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9、廉·惜 (修改后) ...
-
写在前面:这是写给廉亲王胤祀的一篇文章,但隔了近300年的距离,对于他的感受,只能想像却无从证实,所以欢迎大家反驳。
目录
引子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一、 成为像皇伯父那样的人
二、 望子成龙的后果
三、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四、 得人心失君心
五、 好在还有妻子
六、 杀戮开始
尾声如果有来生
引子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九月初四,当和硕廉亲王[1]爱新觉罗·胤祀——是了,为避新皇名讳,他已经被改名为“允祀”[2]了——被罚在太庙前跪一昼夜[3]的时候,他就明白:当今皇上,他的四哥,终于开始对他下手了。想到这个的时候,他没有恐惧,更没有伤心,反倒有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该来的还是来了。与时时刻刻提心吊胆熬日子相比,还是此刻刀架颈上的感觉更令人踏实、心安。正所谓“没有终结的恐怖不如一个恐怖的终结” [4]。只是,虽然自从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夜[5]在畅春园下跪称臣那刻起他就知道这一天终会来临,可当它真的到来时,切身感受到的羞辱仍令人如此不堪——是的,不堪!可是说出来谁会相信,这种不堪对他这个皇子来说,却并不陌生,甚至非常熟悉,因为这种感觉从他记事起就开始伴随他了。
一、成为像皇伯父那样的人
从他会叫额娘起,他就知道惠妃[6]不是他的亲额娘。这甚至不需要别人或隐或显的暗示,这是一种直觉。不过说起来这在宫里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四哥[7]满月后就被佟贵妃[8]抚养,五哥[9]三岁就被皇太后[10]抚养,七哥[11]和他一样从小就被惠妃抚养。虽如此,他却明白,他和他们还是不一样,因为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是宫女,是罪籍的奴才,只是在生了他之后才成了主子,也就是说在所有的兄弟中他母亲的出身最低贱。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后宫里的主子们,甚至是那些“体面”的奴才都可以轻慢他,轻慢他的母亲。这种“特殊待遇”在和兄弟们相比之下更是让他显得“与众不同”:当一家人兄友弟恭父慈子孝时,他总是待在最不易为人注意的地方,当自己是空气般的存在;哥哥弟弟们可以在奴才们面前摆出皇子的架子,他不能;哥哥弟弟们可以在皇父面前淘气耍赖,博他的欢心,他不能。如果说紫禁城里人人都有一张面具的话,那么他肯定要比别人再多一张,这张要让他看起来不像一个皇子。
可在他内心深处,他一直告诉自己,他是皇子,是一位伟大的皇帝的儿子。在他的心中,皇父是父、是君、是神,那么,在皇父心中他是什么样的人,或者说他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呢?二哥的储君之位早就定下,是皇父百年后当然的继位人,所以皇父应该希望他能作为贤臣辅佐二哥吧,就像皇伯父[12]辅佐皇父那样。
皇伯父是皇父的二哥,是所有兄弟的“皇伯父”,但在他心中这位伯父给予他的是父亲般的关怀和爱,皇伯父没有因为自己母亲的出身嫌弃他,相反,皇伯父欣赏他、喜欢他,从未责过他,总是鼓励他,还替他在皇父面前说好话。
如果皇伯父没有过早离世,后来的一切是否会有不同?[13]他不止一次想过这个问题,可现在他却庆幸没有这样的“如果”——不是他不希望皇伯父长寿,只是后来的一切若看在他眼里,将让他情何以堪?那样的不堪还是让他一个人承受了吧。
是的,他曾经想过要成为皇伯父那样的人,可形势比人强,他终究没有做到。
二、望子成龙的后果
望子成龙也许是天下父母的共同愿望,皇父也不例外,不过他希望能够成龙的儿子只有一个,那就是二哥,因为他是太子,是将来的皇帝。那么其他儿子呢?
