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弘扬佛法安民心 ...

  •   道教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汉马功劳,公元620年,道士歧晖率先提出老子李耳是唐朝皇室先祖的理论。为了抬高皇族地位,唐高祖李渊顺水推舟,欣然接受了圣人老聃做祖宗,自诩为道教创始人李耳的后代。
      既然如此,道教的地位理所当然就提到第一位了。隋朝时,先佛后道。到了唐朝,就成了先道后佛。
      唐太宗李世民一方面利用道教、佛教为自己的统治服务。另一方面,他还要平衡好道教、佛教的关系。做了皇帝后,太宗手下两方面的人都有。
      李世民的佛缘,源于他幼年时患病。时任隋朝官吏郑州刺史的李渊到寺院求佛,承蒙佛恩,李世民的病竟然痊愈了。李渊还愿,在寺院供了石碑,为李世民祈福。此碑文流传至今:“郑州刺史李渊,为男世民因患,先于此寺求佛。蒙佛恩力,其患得损。今为男敬造石碑像一铺,愿此功德资益弟子男及合家大小,福德具足,永无灾障。弟子李渊一心供养。”
      不仅如此,公元620年与洛阳方面作战时,少林寺僧众就曾施以援手,秦王李世民写了表彰信表明对佛教的爱护:“我国家膺图受录,护持正谛”,“德通黔首,化阐缁林,既沐来苏之恩,俱承彼岸之惠”。
      道士历来就有故弄玄虚、佯装通晓天机参与高层政治的癖好。隋末天下大乱,道士们上窜下跳,各找其主。东都道士桓法嗣投靠王世充,泰山道士徐洪客则寄希望于李密,更多的道士看好李家父子,其中以楼观歧晖和茅山宗王远知为代表。歧晖早在公元611年即宣称“天道将改,当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公元617年李渊起兵至蒲津时,歧晖兴奋异常:“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于是改名歧平定,派道士八十余人接应,并尽观中粮草以资助唐军。茅山宗第十代宗师王远知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李世民夺取政权的秘密活动,他曾对李世民说:“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旧唐书王远知传》)这个马屁可谓拍到了李世民的心坎里,也给秦王李世民在与东宫即将白热化的权力争斗中贴上了天命标签。
      连年的战乱,造成了民心动荡,人心惶惶。尔虞我诈,奸滑刁钻。自私狭隘,明争暗斗。不顾廉耻,浑浑噩噩。自相残杀,苟且偷生。以及当年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在近臣的怂恿下杀害了兄长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的诸子,良心时时受到遣责,情志失去寄托,更需要依靠佛法,来安抚自己的灵魂,超度他们的亡灵。
      鉴于此,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从尊重老祖宗的角度出发,表面上保持道教第一的地位不变,暗地里却大力弘扬佛教。他用身边事例宣扬佛法,让群臣懂得武斗和杀戮,一定会积下业障,日后必须以行善积德来消除。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施加佛法影响,让偏于道教的大臣在无型中接受善恶报应理念,懂得自我救赎,一心向善,杜绝偷鸡摸狗的勾当,消除投机钻营的恶念。
