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1、【柳小姐篇】 ...

  •   在琅琊榜中,有很多人重要的人物没有名字,比如静妃、言后、越贵妃、晏大夫、纪王等。他们没有名字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方便称呼。

      有一个人,也没有名字,她就是柳小姐。在前面就用“柳澄的孙女”来称呼她,后来她成了太子妃,就用“太子妃”称呼她。先前她只活在别人的台词中,只有一场正式出场的戏,就是八月三十那天早晨,和景琰一起去梁帝那里请安。整场戏,她中规中矩到面目模糊,没有展露什么性情。(剧中好像给她加了一场,清除身边的滑族奸细。)

      在原著中,每个人物都有作用,哪怕是只活在台词中的,比如黎崇、荀珍、聂真,虽然有些被剧删了,但大家仍然津津乐道他们的故事。其他戏份很少的人物,比如四姐、誉王妃、戚猛,甚至是心柳心杨姐妹,都有性情刻画,而且都有至少一场主场戏。但柳小姐的戏份比他们都少,就是出场的那一场戏,也只是作为陪衬出现,如果把她删掉一点也不影响剧情发展,有她不多,没她不少,是个真正的酱油党,或者说背景板。按说景琰也算男主之一了,为什么他的CP戏份如此少呢?

      为什么立子太子就必须立太子妃?梁帝有什么必要指一个人给景琰作将来的皇后?景琰完全可以自己当上皇帝以后,再选秀嘛,反正很多大臣愿意把女儿往宫里送,这样景琰也可以有个选择。

      为什么非要强加上这样一个人物呢?

      1、站在作者的角度

      我想,这可能与作者最初想写的就是BL故事有关。虽然后来改成了正常向的,但作者骨子里就是想写靖苏,前面长苏的CP霓凰已经配给聂铎了,为了避免被人说成是仍然是BL,就经行给景琰配了一个太子妃。看,两位男主都有自己的异性CP,不是BL。

      至于柳小姐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或者根本不关心,或者是故意模糊,随便读者怎么想她,当然,很少有读者会在意她。

      2、站在长苏的角度

      长苏说:

      “……册立中书令柳澄的孙女为太子妃。中书令是文臣之首,对朝纲地把握能力远非旁人可及。有了这桩婚事,靖王在朝廷上一定会更加平顺。”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有了沈追、蔡荃这样的人辅佐,有言侯、纪王、蒙挚这样的人强有力的支持,此时的景琰对朝堂的把握已经很强大了。而柳澄是一个圆滑世故、会见风使舵的人,此时梁帝日衰,太子大权在握,他巴结太子还来不及,怎么会不想成为新君景琰的助力呢!长苏真是多虑了!这一定不是他的真实想法!他只是想用这种道理来劝服自己,景琰需要一个婚姻,需要通过婚姻来控制一部分朝堂的力量。

      长苏知道真实的柳小姐是个怎样的人吗?恐怕不知道。长苏为景琰选妃,首先考虑的家世,是需要通过婚姻来拉拢的力量,能给景琰支撑的。至于小姐人品性情如何,不重要。只要景琰平稳度过最初的阶段,掌了大权,控制了大局,不再需要通过婚姻来拉拢大臣时,景琰随时可以废后再立。

      3、站在静妃的角度

      景琰只不过是服从了长苏和母亲,他对柳小姐根本毫无兴趣。尤其是当他知道了长苏是林殊之后。

      “好了,回宫去吧。再晚些陛下会过来,说要商议一下你大婚的事。这几天礼部柳尚书也会到东宫去向你禀报筹备事项……”

      “母妃,”萧景琰有些烦躁地皱了皱眉,“按规制办就行了,我现在哪有心情……”

      “景琰,”静妃的面上微带厉色,“你才答应了要沉住气的,忘了?大婚不是为了风光,太子妃是你父皇指定的,柳老大人中平持重,他的孙女儿也是平实温婉,从陛下那方说,他是想以此定定你的性子,可对你而言,这门婚事也有莫大的好处,你至少在态度上,不能显露出轻视草率的样子,好不好?”