他的设想大概是或襄政、或领兵、或务学、或书画。皇父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兄弟们和二哥之间形成“众星拱月”的局面,可惜这种局面只是皇父的一厢情愿。
现在想来,后来兄弟们与二哥的势如水火,是从哪里开始的呢?也许从他们和作为储君的二哥一同读书办差时就种下祸根了吧。
事情还要从皇位继承说起。本朝的皇位继承制在太宗和世祖时采用的是“以臣选君”的王公推选制,到了皇父这里,则改由世祖下诏传位给皇父,皇父在确定继承人时,采用了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将孝诚仁皇后生的儿子,也就是二哥,册立为太子。这本没有不妥,可是由于皇父对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知其一不知其二,他对兄弟们严格的培养和锻炼最终成为二哥储位不稳的最大原因。
因为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一个配套工程,与之配套的是太子之外的皇子不得参与政事,同时太子参政的权力也受到严格的限制,以此避免皇子与太子的权力之争,也避免了太子与皇帝的权力之争。
可皇父在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同时,却着意培养其他皇子的才学和办事能力,这就犯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大忌。若二哥才德服人,问题还简单些,可偏他越来越暴戾自私,缺乏储君该有的才能和气度,这样下去,一旦皇父驾崩,他做了皇帝,兄弟们哪里还有活路?所以,即便为了自保,也要争一争。此念一存,则储位之争必定难以避免。皇父对此当然不会没有察觉,他生气、他失望,所以他责二哥、囚大哥和十三弟、打九弟、还差点杀了十四弟,可是他也许不知道(即便知道他也不会承认吧)他才是最应该为这场储位之争负责的人。
三、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康熙四十二年,二哥的外叔公索额图[14]被皇父锁拿,自此人人都清楚二哥的储位已经不稳。四十七年二哥被废了储君之位[15],三天后皇父任命他署理内务府总管事,责成他查处二哥的奶公、原内务府总管凌普。他这边正在查案,不想大哥却跑到皇父那里将张明德的胡言乱语奏给皇父,还说什么若立八弟为太子吾将辅佐之,云云,真不知他吃错了什么药!等他查完回奏时,皇父就说他“所查未尽”,“到处妄博虚名”,“是又一出皇太子”。次日在乾清宫被皇父当着众兄弟的面大骂一通。十四弟上前理论,却差点被皇父一刀杀了,幸而五哥及时拦住,才未酿成父子相残的惨剧。[16]此事固然是因他而起,可回头想一想,在这整件事中,他究竟做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可是,他又如何向皇父解释?
二哥被废,储位空虚,皇父命百官推举新太子,除大哥之外,其他皇子都在备选之列,还说选中谁谁就做太子——现在想来真是笑话!皇父竟会将立储权交给百官?!
最后,他被公推为储君人选,不想皇父竟出尔反尔,先是说他“未经政务,近又罹罪,而且其母家出身微贱”,否决了百官的推选结果,后又以孝庄太皇太后及孝诚仁皇后托梦之说复立二哥为太子——原来所谓的公推只是以“臣选”掩盖“钦定”的戏码!事情原本不难办,可坏就坏在李光地[17]不愿趟浑水[18],百官又不配合演戏。最后,皇父丢了脸面,百官惹祸上身,次年即被一一清算[19]。
他是父,更是君,他不怕食言自肥,别人又能怎样?
可二哥终究是扶不起来了,三年半后[20],再次被废。这等于皇父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可他会承认自己错了吗?他不会。
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他就算忘了自己的生辰也不会忘了的日子,那一天,他送去的两只活鹰在呈到皇父面前时竟成了两只死鹰!这是他就算心智失常也做不出来的事情,更何况他只是因为一再受到皇父的冷落、打压而感到心灰意冷而已。不管怎样都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他怎么会用死鹰诅咒皇父!?可皇父显然不愿做如是想,说出的话一句句像刀子一样直接捅向他的心窝——真是知子莫如父,皇父果然知道怎么才能让他痛不欲生!说到最后竟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21]
苍天有眼,一定知道是谁做的手脚,可苍天不语,不仅如此,它还闭上了眼。
“父子之义绝矣”,真的是绝了。五十五年他得了要命的伤寒病,皇父的批复是四个字——“勉力医治”。[22]这年圣驾自热河返回畅春园,不巧他养病的园子正处在热河至畅春园的必经之路上,皇父传旨令他移回城中府里,以免他在圣驾经过时死掉了晦气——他的命本就是他给的,可现在要还给他,他都嫌晦气了!当真是“父子之义绝矣”。
眼中已流不出泪,心也再感觉不到痛。还会有更糟的事情发生吗?他想不出。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的母亲再也不必眼见自己的儿子受丈夫的羞辱了。[23]
俗云“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所以错全在他:能力强是他的错,人缘好是他的错,连母亲出身低也是他的错,现在,他病得都快要死了,可若死得不是地方、不是时候,也会成为他的错——想到这里,他似乎该哭,可唇角一弯,他却笑了,是啊,天下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事吗?
