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实录》记载:“四辅臣担当国事,裁决庶务,入白太后(孝庄)。”
《清实录康熙朝实录》卷二十三:己未……上知鳌拜等怨苏克萨哈、数与争是非、积以成讐。与其党班布尔善等、构成罪款、必欲置之极刑、坚执不允所请。鳌拜攘臂上前、强奏累日、竟坐苏克萨哈处绞。其子查克旦等、俱如议。
《康熙钦定鳌拜等十二条罪状谕》:去岁,种种瑞气星变、地震旱涝,屡屡出现。为此朕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不知所措,左右人等亦皆知晓。当朕承继大统,即遇此变幻,实有所不解。数日后,鳌拜、遏必隆疏谏朕,朕果行逆,为臣者亦应启奏。彼等却言此为进谏世祖皇帝之文,呈朕阅览,其用意何在?
甲戌本《石头记》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 宴宁府宝玉会秦钟”有一首回前诗:
十二花容色最新,不知谁是惜花人?
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本姓秦。
这一回秦钟出场的时候,有一条批语:“设云‘情钟’。古诗云:‘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二语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
其实,批语中的这两句诗出自《玉台新咏》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
不信巫山女,不信洛川神。何关别有物,还是倾城人。
经共陈王戏,曾与宋家邻。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粉光犹似面,朱色不胜唇。遥见疑花发,闻香知异春。
钗长逐鬟发,袜小称腰身。夜夜言娇尽,日日态还新。
工倾荀奉倩,能迷石季伦。上客徒留目,不见正横陈。
刘缓在这首长诗中将历代多首吟咏美女的名作串在一起,如《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洛神赋》、《北方有佳人》、《陌上桑》、绿珠、冯小怜等等,集众美于一身。我感觉原作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隐喻。但《红楼梦》的作者和批书人借题发挥,将其与“和氏璧”联系到一起,那就不一样了。因为“和氏璧”就是“传国玉玺”,象征着皇权、江山、天下。最早是由楚国人汴和发现的,所以是名何(和)氏,家住江南,未嫁先名玉,一开始是一块玉。和氏璧第一次被做成玉玺是在秦国,所以是本姓秦。
回前诗和批语里“姓秦”的人,并不完全指秦可卿和秦钟这两个角色,只是希望读者借由这两人的姓氏进行联想。
我们看回前诗的头一句“十二花容色最新”,自然是周瑞家的所送十二支宫花,宫花应该戴在宫人们头上,十二金钗在这种语境下充当着众多后妃的化身,那么谁人有资格来怜惜她们,怜惜这些鲜花呢?自然是持有传国玉玺的人,也就是某个皇帝的化身。
到了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宝玉给宝钗看玉的时候,作者插入了一首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
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批书人在最后一句诗边上批道:“批得好。末二句似与题不切,然正是极贴切语。”
按照书里的情节,看不出这块宝玉害死很多人,就算最后贾府死绝了,也到不了白骨如山的地步。所以贴切之处是在于本体,是历朝历代因为传国玉玺这件东西,为了皇权,死去的人们的累累白骨。
我想作者是有一些无法对世人直言的,反对皇权的思想,因此他希望世间不再有那个东西,让那个东西返回山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