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第四十八章 明大势崔卢请出仕,制元戎谢瑍布龙城(1) ...

  •   第四十八章 明大势崔卢请出仕,制元戎谢瑍布龙城

      幽州,谢瑍的酒会。
      幽州府衙的自助酒会,并没有因为谢瑍的离去而一哄而散,反而因为谢瑍的离开,众人没有忌讳,一时间热闹起来。

      谢瑍回到书房,一边写字,一边等待着上门之人。
      果然,半个时辰后,崔卢二人联袂而来,登门求见。
      谢瑍起身相迎,这两个人都曾出过仕,两家还是姻亲,一起过来也在意料之中。谢瑍没想到的是卢玄竟然跟着他的老子过来了,他看了这个前世魏国辅宰一眼,用好了却是个人才。还好,年纪尚轻可塑。卢玄注意到了谢瑍的目光,灿烂一笑。
      宾主坐定,谢瑍安排谢祯上茶。忝为主人,自然要先开口。

      “两位不辞劳顿,子明深感歉意。”谢瑍双手抱拳:“子明不喜客套,有话即言。时下朝廷正用人之际,诸君皆有众望,何不为国出力,以振门楣?”
      “伯玄此来正想请教使君当面。”崔宏拱手道:“使君新政,必获罪诸世家豪门,使君不亦惶惶乎?”
      “多谢伯玄直言,子明深知此弊。然即有功于国,己之私利何足道哉?”谢瑍道:“子明心底煌煌,无不可对人言,何惧之有?”
      “使君磊落,浩然之气,汩汩勃勃,玄伯佩服。”崔宏说完,看看卢邈道:“卢兄,我意追随使君,不知兄长意下如何?”
      谢瑍注意到,卢玄早就急得不得了,之时碍于礼节,只能干看着。
      “卢某所愿,只恐德薄才疏,不堪使君之用。”卢邈双手抱拳施礼。
      “善!”崔宏说完,向谢瑍拱手施礼道:“如蒙不弃,伯玄亦愿效犬马之劳。”
      “二位大才何出此言,你我本出故国,今日得见,重归朝廷,此乃大喜之事。”这是谢瑍第一次正是启用豪门:“吾闻諶公曾言‘吾身没之后,但称晋司空从事中郎尔。’可见吾等父祖尽皆心存故国,至死不易初心,乃我辈楷模也。”

      “多谢使君看重,新政诸事我等不识,怕是无益于使君。”崔宏言道。
      “无妨。”谢瑍道:“新政培训正在进行,你们尽可参加学习。俟后我将刘主簿找来,你们可以仔细商讨。至于职位,我看崔兄就暂时屈就都督司马;卢兄如想回范阳,可任范阳丞,如留幽州,可和崔兄一起,暂为都督长史,辅助新政。二位以为如何?”
      “谨遵使君之命。”二人抱拳施礼到。
      “两位可知李家情形?”谢瑍问道
      “今日李家来人乃是颐长子李勰,年将而立,素恬静少言,声名颇佳。使君欲见之,可着人请来。”崔宏道。
      “不用。”谢瑍道:“做官非闲事,勤政宜无私。子明之意,若无心仕途者,不宜强之。二位兄长莫失众望也。”
      “使君放心,自当竭力。”二人抱拳道。
      说着话,谢瑍带二人出了书房。来到刘穆之的主簿房间,介绍已毕。谢瑍方道:“道和兄,新政之事,尽托于君。我意道和近日将精力专注于培养人才,大军开拔之日,道和兄要随军而行了。崔卢二位俱有贤名,若能相托,道和兄也可稍事歇息。”
      “大少爷放心,道和自当竭尽全力。”说完躬身施礼。

      谢瑍回坐在书房,上报崔卢二人任职的奏报。这毕竟都是晋之故臣之后人,此番上报,也有向孝武帝示意新政已为一些世家接受。这样的结果,是司马曜最愿意看到的,当然也是谢瑍的最终目的之一。
      此后,就在谢瑍以为李勰不会出现之时,谢祯来报,说李勰求见。
      谢瑍起身注目,见李勰大概二十七八岁,一身蓝袍,面色沉静。
      迎着谢瑍的目光,仪态从容地向谢瑍拱手施礼,谢瑍也微笑还礼。
      “赵郡李勰见过使君。”李勰声音清雅,令人心悦。
      “子明见过先生,请坐。”谢瑍微笑道。
      “久闻使君雅致深远,今日得见,更胜闻传。”李勰拱手道。
      “先生过奖,瑍亦闻先生恬雅沉静,好学不倦。今日一见,果然深静不凡。”谢瑍赞道:“今朝廷北征复国,百废待兴,正用人之际,未知先生可有意否?”
      “勰忝为长子,上有严慈敬孝,下有幼弟稚子。请允以归乡,则勰不胜感激。”李勰躬身道。
      “兄友弟恭礼,百善孝为先。”谢瑍拱手都:“先生上孝父母,下顾弟子,不以官重,子明怎会难为先生?”
      “多谢使君。”李勰再次施礼道:“勰有仲弟系,年弱冠,有才学,可供驱使。还请使君提携。”
      “大善!”谢瑍道:“举贤不避亲,此乃正理。先生尽孝,令弟报国,相得益彰,不分轩轾。令尊真好好福气。”
      “多谢使君谬赞,既如此,小同告辞。”说完,李勰起身,抱拳辞别。李勰并不啰嗦,说明情况,即刻告辞。颇有些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洒脱。这一来一回,也算是来去匆匆,日夜兼程了。
      谢瑍送出门外,抱拳道:“山高水长,后会有期,先生一路安顺。”