      为了教化皇室、大臣、百姓忠于天子,遵循天道,明确君臣之仪,纯洁臣子之心,心存慈悲,不执妄念,诚信厚道,勤劳纯朴,遵纪守法,安分守己,勤政爱民,敬仰天伦,唐太宗与其智囊团自编自导了一系列善恶报应、六道轮回的灵异奇剧,传到民间,老百姓更加信服。
      剧情大致如下。
      一个闹剧是,利用六道轮回之说,让其妹妹顺理成章地嫁给有妇之夫。李渊在荥阳当太守时,有一个富商朋友,其家有一个儿子,名叫刘全。李世民的妹妹李玉英小时候常跟刘全一起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感情特别深厚。后来,刘家搬到均州经商,生意越做越大,拥有万贯家产。
      李玉英心里一直惦念着刘全,长大后,迟迟不肯嫁人。唐太祖李渊多次过问,也没有结果。李世民继位后,给妹妹介绍了几个大臣,李玉英也看不上。苦苦追问,最终李玉英才说出实情。后来,李世民派人到均州寻找,终于找到了刘全,此时的刘全已经娶妻生子。做为前帝的公主,现帝的御妹,怎么可能嫁给一个商人做小老婆,太失皇室体面,李世民当然不会同意。
      刘全的老婆李翠莲听说此事后,神经发生了错乱,吵闹不断。一次,李翠莲在大门口拔金钗斋僧,刘全骂了他几句,说他不遵妇道,擅出闺门。李氏忍气不过,自缢而死。唐太宗的智囊团就借题发挥,说李翠莲的阴魂附着到唐太宗的妹妹李玉英身上,成功体面地把李玉英嫁给了刘全。具体过程,后面有叙述,这里暂且不谈。
      第二个闹剧是,按照唐太宗的意图,当朝钦天监台正袁天罡及其叔父袁守诚共同导演了一出戏弄龙王的奇剧。让天下人知道,皇上是天子,龙王胆敢冒犯天条,照样招致死罪,天子也救不了它。
      按照袁天罡的安排,等待哪天下雨后,故意让袁守诚到长安西门街上占卜。许多人围着他,听他给人算卦。这时,袁天罡安排一个秀才打扮的人冒充龙王突然挤进人群,不由分说,打碎招牌,骂道:“你这家伙的卦一点儿也不准,趁早滚蛋,饶你死罪!”袁守诚说:“为何?”秀才说:“昨天我请你算今天的阴晴,并许诺如果你算准了,我送你五十两卦银。若算不准,我就砸了你的招牌,捣了你的卦馆,把你赶出长安!你昨天说今日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共下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可是今日,午时发雷,未时落雨,申时雨止,只下了三尺零四十点。”
      这时,袁天罡安排的几个围观者也嚷嚷起来:“我们几人昨天也在这儿,你确实是这样说的,你算的一点也不准,砸了你的招牌活该!”
      袁守诚冷笑着说:“别人不认得你,我可认得你!你是长安城外泾河里的龙王,只怕你犯了死罪!你竟敢违背玉帝的圣旨,擅改时辰,克扣雨数,明天剐龙台上,你难免一刀!”秀才一听,心惊胆战,吓得毛骨悚然,慌忙跪拜:“先生明察,我确是那泾河里的龙王,!”袁守诚说:“你不好好做你的龙王,跑到这里捣什么乱?”龙王答:“一个樵夫和一个渔夫在岸边对话,说是长安城西门街上有个算卦先生,算的卦百灵百验,让渔夫在哪里撒网,网网不落空。我听说后,害怕这样下去,河中的水族被赶尽杀绝,当时就想来报复你。我的老婆和众大臣劝我,担心我一进长安,必然挟云带雨,惊动上天,不如变成个秀才,到长安城访一访,访得实了再动手不迟。上次先生算了天气后,我回到龙宫,对众大臣说您的卦一点也不准,您算的有雨,可玉帝并没有给我下降雨的圣旨。众大臣齐声恭维我,说我打的赌准赢。谁知话音刚落,一个金衣力士跑来,捧来玉帝的圣旨,命我降雨。我一看圣旨,写的时辰、雨数与您算得一点不差。为了不输给您,军师给我出主意,让我擅自改变时辰、雨数!”