四、得人心失君心
“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句骗人的话,可惜他明白得晚了一点。只是,就算早就明白又能怎样?他母亲出身太低,这意味着他不像大哥、二哥、四哥[24]那样有强大的母族势力支持,所以他只能靠自己的能力结交百官和宗亲。他没有皇子的骄纵之气,待人谦和有礼,处事利落妥贴,为人朴实正气、不务矜夸,当然会有好人缘,试想那么多满汉大臣、皇族宗亲都愿与他结交,这怎么可能是单靠笼络人心、曲意结党就能得来的?
可这些看在皇父眼中,就成了假仁假义、结党营私,现在想来皇父竟是在害怕!不难想像,一个被佟国维[25]、马齐[26]、李光地这样的重臣和皇伯父裕亲王以及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在内的皇族宗亲都一致拥立支持的皇子,看在皇父眼中怎不心惊?四十七年的百官公推在皇父看来更像是一次示威甚或是一次未遂的逼宫吧?
现在想来,也许从一开始他就失败了,因为得人心不如得君心,越得人心就越被忌禅,就越得不到君心。他得到人心却由此失了君心,所以这储位于他始终是镜花水月。
五、好在还有妻子
他妻子——爱新觉罗·胤祀一定不知道300年后有多少女人羡慕这个满族女子——的出身相当显赫,她的外祖父是安亲王岳乐,父亲是和硕额附明尚。由于从小在外公家备受外公和舅舅们的宠爱,养成了她泼辣直率的性格,这与他温和内敛的个性形成互补,再加上她处事干练,所以对他来说是个理想的妻子。可她的这些好处在一些人眼中却成了不守妇道的佐证。更要命的是她膝下一直无所出,又不愿为他纳妾,这使他在大婚后数年间一直没有子女。于是,因推举太子一事一直窝着气的皇父,借机再度开骂,骂她“嫉妒行恶”,骂他“受制于妻,迄今未生子”[27]——可他大概忘了,他开骂的时候,弘旺已经十个月大了[28]。
虽无所出,妻子仍是他生命中除母亲外最重要的女人,二十多年的夫妻,她陪他度过了政治失意、至亲离世、罹患重疾、皇父绝情等等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关口,没有她的坚强、她的宽慰、她的扶持,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过来。
现在,当他跪在太庙前的时候,她在做什么、想什么?他此刻想到的却是他受封为和硕廉亲王,她娘家来人道喜时她说的那句话:“何喜之有,不知陨首何日!”——她,实在是个聪明的女人!
六、杀戮开始
太庙罚跪果然只是一个开端,接下来,不出所料——杀戮开始。罪名是现成的,都是欲加之辞,不提也罢。十四弟被解除兵权,后被派往遵化守陵;九弟被命往驻西宁,后被革贝子爵位;十弟被派往护送已故的哲布尊丹巴胡土克图龛座回喀尔喀蒙古,后被革去王爵,返京后永远拘禁。他则是动辄得咎,先被议罪夺爵,又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
覆巢之下无完卵。接下来,新皇又罗列一堆罪状下旨迫他休妻[29],别无选择,只希望这样能少连累她一些。
再后来,就剩下引颈就戮了。可新皇对此仍不满意,居然又想起让他和九弟改名,为了弘旺,他给自己改名为“阿其那”,九弟则被改名为“塞思黑”——改了名字又能怎样!它能改变他们都是圣祖仁皇帝的儿子、身上都流着他的血这个事实吗?
不过,新皇行事虽狠毒刻薄,他却没有太多恨意,因为换了他坐那个位置,他也不能保证会善待同样能干的四哥。谁让那个位置窄得只能容下一个人呢?
