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7、众家之言 ...
-
文王夫人一这么说,等于是把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
可是赵相依旧不死心。下了朝,直接在当班的配殿写了封陈情表,托着婉儿,交去赵太后手里。
婉儿拿着那陈情表,特意挑了太后在佛堂的时候呈给太后。太后是个迷信之人,断不会再佛堂里发火。
太后直起身,一目十行,看完之后把表还给婉儿,一言不发。
婉儿琢磨了一下,说了番模棱两可的话:“王爷终于要娶亲了,这可是好事,先前太后还一直说不放心呢。现下,只剩下太后和赵相是长辈,可要好好把关才是。”
她这话,放在平时,太后很喜欢听。只是太后今天突然厌烦了。
“长兄如父。清河王的父亲既然已经死了,那就应当等靖南王回来再决定这个事。”太后说,“咱们这些人,一个个着急得和什么似的。”
婉儿心想,太后既然都这么说了,八成是同意了。清河王乃是靖南王一母同胞的弟弟,不过是娶个继妃,靖南王是不会反对的。太后知道这一点,依旧让靖南王决定。
她怀里还揣着赵相送来的一块翡翠,现下事儿没办成,一会儿肯定是要把东西还回去的。
“你去把元瑾叫过来。”太后叹了口气说,“真是可怜。这世上,最狠的,莫过于后娘了。”
这话婉儿可不敢接。太后自己就是皇帝的后娘,顺着说也不是,逆着说也不是。
“这会儿,元瑾世子怕还是在念书呢。”婉儿提醒了一下。
太后一愣,于是说:“也不用刻意叫他了,反正晚上也会上我这儿请安。”
另一边,元瑾虽是没上朝,可太子刘瑜却上朝了。下了朝,两个人要一块去尚书苑念书的。
太傅还没到,刘瑜悄悄问元瑾:“你要有后娘了?”
元瑾自然是知道这事的。刘过认真和他商量过这事的。做儿子也不能反对父亲娶老婆,元瑾只能接受,还得让自己下面的小的接受。
元瑾还没说话,一边的平儿很吃惊:“三叔是要娶哪家的姑娘?”
“就是宝华宫里的那个人。”刘瑜说。
平儿越发惊讶。因着月华,大长秋对她格外照顾,月华也经常去大长秋那请安,自然是常常能见到应宁。可不论是大长秋还是应宁,都不曾提过这桩婚事半点。
平儿不太喜欢应宁,应宁身上透露出一股子阴气,让人颇为不舒服。
“这事儿朝廷能同意?”平儿问,“都是同根的。”
刘瑜却有些得意:“当然,应宁都改姓夏了。”这事儿还是他一手促成的。
平儿无话可说,正巧太傅进来了。元瑾原想安慰她,只能住了嘴。
这太傅也姓赵,是赵家的一房远亲,这天来,就颇为同情地看了元瑾一眼。丢了书,也没讲别的,只是说了渤海国的风俗人情。
这话原本是说给元瑾听的。原先拟定,元瑾继承渤海王位的,可现下这么一闹,这事就有反复了。
若是下一任渤海王再起势,京城可是要元气大伤了。朝廷其实不怎么想让元瑾继承渤海国的。
平儿不知道太后为什么会答应让应宁嫁给叔父清河王,她便说身体不适,推了午后的习射课。
韩凌笑和秦周都不在,教他们的是个卫尉。平儿往日很用功,比起几个世子用功百倍,现下说身体不适,那卫尉也没怀疑,直接准了她不用来上课。
平儿先去给太后请安。
太后没见她,派了婉儿把她堵在太极宫门口。
“你不好好上课,却跑到这里,真是愧怍皇家的子孙!”婉儿代太后,狠狠训斥了平儿一通。
平儿知道,太后喜欢男孩子,比如弟弟元让。平儿也知道,自己这躲懒也不对。
只是挨了顿这么严厉的训斥,平儿心里并不好受。
婉儿训完人,并不像从前那样直接离开,而是宽慰了平儿几句:“太后现下心里并不好受。”
平儿知道,现下能让太后心里不好受的,便只有清河王的婚事了。
平儿对她道谢,知道太后是不可能见她了,再留下只能让旁人看了笑话。便转身去了宝华殿,和大长秋打探消息。应宁一直住在宝华宫,被大长秋拘着。这事儿问问大长秋再好不过。
大长秋身边的秋姑姑,说大长秋正在正殿和应宁问话,就把平儿带到宝华殿后面的亭子里。
“外面都在传你和刘过的事。”正殿里的大长秋问。
“罪臣绝没有高攀的意思。”应宁五体投地,诚惶诚恐地说。
大长秋说:“世事哪能都如意?你是愿意嫁也罢,不愿意嫁也罢,这事由不得你。”
应宁瞪大了眼睛,头伏在地上,大长秋没瞧见。
她想到了月华。可月华也不过是个王妃,做不了什么。应宁有些绝望。
“清河王刘过也算是个谦谦君子,配你也是足够有余了。”大长秋说。
外人看来,刘过确实是个君子,不争不求,温和清远。可应宁看到过他眼中一闪而逝的凶残,他更像是匹狼,是匹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的狼。
应宁怕他,怕的要死。刘过对自己都能下得了狠手,何况对其他人?