      听说这等怪事,越来越多的人围过来看稀罕。
      龙王哀求道:“请先生救我一命。”袁守诚说:“我救不了你,只能给你指一条路。明日午时三刻,该人曹官魏征斩你。你赶快找当今天子,向天子讨个人情。”龙王谢了,含泪而去。智囊团如何导演的龙王向李世民求情,结果如何,后面详细叙述,这里暂且不提。
      第三个闹剧是,唐太宗亲自上阵,与魏征、秦叔宝合演了一出生死怪剧。
      次日五更早朝,文武大臣都在,唯独不见魏征。唐太宗故意唤来徐茂公,说:“昨天夜间朕做了一个梦。梦见龙王跪求救命。朕说朕虽是天子,却是凡人,怎能救得了它龙王说今天该魏征丞相斩它,只要朕让魏征不离朕身边,就可救它,朕就答应下来。”
      徐茂公说:“这个梦一定准。陛下既已答应救龙王,可马上宣魏征入朝。只要拖过今天午时三刻,就可救下龙王。”
      众大臣被弄的迷迷糊糊,有点不太相信。
      李世民就派当驾官去请魏征,召到便殿,先谈了一番安邦治国的策略,看看将到午时,命人取过围棋,君臣二人一递一着摆开阵势。一盘棋直下到午时三刻,魏征突然伏案睡去。太宗想魏征终日操心国家大事,实在辛苦,就不忍心唤醒他。不多时,魏征醒来,连连请罪。
      唐太宗说:“爱卿为国辛苦,有什么罪”正说着,忽听外面大呼小叫,秦叔宝和一群大臣提着一个龙头走进来,说:“陛下,天上忽然掉下个龙头来,真是天大的稀罕事。”太宗惊问:“怎么回事”魏征说:“陛下,这龙是臣刚才梦中斩的!”唐太宗说:“你梦中把龙王斩了?怎么会这样?哎,真是没办法啊!听你这么一说,朕是又喜又悲。喜的是有魏徵、秦叔宝、袁天罡这样的贤臣,可保大唐江山永固。悲的是朕许下救龙王一命,却因一时疏忽,使龙王丢了性命,朕做为堂堂大唐天子,怎能言而无信!”
      这时众臣被蒙在鼓中,有点半信半疑了。
      当天晚上,半夜时分,太宗故意大叫:“有鬼!有鬼!”三宫皇后、六院嫔妃,与近侍太监,战战兢兢,一夜没睡。到了天明,太宗假装觉身体不适,起不来床,只好派人宣布今天免朝。提前安排好的一个太医给他诊了脉,说:“皇上脉气虚散,五脏无气,只怕过不了七天了。”百官听了,大惊失色。
      太宗宣来徐茂公、秦叔宝、尉迟恭,说了见鬼的事:“昨天夜里朕辗转难眠,一合眼就见那血淋淋的龙头。到了二更天,宫门外响起悲啼声,那无头的老龙吵吵嚷嚷,要朕跟他到阎王那里打官司,正挣扎不脱,云中来了一个女菩萨,赶走龙王。”秦叔宝说:“今夜臣与敬德为陛下把守宫门,看他什么鬼怪敢来骚扰陛下。”当夜,秦叔宝与尉迟恭全副披挂,手持金瓜钺斧,守住宫门。这一夜果然再没鬼怪敢来,太宗消停了,安稳睡了一夜。自此,二将夜夜来把守宫门。太宗见二将白天要操心军国大事,夜间站岗,于心不忍,就请画师画下二将的像,贴在宫门上,夜间照样安然无事。此方传到民间,就留下贴门神的风俗。
      又过几天,太宗佯装病情加重,不久于人世,召来众大臣,托付后事。魏征按照编导好的台词说:“臣有个朋友,名叫崔珏,死后在地府当上判官。臣给他写一封书信,陛下交给他,他定会设法让陛下还阳。”魏征写好书信,交给太宗,太宗收好放入衣袖中,然后就假装死了。后宫与文武大臣戴孝举哀,停棺白虎殿。
      群大臣商议要传哀诏,晓谕天下,准备扶太子登基。魏征是总导演,当然不会同意众大臣弄假成真,说:“这样做万万不可!假如惊动州县,恐怕出现什么不测。暂且再等候一天,皇上必然会还魂。” 这时,大臣们肯定不会相信人死了还能还魂。许敬宗说:“魏丞相说的太离谱了。自古以来泼出去的水难收,人死了不可能再返生,你怎么说这样的胡话来蒙人呢?”魏征答:“不瞒许先生,下官自幼学到仙术,推算最准,我敢保皇上不死。”