杀戮过后,雍正王朝会出现什么新气象?他已无力去想。因为这宗人府真不是人待的地方,大热的天四面特地筑起的高墙令人闷热难耐,送来的东西也不是人吃的,吃下去的东西又全都呕了出来,浑身虚脱无力,看来四哥是不想让他看到雍正五年的太阳了[30]。
尾声如果有来生
恍惚中有灵魂出窍之感,这一刻终于要来了吗?渐渐地不再感到闷热,胃也不再难受,然后,他看到了自己的身体,伏在地上一动不动,脸上似有解脱后的平静和释然。看完最后一眼,然后去哪里?轮回转世吗?
等一等,他要想一想,如果有来生,他要如何选择?
若能选择,最好不要转世为人了吧,这一世他一直想做个好人,却身不由已,最后身败名裂,一无所有。
如果还要做人,他一定要一滴不剩地喝完那碗孟婆汤,他要忘掉这一世的所有人,所有事,最重要的,他要忘掉他曾经是爱新觉罗·胤祀——大清朝圣祖仁皇帝的皇八子——他一生幸运与不幸的根源。
如果有来生——这是一句多么令人心动又多么令人心惊的话┄┄
————————————————————————————————————————————————
注释:
[1]胤祀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受封为和硕廉亲王。
[2] 雍正登基一个月后,宗人府官员便上奏说:“亲王阿哥等名上有一字(胤)和御讳相同,应请更改。”雍正说,自己兄弟们的名字乃是父皇所定,“不忍更改”,但随后又让礼部向皇太后请旨,由皇太后来决定改还是不改。未几,雍正对大臣们说:“奉皇太后懿旨,诸王和阿哥们名字里的‘胤’字,全部改为‘允’字。”从此后,除了胤禛一个人保留‘胤’字外,其他阿哥全部改名,胤褆变成允褆,胤礽变成允礽,胤祉变成允祉,胤祀变成允祀,以此类推。
[3]雍正元年九月初四日,因奉圣祖皇帝及其上皇后神牌升附太庙事,于端门前设更衣帐房,因新制,油气薰蒸,雍正帝怒,命其跪太庙前一昼夜。
[4]见马克思著《路易·波拿巴政变记》。
[5]康熙皇帝于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戊刻驾崩,隆科多传诏,皇四子胤禛继位。
[6]惠妃纳喇氏,郎中索尔和之女。康熙十六年(1677年)册为惠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惠妃。生二子,即承庆(夭折)与皇长子胤褆,曾抚养过皇七子胤祐和皇八子胤禩。雍正十年(1732年)四月去世。
[7] 爱新觉罗·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十月三十日寅时,生母乌雅氏。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护军参领威武之女,康熙十八年(1679年)封为德嫔,康熙三十年 (1691年)十二月晋为德妃。康熙去世后,德妃被尊为皇太后,雍正元年(1723年)五月去世。谥号孝恭仁皇后。
[8]佟佳氏,满洲镶黄旗人,领侍卫内大臣佟国维之女(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的嫡亲侄女),康熙的表妹,四阿哥胤禛满月后即由其抚养。康熙十六年(1677 年)八月册被封为贵妃,康熙二十年(1679年)十二月晋为皇贵妃。二十二年(1681年)生皇八女(早疡),康熙二十八年(1687年)七月初九日被册为皇后,三日后即去世。谥号孝懿仁皇后。
[9]爱新觉罗·胤祺,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四日申时,生母郭络罗氏。郭络罗氏,满洲镶黄旗人,佐领三官保之女。康熙十六年(1677年)册为宜嫔,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宜妃。生三子,分别为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夭折)。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去世。
[10]顺治帝的皇后,康熙的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十四岁岁入宫,被封为妃,继之被册立为中宫皇后,康熙五十六年薨逝,谥号孝惠章皇后。胤祺出生后的第三年,便由孝惠皇太后抚养。
[11]爱新觉罗·胤祐,生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二十五日子时,生母戴佳氏。戴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司库卓奇之女,母家地位卑下。康熙十九年(1680年)生皇七子胤祐,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二月册封为成妃。乾隆五年(1740年)十月去世。
