安抚司公事”或“管勾安抚司事”。

      经略安抚使:在诸路置安抚司或经略安抚司,以朝臣充任,掌一路军政之事,称帅司。实际是综合了“经略使”与“安抚使”的权职,主领一路军政,一般战时才设,出任此任的基本都是有胆有识的京官朝臣,一旦功成,回京就是平步青云,甚不乏直接拜相者,比如范仲淹和韩琦,堪称此中翘楚典型。这就是所谓“出将入相”吧。

      各路监司
      宋代在中央与府、州、军、监之间,设监察区“路”,路级机构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各司都兼有监察本路各级地方官吏之责,通称为“监司”。

      1、转运司
      简称“漕司”,宋初只负责转运物资事务,后兼举察本地区知州、通判等官员的政绩。

      2、提点刑狱司
      简称“宪司”,主管一路刑狱及治安事务,也有监察官吏之责。

      3、提举常平司
      简称“仓司”,掌管一路的常平仓、广惠仓,以及免役、市易、农田水利等事务,也负有监察官吏之责。

      最后,插个宋代官员头衔的小知识。
      宋代官员一般都有超过一个头衔,比如宰相,一人可能顶四五个头衔,还有人明明领京官的衔,却在地方供职,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际上,宋朝官员多有三个头衔(少的也有两个),即官、职和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官是虚衔用来定俸禄和官位,职是宋朝士大夫的特殊职称,差遣才是实际职务。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