      正说着,忽听得棺中连声大叫:“淹死我了!淹死我了!”吓得文武百官、皇后嫔妃心惊胆颤。
      徐茂功胆大,上前来扶着棺材,叫道:“皇上有什么放心不下的事,对我们说吧,不要闹鬼,以免吓坏了家眷!”魏征说:“不是闹鬼,是陛下还魂了。快取器械来!”打开棺材盖,果然见太宗坐在里面,还叫:“淹死我了!是谁把我捞上来的?”徐茂功等上前扶起唐太宗:“皇上苏醒过来了?臣等都在这儿护驾呢。”唐太宗这才睁开眼说:“朕好苦啊,躲过了阴间的恶鬼刁难,又差点在渭河中被淹死。”魏征说:“皇上的阴气还没解除啊。”急忙命令太医院送来安神定魄汤药,又让皇上喝了些粥膳。连服二次,太宗才缓过神来。
      第二天,唐太宗李世民精神抖擞,上殿坐朝,欺骗众臣讲述他过阴还阳的经过。
      “那天魏征给朕书信后,朕的灵魂就离开了皇宫,来到荒郊,正遇见崔珏前来迎接。朕递过书信,崔珏看了,说让朕放心,保证可以让朕还阳。我们二人行不多远,一对青衣童子迎来说:‘阎王有请。’”
      “我们四人进了鬼门关,正走着,见到太祖李渊、大哥李建成、三弟李元吉的灵魂。建成、元吉扑上来,揪住朕就要索命,崔珏劝解开了。来到森罗殿,十殿阎罗迎出来,与朕见了礼,请上宝殿,分宾主坐下。秦广王说:‘泾河龙王状告陛下不守信用,不知为什么’朕向他们叙述了事情经过,十王说:‘泾水龙王命该如此,与陛下无关,这就让他去转生。’十王命判官去查朕的阳寿,崔珏一查,生死簿上注明朕死于贞观一十三年。他就取过笔,往一字上添了两横,才把簿子递给阎罗王。阎王看了,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朕说:‘十三年了。’阎王说:‘陛下还有二十年阳寿,请陛下还阳。’朕问:‘我家老少平安吗’阎王说:‘都平安,只是御妹寿命不长了。’朕说:‘我得献一些物品酬谢阎王。’阎王说:‘地府什么都不缺,只缺南瓜。’”
      “崔珏陪朕离开森罗殿,朕见走的不是原路,问是怎么回事。崔珏说:‘阴司只有去路,没有来路,只有送陛下从转轮藏回去。’走了多时,过了奈何桥,来到枉死城。城中都是缺头断臂的恶鬼,拦住朕要赔命。崔珏说:‘这些都是被陛下的人马杀死的鬼,陛下可出些钱,分给他们,他们才可以转生。’朕说:‘朕空身来此,没带钱。’崔珏说:‘河南开封有个相良,在阴间存了十三库金银。陛下可先借他的,到阳间再还他。’朕答应了。崔珏就把钱散给恶鬼,恶鬼才让开了路。崔珏说:‘陛下今天所看到的,叫六道轮回。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另外,陛下回到阳间,一定要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些无主的冤魂,千万不要忘记了!只有阴间没有了报怨之声,阳间才能享太平之世!陛下要把这些事告诉阳间的人,天下人乐于行善积德,才能保大唐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崔判官把朕送到了超生贵道门,就回去了,让朱太尉再送一程。辞了崔判官,朕随着朱太尉一起进入超生贵道门。太尉见门里有一匹海骝马,鞍鞯齐备,就扶朕上了马。马行如箭,很快就到了渭河边,水面上有一对金色鲤鱼在河里翻波跳斗。朕停住了好奇地观看,朱太尉说:‘陛下,快一点,趁早赶回长安城吧。’朕没有理会,朱太尉呼道:‘还不回去,等什么!’一下把朕推进了渭河,朕就脱离了阴间,返回到阳世!”