[12]爱新觉罗·福全,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十月十七日丑时,顺治帝次子,康熙六年封为裕亲王,卒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二十六日。谥号宪。
[13]裕亲王临终前向康熙推荐胤祀,说他“心性好,不务矜夸”,“有才有德”,并建议将胤祀册立为太子。
[14]索额图,姓赫舍里氏,满洲正黄旗人,辅政大臣索尼次子,康熙皇后叔父。出生年代推算当在崇德元年(1636)前后,生于盛京(沈阳)。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以“议论国事,结党妄行”的罪名交宗人府拘禁,不久死于禁所。
[15]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初四日,康熙于行猎途中废皇太子胤礽。
[16] 这几件事的先后顺序是:九月初四日,太子被废。九月初七日,胤祀受命署内务府总管事。九月二十五日,皇长子胤禔向康熙言相面人张明德曾相胤祀后必大贵,康熙随命胤禔将张明德拿交刑部审问。九月二十八日,胤祀奉旨查原内务府总管凌普家产后回奏。康熙称其所查未尽,到处妄博虚名,是又一出皇太子。九月二十九日,康熙帝召众皇子至乾清官,言其柔奸性成、妄蓄大志,欲著将其锁拿,交与议政处审理。后由皇九子胤禟、皇十四子胤禵舍身相救,方才未果。十月初二日,因张明德案,被革去贝勒,降为闲散宗室。十月初四,再受康熙帝责,谓其自幼性奸心妄,邀结苏努为党羽,并言其妻“嫉妒行恶”。
[17]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出生于明朝崇祯十五年(1642年),福建安溪人,是唐宋后不多见的理学名臣。李光地从小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于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进翰林,并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李光地入京师就职,并一度兼任过太子胤礽的师傅。李光地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都在康熙最辉煌的时期。康熙与李光地的关系相当好,好到可以用“情虽君臣,义同朋友”来形容。李光地在康熙末年几次以年老乞休的时候,康熙都不让他走,他甚至急切的说,你就不愿意再陪陪我这个老头子了吗?李光地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病逝的时候,康熙叹息说,这世上没有人比我更知道李光地,也没有比李光地更知道我的人。
[18]康熙在复立太子前曾召见李光地,想通过李光地把自己复立太子的信息传递下去,让大臣们主动提出,但李光地深知此事非同小可,加上自己又不认同康熙的想法,所以并没有向其他人透露这一信息。
[19]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召满汉文武大臣,查问去年为何一致举荐胤祀为皇太子一事。最后查下来,为首的是大学士兼议政大臣马齐和康熙的舅舅兼岳丈佟国维,其他还有王鸿绪等多人。看到这么多重臣都倒向了八阿哥胤祀,康熙气愤难平,他大骂道:“今马齐、佟国维与胤祀为党,倡言欲立胤祀为皇太子,殊属可恨!朕于此不胜忿恚。况胤祀乃缧绁罪人,其母又系贱族,今尔诸臣乃扶同偏徇,保奏胤祀为皇太子,不知何意?岂以胤祀庸劣无有知识,倘得立彼,则在尔等掌握之中,可以多方簸弄乎?如此,则立皇太子之事,皆由尔诸臣,不由朕也!”——可以看出,康熙的愤怒一是恨胤祀夺了自己的人心,二恨大臣们夺了自己的立储权。
有意思的是,马齐被训斥之后抗辩了两句,把老康惹得火冒三丈,竟然跳下御座,当众“殴曳马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一个五十六岁的老头(康熙),打一个五十八岁的老头(马齐),这场面真让人开眼!不过,这个马齐也是厉害,他被打之后,却并无惧色,居然“拂袖而出”,显然还是很不服气。
最后的结果是马齐被夺职拘禁,其弟马武也被革退,户部尚书王鸿绪被责令退休,其他有关人等也都受到了惩处。
[20]康熙四十八年三月初九日,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再次被废。
[21] 见到死鹰,康熙大怒,随后把诸皇子召来,当众大骂胤祀“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他想杀二阿哥,未必不想杀朕!”气极的康熙随后又说出更绝情的话:“胤祀与乱臣贼子结成党羽,邀结人心。朕深知其不孝不义行为,自此朕与胤祀父子之义绝矣!”