      连静妃也知道景琰对这桩婚事的态度,知道这只是政治婚姻。靖王妃去世多年,梁帝和静妃都没管过景琰的婚姻,他是一个普通郡王,婚姻无所谓,有没有后也无所谓,但他成为太子,他就必须结婚生子,开枝散叶,梁帝也希望他尽快有个儿子,大梁王朝也能世代传下去。所以在静妃看来,景琰的婚姻是为了让梁帝安心。

      作为能提上琅琊智商的人,静妃确实有高超的识人之明,剧中婚前她见过柳小姐不止一次。但如果说静妃就此能看出柳小姐是个怎样的人,我难以认同。在选妃之前静妃根本没有考虑过这回事(她心心念念的就是见小殊,至于景琰再婚,不在她日常考虑之列),是景琰成为太子,长苏说要帮选太子妃,静妃才把这件事提上日程。

      从时间上来看一下,三月二十八春猎,誉王起兵,平叛之后又过了数日才回到京城,此时已是四月二十二三,之后要处理誉王那一摊烂事。六月十六,景琰成为太子,六月三十内廷发诏,中书令孙女为太子妃。——这也太仓促了!景琰选妃只用了半月的时间!

      从公布景琰要选妃,各官员报适龄女子,送到京城,从各方面初选,复选,怎么也得十来天吧。静妃看到人,离下诏只剩下几天时间了,静妃再有识人之明,也很难在几天内,从一堆中人选出最优秀的、最适合景琰的那一个。而且静妃首先考虑的是婚事本身对景琰的好处,所以女子的家世是首先考虑,也最容易搞清楚的。

      而柳小姐根本就是长苏选的,静妃其实并没拿什么主意。长苏看中的也是柳小姐的家族对景琰、对雪冤的支持力度。

      4、站在景琰的角度

      景琰貌似对妻妾是真的不在意,他的靖王妃可能是到了年纪梁帝指婚的,赤焰案发生时景琰才十九岁,还去东海练兵半年,景琰可能甚至对靖王妃还没熟悉就分别了,回来发生了赤焰案,景琰心情不好,对靖王妃可能也没什么兴趣,景琰又常年征战在外,没几年靖王妃就去世了。

      原著中提到了很多人配角和酱油党的爱情,包括吉婶、夏冬、卫峥、童路,甚至蒙挚的夫妻恩爱都有提及,多数是几笔带过,但毕竟写出来了。可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景琰对靖王妃有感情。

      原著还提到景琰有两个侧妃,这两个侧妃也不知道是怎么冒出来的,总不至于是梁帝给指的婚,或者根本就是作者为了表明这是正常向的文、景琰是一个异性恋者,作者才给景琰安排的。如果非要分析推测,有人认为有可能是太子和誉王送的,为的是试探或者监视景琰,看他是否有参与夺嫡之心。这一说法勉强说得通吧。

      但是,十多年,三位妻妾,景琰竟没有孩子!虽说常年征战在外吧,但总有回家的时候吧,他总有正常的生理需求吧……难不成他不想要孩子……貌似也说不通,他对祁王的孩子挺上心的嘛,不像是一个讨厌孩子的人。大概只能说景琰或许真的对女人没什么兴趣。

      从静妃向景琰提到婚事,景琰的反应来看,景琰对柳小姐确实完全路人,完全没当回事。只不过,开枝散叶是他作为储君的责任,景琰为了让梁帝安心,娶了柳小姐之后,还是努力了,不久太子妃就怀孕了。

      综上,柳小姐这个作为背景板出现的酱油党,她本人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性格如何,三观如何,从作者到当事人再到读者,似乎并没有人真正关心。

      5、那么,这位柳小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静妃说“柳老大人中平持重,他的孙女儿也是平实温婉”,这是我们唯一看到关于柳小姐的性情评价。但是一个十几岁养在深闺的贵族女子,只要不是霓凰、夏冬那样的女汉子,有几个在外人看来不是平实温婉的?