      众臣听到这些,百分之百相信了身边发生的这一切,他们齐声向太宗祝贺!之后,将这事编行传报,发至全国。各府县官员,纷纷上表称庆。
      唐太宗传旨大赦天下,又放出宫女三千名,让她们择婿婚配。
      又出御制榜文,遍传天下。榜文如下:
      乾坤浩大,日月照鉴分明;宇宙宽洪,天地不容奸党。使心用术,果报只在今生;善布浅求,获福休言后世。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心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意欲损人,空读如来一藏!
      经过朝廷的广泛宣传,全国上上下下,从官员到黎民百姓,人人都懂得了慈悲处世、诚心布施,今生就可以得到果报,获取的福份可以泽及后代。
      接着,贴出皇榜,招往地府送南瓜的人,又派尉迟恭押上一车金银,到开封找相良,偿还债务。其实相良一心向佛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太宗的智囊团早有耳闻,被总导演魏征相中,强行把他编入剧情之中。
      不几天,刘全按照唐太宗手下人的吩咐,故意揭了皇榜,说自愿前去送瓜。问其缘由,他说妻子李翠莲上吊后,撇下一双儿女,日夜啼哭要娘。他不忍,情愿一死。太宗见了刘全,就让刘全到金亭馆,头顶一对南瓜,袖中装了纸钱,服下所谓的“毒药”,然后假装死去。
      这时,一群宫女慌慌张张跑来向皇后禀报:“公主正走着,一跤跌倒就死了。”皇后又报太宗,太宗说:“她命该尽了,十殿阎罗曾经对我说过。”便跟皇后一起来到后宫,却见御妹又苏醒过来,叫道:“丈夫,等等我!”李世民去扶她,说:“妹妹,是我。”御妹说:“我没有你这哥哥。我是李翠莲,丈夫名叫刘全。三个月前,与丈夫吵嘴,一气上了吊。丈夫奉天子圣旨,去给阎王进瓜,阎王就放我夫妻还魂。正走着,我绊了一跤,你怎么来拉我”太宗说妹妹摔晕了,说胡话,就命太医为妹妹治病。
      这时,当驾官来奏:“进瓜人刘全还了魂,在午门外候旨。”
      李世民装出大惊失色的样子,忙登金殿,召见刘全。刘全叩拜了天子,说:“我喝毒药死后,我的灵魂顶着南瓜,过了鬼门关,来到森罗殿,见了阎王,说明来意。阎王大喜,让我妻子来和我相见,又查了生死簿,说我们二人都该享高寿,就让我们还阳。鬼使说:‘李翠莲的尸体已经腐烂了。’阎王说:‘唐御妹寿数已到,可让李翠莲借李玉英的尸体还魂。’鬼使带我们二人出了阴司,先到金亭馆,让我还了魂。阎王说唐御妹今天该死,叫李翠莲借李玉英的尸体还魂。臣不知谁是唐御妹,也不认识李玉英,不知到何处寻找。”
      李世民装出这时才知道妹妹已死,还魂的是刘全的妻子,就传旨让妹妹来见刘全。李玉英见了刘全,一把扯住道:“丈夫,你往那里去了,为什么不等一等我!我跌了一跤,被那些不讲道理的人围住,这算什么事!” 刘全说:“听你说话,像我妻子,可是你的长相不是我妻子啊!”装着不敢相认。唐太宗说:“这正是山崩地裂有人见,借尸还魂很少遇到啊!”