      随着酒会之事的慢慢传开,新政成了幽州最热门的话题。而崔卢两家有人入仕,又给众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受。

      庚寅壬子(太元十一年正月初十),(公元386年2月24日),晴。
      谢瑍从谢琼的屋子里出来,正准备去营中巡视,就见谢祯来报,墨羽带了东西求见。谢瑍一听,知道必有重要之事,否则这样的科研狂人是不会找他的。
      后堂大厅内,谢瑍打开了墨羽他们带来的盒子。盒子长约70厘米,宽30厘米,高15厘米左右。打开盒盖,就见里边乃是一件连弩,15连发的连弩。而且箭仓为平放式样。像前苏联的捷格加廖夫轻机枪,就是我们口语中常说的转盘机枪。
      记得在广陵时,谢瑍将后世的一些机械制造基础,和后世对诸葛元戎弩、诸葛连弩的研究,跟墨羽说过,并说这种连弩乃是对付骑兵的利器。没想到这小子竟然真研制出来了。
      “墨兄,诸葛连弩?”谢瑍喜上眉梢,问道。
      “正是。”墨羽也是相当高兴,“使君,弩身三尺,这是准星,这是箭仓,可放15支箭;这是机括,可连射,也可单射。”
      “好东西。”谢瑍脱口而出。弓弩枪炮都是男孩子们爱不释手的玩具,想前世他可是收藏过不止一把弩弓,还有军用□□。看到这个世界的连弩,他不得不叹服前辈们的智慧,不知道后世为什么中国的科技竟然如此落后。或者是宋朝灭亡所致吧。可见,野蛮对文明的破坏是多么可怕,一个一直以来领先全人类的东方古国,竟在近代成了人人可欺的“肥羊”。“崖山之后无中华”,这话是对中国人最大的侮辱。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记得崖山之役……

      宋元鼎革是中华民族泱泱历史长河里的一大剧变。崖山海战后,南宋丞相陆秀夫背负着宋朝幼帝投海自尽,后宫及群臣大多随之殉国,七日之后,浮出海面的尸体竟有十余万,古典意义中华文明自此而绝。
      也许有人会觉得他们这样死太没意义,可是正是这些宁死不屈的民族之魂的不尽传承,才有了现在后人的今天。我当然可以想象,现代人在金钱至上的铜臭里,骨子里的血性恐怕早就消磨殆尽了吧。甚至可以说,自从某人将某人拉下神坛,国人就失去了信仰。一个民族不怕穷,也不怕苦,就怕没了信仰。一个没有民族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一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必然是混乱和畸形的……
      我似乎听到了崖山的肃穆,大海的呜咽,还有无数遗民的悲泣,唯独没有了屠刀烽烟里的抗争。
      这不同于以前的朝代更迭,宋的灭亡,标志着汉文明在文化上亡国(“崖山之后无中华”指的是文化上亡国而非政治上亡国)。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被人数极少的民族所奴役,而征服者又是以杀戮和抢劫为乐事的落后民族。宋末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生,因为元之入侵,正常的社会发展进程被打断,这才是中华文明衰落之根源。
      有人总拿成吉思汗铁骑横扫欧亚说事,好像成吉思汗是多么的伟大。其实,成吉思汗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就算如此,到了明朝,经过几代人的励精图治,那时候中华的科技仍不落后世界。要不然郑和下西洋就不会那么引人注目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成吉思汗横扫欧亚靠的可不仅是他的骑兵,骑兵只能用来冲锋,攻城用的还是汉人的攻城器械。据载,宋时的床弩、神臂弩强大无比。想一想,那些欧亚的所谓城堡,和我国古代的城池有可比性?没有。严格说来,是成吉思汗用强大的汉文明纵横欧亚大陆,征服了无数土著。只是没人知道,那份强大借用的只是成吉思汗的名字,如此而已。

      【未完待续】
note作者有话说
第91章 第四十八章 明大势崔卢请出仕,制元戎谢瑍布龙城(1)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