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个没什么用的话题:人工筛选
是我在构思华歆所处社会背景时想到的,远古时代人类平均寿命在二十岁左右,不论是幼崽夭折率还是大人的死亡率都居高不下。
这样的情况要维持族群延续肯定是高出生高死亡,但平均寿命二十岁左右,大人的死亡率也惊人,这种情况下,高出生率是怎么维持的?感觉成年女人年年生也赶不上这种死亡率。
作者有个猜测,会不会远古时代,女人的人口比是男人多,这样一来,死亡率虽高,但出生率更高,才能保证下一代比上一代人口增长。
但这样一来又有一个BUG;现代社会查出来的人类自然性别比是105:100
作者又想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有一些神奇的动物,在需要的时候雌性数量少时,雄性会变成雌性,更有甚一些灰色地带的动物,自由转换性别,性别每天能变多次,有一种动物离谱得一天变二十次(跟自然界比起来,作者设定的高矮胖瘦男女老幼随心所欲的神话生物设定都不算什么了)
还有小时候读书,在教材上看到一些生物实验,比如豌豆实验和果蝇实验,科学家通过人工筛选得到想要的有特定性状的豌豆和果蝇。
以及最后,古人也搞计划生育的,不同阶层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家境决定生几个,以及性别比。
普通平民一般生养两三个,不追求多子多福,生了也养不起,在家里孩子有两三个后,再出生的孩子就算是儿子也会处理掉。其它阶层也一样,不管生多少,只要超过那个数,生一个处理一个,哪怕是官吏也一样,杜甫还饿死过一个儿子呢,说明官吏也不是想生就生,都养得起。
最顶级的门阀贵族和皇室另当别论,但这种可以随便生的人只占整个社会人口比的几百万分之一——就算是世家也不是所有成员都可以想生就生,只有掌握家族最多权力的几个人可以随便生,你要是旁支,还得控制生育——不具代表性。
而这个生养数里必须有儿子,并且儿子的数量大于女儿的数量(当然,也有的家庭只有女儿没儿子,但那是遇上了特别有人性的父母,属于稀有案例)。
这样的人工筛选下,最后延续下来的基因是什么?
必然是生儿子概率大于生女儿概率的基因。
总结:105:100的比例真的是自然比吗?感觉更像是农耕社会几千年上百代人人工筛选与定向培育的产物。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尼玛,真就是,决定我们现在模样的不是现在,而是过去。所有看似合理的不合理的现象与存在,都扎根于我们无法想象的久远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