      太宗装出很感动的样子,随即把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全部赏赐给了刘全,就像陪嫁御妹新婚一样,又赐与他永远免除差徭的御旨。他夫妻两个,便在阶前谢了恩,欢欢喜喜还乡。
      尉迟恭来到河南开封府,找到相良,原来是一个卖水的老汉,老伴儿在门前摆摊卖盆。老两口挣的钱除了留够日用,不是斋僧,就是买纸钱焚烧,所以在阴司存了许多银两。尉迟恭把金银送上门,相公、相婆说什么也不收。尉迟恭说是天子在阴间借了他们的钱,他们也不信。尉迟恭无法,跟开封府的官员一商量,就拿这些钱建起一座寺院,寺中建有相公、相婆的生祠,这寺院就是千古闻名的大相国寺。
      待相国寺完工,尉迟恭回朝奏明太宗,太宗很高兴。又命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地府孤魂野鬼。
      剧情发展到这里,全国上下对佛教有了重新的认识,崇佛礼佛的氛围空前高涨。至此,唐太宗开始考虑派人到天竺(今印度)求取真经,内心盘算起了唐玄奘。
      唐玄奘是何人下面我们来说说他的身世。
      话说从前,新科状元陈光蕊被丞相殷开山的女儿殷温娇抛绣球选为女婿。婚后,陈光蕊带着夫人到镇江上任。乘船过江时,艄公刘洪起了歹念,将陈光蕊推入江中,霸占了已有身孕的殷氏,拿着任命文书冒充陈光蕊当了镇江知府。殷氏怀胎十月,生下一子,怕被贼人害了,就将儿子放在木盆里,在襁褓中掖上一封血书,说明孩子的出身,将盆放进河中。有个名叫陈蕊的人,曾经当过江陵县令,后来家道败落,一时想不开,投河自尽,被人救起。之后,他没事的时候,总到河边闲转。无巧不成书,这天,他正在河边散步,发现飘过来一个木盆,捞起一看,里面有个小孩,于是收养起来,取名玄奘,字祎,乳名江流。家道破败后,玄奘的二哥陈素看破红尘,出家事佛,号称长捷法师,在当地小有名气。玄奘受其二哥的影响,八、九岁时就开始攻读经典,十一岁即能诵《维摩诘所说经》、《妙法莲华经》。公元612年,隋朝皇帝诏令洛阳度僧27名。玄奘年龄太小,本不在备取之列。主考大理卿郑善果,发现他聪慧无比,佛缘深厚,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玄奘13岁出家,与二哥共居净土寺。
      玄奘18岁时,陈蕊告诉了他的身世。玄奘拿着血书偷偷找到了的母亲,又按母亲的指引到长安找外公殷开山求救。殷承相奏明唐太宗,派兵剿灭贼人,救出了殷氏。
      唐太宗觉得玄奘千里救母的事迹感人,被他的孝道打动,又听说玄奘佛根厚重,善缘深厚,于是就召见了他。
      唐玄奘的养父陈蕊,与生父陈光蕊只差一字。陈光蕊被贼人投入江中时,陈蕊跳水自尽,离奇生还,唐太宗认定陈蕊是陈光蕊还阳。又听说玄奘亲生父亲陈光蕊的放生义举,认定陈光蕊一定是被其放生的龙王所救。于是,唐太宗做主,将陈蕊赐还给殷开山做女婿,殷开山只得欣然接受。随后提拔陈蕊为学士之职,随朝理政。玄奘立意安禅,被安排在洪福寺内修行。殷温娇当然知道陈蕊并非陈光蕊,无法接受,但又不敢违抗圣意,渐渐精神抑郁,终于不久后自尽。
      现在回过头来说说水陆大会。按照太宗意思,天下各州府推荐高僧,来到长安。唐太宗与大臣反复挑选,一致认为玄奘德行最高,就封他为天下大阐都僧纲的官爵,御赐五彩织金袈裟一件、毗卢帽一顶,选定良辰吉日,到化生寺讲经说法。
      水陆大会这天,唐太宗派两名僧人化妆成疥癞和尚,前去听讲。玄奘讲得兴趣正浓时,疥癞和尚就高叫:“那和尚,你只会讲小乘教法,会讲大乘教法吗”玄奘慌忙离座,施礼说:“我们只会讲此经,不知什么是大乘教法。”疥癞和尚说:“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生,我有大乘教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修无量寿身,作无来无去。”