[22]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九月,胤祀得了伤寒病。三阿哥胤祉把这事上奏后,康熙只批了“勉力医治”四字。几天后,御医再报胤祀病情加重,康熙在折上批道:“本人有生以来好信医巫,被无赖小人哄骗,吃药太多,积毒太甚,此一举发,若幸得病全,乃有造化,倘毒气不净再用补剂,似难调治。” 语气中颇有讥刺之意。
[23]胤祀生母良妃卫氏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二十日去世。
[24]胤禔生母惠妃纳喇氏是康朝前期重臣明珠的堂侄女(惠妃与明珠都出身于叶赫纳喇家族,为叶赫贝勒金台石的后裔。金台石生二子:长子德尔格尔,次子尼雅哈(也作倪迓韩)。惠妃之父索尔和为德尔格尔次子,明珠为尼雅哈次子,两人是堂兄弟关系,所以惠妃是明珠堂侄女。——《清皇室四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胤礽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是索尼的孙女、索额图的侄女;胤禛的养母是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虽然其父佟国维更倾向胤祀,但胤禛最终夺得大位,佟国维之子隆科多功不可没(隆科多是佟国维的第三子,康熙二十七年任一等侍卫,康熙五十年任步军统领,康熙五十九年兼任理藩院尚书,成为争夺皇位的诸皇子奋力拉拢的对象。最后他站在了胤禛一边。康熙去世时,他是唯一在场的证人,后来是他协助雍正皇帝顺利登基)。
[25]佟国维,满洲镶黄旗人,佟图赖次子,孝康章皇后(即康熙生母)幼弟,孝懿仁皇后之父,所以他是康熙的舅舅兼岳父。顺治年间初任一等侍卫,康熙二十一年任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康熙二十八年,封一等公爵。先后两次从征噶尔丹。康熙五十八年病逝,追封太傅。在立储问题上他同裕亲王福全的看法完全一致,也认为太子胤礽“失尽民心”,坚决主张废掉胤礽,改立胤祀。
[26]马齐,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卒于乾隆四年(1739年),姓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在整个清代都是显赫家族,马齐的父亲米斯翰在康熙前期做过内务府总管、议政大臣和户部尚书,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大功;马齐也做过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和议政大臣等重要职位,当时在朝廷中威望很高。四十七年十一月,康熙令全体朝臣推举太子之前,“特谕马齐勿预其事”。然而马齐却没有服从这一旨意。在他与国舅佟国维的暗中倡导下,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等积极配合,全体朝臣共同保举胤祀。
[27]康熙曾于四十七年(1708年)十月指责说:“胤祀素受制于妻,任其嫉妒行恶,是以胤祀迄今未生子”。
[28]胤祀的儿子弘旺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五日寅时。
[29] 允祀实系大罪之人,朕继位以来于允祀无见不施,无事不教,乃允祀终怀异心,并不悛改。看来皆伊妻唆使所致。朕将允祀晋封为亲王,伊妻外家向伊称贺,伊云: “何喜之有,不知头落何日”等语。是诚何语,是诚何心?!朕屡降严旨与允祀之妻又令皇后面加开导伊劝谏其夫感激朕恩,实心效力。乃屡次训教允祀夫妻毫无感激之意。
伊等恶迹昭著,允祀之妻亦不可留于允祀之家。我朝先世行有旧例,信郡王傲札之妻因欺侮其王,圣祖皇帝曾令休回外家,礼王福晋残刻,太祖高皇帝特遣王等将伊处死。
令尔等前去将朕谕旨降与允祀之妻,革去福晋,逐回外家。降旨于伊外家人等,另给房屋数间居住,严加看守,不可令其往来潜通信息,若有互相传信之事,必将通信之人正法,伊外家亦一人不赦。尔等回来后,再将此旨降与允祀。嗣后,伊若痛改其恶,实心效力,朕自有加恩之处。若因逐回伊妻,怀怨于心,故意托病不肯行走,必将伊妻处死,伊子亦必治与重罪。
[30]雍正四年(1726年)九月初八日(《世宗实录》记为九月初十日),爱新觉罗·胤祀病逝,享年四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