      而进入深宫之后,又有多少人会渐渐露出本性,或者性情改变呢?武则天、孝庄,甚至慈禧都曾天真烂漫过。最终在后宫站稳脚跟的,不见得是真的赢得了帝王心,而只是耍了很多心眼、用了很多手段。

      人是会变的。第一部,长苏变了,景睿变了,豫津变了,霓凰变了,夏冬变了,很多人都有巨大的变化。第二部,元启变了,元时变了,平旌也变了,每个人都发生了巨大的(恐怕是爹娘都要认不出的)改变。柳小姐从一个闺中女儿,成为一宫之后,身份发生了巨大改变,她的人当然也会变。

      当然,柳小姐最初是什么样的人,作者根本就没有写。最后会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也没有写。这其实给同人创作留了很大空间,既然她面目如此模糊,几乎是一片空白,就可以随意描绘了。

      ==通过第二部来脑洞一下吧(其实与第一部并无关系)==

      其实在第二部中,柳皇后被提及的次数,还不及第一部多……她仍然是一个面目极其模糊的人。关于她的为人,只能脑洞,只能推测。

      在朝堂上,萧歆好像也没什么其他弟兄,最依靠的就是庭生王兄。

      景琰有五个儿子,其他三人都没什么作为。或者是柳后非常有手段,把持着后宫。都说母以子贵,那些妃子虽然生了儿子,但并没什么卵用。

      柳后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性情非常不同。萧歆作为太子从小由景琰亲自教导,总跟庭生混在一起。景琰为了避免夺嫡风波,可能把更多的心思用在长子身上,对莱阳王并不亲厚,莱阳王更多的由柳后抚养。

      后来,莱阳王出了事,“柳皇后突失爱儿,实在过于悲痛,哀泣数日不见外人”,好像没多久就死了。

      这几乎是最关键的一句了。

      从这一句看,柳皇后的格局并不高。

      作为母亲,亲生儿子被父亲处死,确实应该悲痛;但是作为后宫之主,一国之后,她就算心不甘情不愿,至少也应该摆出大义灭亲,支持景琰的姿态。你哀泣数日不见外人几个意思?甩脸色给景琰呢?不服景琰的判决?

      总之,柳小姐绝不是作者想着重表现的那一类女性。我们看原著中的女性角色,静妃、霓凰、夏冬,甚至秦般若、宫羽,都有其非常闪光、让人敬佩的一面。作者甚至没有用一点笔墨在柳小姐身上,为她刻画哪怕是一丁点闪光点。

      不是作者做不到,以长林王妃为例,只需要一句话,她的美好形象就出来了:

      “你母亲若还在世,她第一个饶不了周管家!

      其实柳皇后突失爱儿,这个地方只要修改一下描述,柳皇后正面的良好形象就能立起来,比如写她强忍心中悲痛,支持景琰的判决,写她劝服莱阳王妃什么犯法与庶民同罪。但是作者并没有这样写。所以我对柳小姐的为人、她的格局、她的三观,都不太正面的评价,像荀后倒不至于,有点言像后那样的吧。

      于是我脑洞,柳皇后更爱的是小儿子,没准支持小儿子夺嫡,就像当初的誉王一样。小儿子失败之后,柳皇后便觉失去了依靠。而柳皇后带出莱阳王那样的儿子,也因此不被长子接纳与尊敬。

      或者是柳皇后对小儿子过于溺爱、纵容,以致他最终犯了国法。如果她是一个长林王妃那样的女人,莱阳王不会是那种结局。

      至于景琰为何不废后,其实,天下女子很难选出一个可心的人,尤其是在后宫那个大染缸中,就是单纯善良的女子最终可能也会变得心肠歹毒。而景琰并不愿意把心思花在后宫上,那就不如保持原状,反正后宫的人,景琰并不在意,随柳后折腾吧,以她那点本事,也掀不起更大的风浪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