      巡堂官报知太宗,说有两个疥癞和尚搅了盛会。太宗命将二僧捉来,二僧脱去装束,巧用变脸术,却露出观音师徒面孔。见状,太宗与百官、众僧顶礼膜拜。
      假装观音那位说:“西天如来见东方罪孽深重,想把大乘佛法三藏真经传到东土,让我来大唐选一位取经人,到西天去取经。取经人必须历尽千辛万苦,方能到西方极乐世界,取得真经。我们经过考察,认定玄奘是最好的人选。”之后,赐给玄奘锦襕异宝袈裟和九环锡杖。
      于是,公元627年,唐太宗提出派玄奘到印度取经。然而,支持道教的大臣们对此事极力反对。理由有三:其一,玄奘游历颇广,与官场交往甚密,万一西行被突厥人擒获,官方信息有可能泄露。其二,前往印度路途遥远,路况险恶,其间难免遇到强盗劫匪。如果以朝廷名义派僧前往,护卫与劫匪发生争斗,还须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其三,作为唐朝第一高僧,朝廷正式批准出行,惊动沿途寺院,邀请玄奘讲经说法,难以确定返回期限。如果遇到爱才心切的寺院强留玄奘定居,取经仍会失败。
      面对这种境况,为了避免道教势力的反对,唐太宗暂时把此事搁置下来。
      一晃二年过去了,求取真经的愿望一直揪着唐太宗的心,唐太宗召来崇佛的大臣萧瑀商议此事。萧瑀道:“如果朝廷公派玄奘到印度取经容易招致道教势力的反对,不如让玄奘以个人的名义前往天竺取经,朝廷暗中给于支持!”李世民也认为此法可行。不久,在萧瑀的安排下,唐太宗私下接见了玄奘。赐紫金钵盂,令其以个人名义前往天竺取经。
      玄奘回到洪福寺,许多弟子来劝,西行路上不仅多豺狼虎豹,而且有强盗劫匪,只怕此去凶多吉少。唐僧不听,说:“我已发下宏誓,不取真经,永堕阿鼻地狱。虽然路上艰险,我只有忠心报国。我这一去,少则二三年,多则六七年,只要见到山门里松树枝头向东,我就回来了。”
      太宗与玄奘行结拜礼仪,结拜为兄弟,非公开颁发了通关文牒,公元629年9月12日,唐太宗送玄奘踏上取经之路。
      太宗亲自把盏敬酒,问:“御弟雅号怎么称呼”唐僧说:“出家人,不敢有号。”太宗说:“御弟去取三藏真经,可指经为号,叫做三藏。”唐僧谢过接了酒,说:“酒为僧人第一戒,贫僧不敢破戒。”太宗说:“此酒与别的酒不同,只此一杯,以尽朕的心意。”唐僧饮了,太宗又问:“御弟几时可回”唐僧说:“大约三年。”太宗说:“御弟,宁恋本乡一捻土,莫贪他乡万两金,望御弟早去早回。”唐僧谢了太宗,出关西行。
      这就是《西游记》中说,玄奘是唐太宗派往西天取经,而历史记载却说玄奘是私自出关到天竺取经的原因。
      唐玄奘到了天竺后,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回国 ,一待就是十六年,这是后话。
      唐太宗无时无刻不在盼望着玄奘赶快回来,特别是公元636年,李世民排行第五的儿子齐王李祜起兵造反,牵扯出太子李承乾勾结汉王李元昌、开国元勋侯君集、东宫侍卫贺兰楚石、禁军将领李安俨、驸马督慰杜荷、开化公赵节等人蓄谋已久的谋反案。在如此接踵而来的重大打击面前,李世民顿时心如刀绞、五脏俱焚。
      唐太宗自感东土罪孽深重,需要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来拯救衰落不古的人心、世风日下的社稷。使国家得以休养生息,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章 弘扬佛法安民心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