大长秋见应宁还是不表态,说:“本宫这辈子也没见过清河王求过什么,唯有王妃,是他自己求的。现下他既然能不顾一切求了你,那必然是能求到的。”
这句话点醒了应宁。应宁不嫁,清河王能放过她吗?
世家的联姻,从来不以喜好为依据,更像是两个家族的联盟。清河王的嫡长子刘元瑾要继承应宁兄长的王位,自然是希望能和应宁拉近关系,如果应宁嫁给刘过,元瑾也就更加顺理成章。
应宁点头,心中却是惊恐万状:“清河王爷人很好,入宫之前也是对罪臣照顾有加。”
“本宫看你,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大长秋欣慰地一笑,送了口气,“你放心,本宫决不会让你在嫁妆上吃亏,定让你风风光光嫁入清河王府。”
平儿到了晚膳的时分,也没见着应宁,秋姑姑过来说:“今日天色不早,大长秋还未得空,就不留郡主用膳了。”
平儿急忙说:“今儿我想住在姑奶奶这里,就住我从前的屋子。”她之前被养在大长秋这儿,后来有人上书,说后宫无主,元让住在太后身边不妥。于是她和元让,就一起住到了东宫,归文王夫人管着。
秋姑姑却没有代为通报的意思,斩钉截铁地说:“郡主请回吧。”
平儿只好回去。今天连着碰到了两个钉子,说明,这婚事,绝非表面那般简单,她最好不要过问。
元瑾晚上是要回去的,平儿去宫门那儿,看了他。平日里,元瑾都是借宿东宫的,今日居然要回去。
“哥哥。”平儿有些焦急地问。
“平儿,这事和你无关,你不要插手。”元瑾有些无奈地说。
平儿不懂,也不想懂。她只是敏锐地感觉到,麻烦来了。
三个王府本为一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下你,清河王府出现变故,另两家也不见得好受。可是,所有人都觉得平儿还小,都不愿同平儿说。
平儿有些气闷。
宵禁之前,一队车队,从下人进出的南门进了靖南王府。崔大总管亲自到南门迎接,看到了领头人,急忙迎上去说:“你怎么才回来!”
来人正是婉儿的哥哥,牡丹阁的内侍张明远。之前平西王刘速曾邀人喝酒,提到了封地的收成,就要收租子了。
崔之浊当时也在,心想这不过刚入秋,天气还热的和火一样,还不到收成的时候呢。再说,收租是件大事,颇费力气的,各家各户,不都到年前闲下来再收租么?
崔之浊就留了个心,回去和月华说了,月华再叫上水仙和张明远,几个人一合计,估计马上要用到银子了,而且是一大笔银子。
月华于是就打发张明远去封地。
不久,便是清河王胡言乱语要娶应宁。
张明远自然知道崔之浊是说清河王的婚事,他也是听到这一消息,飞奔着赶回来。
月华的封地盛产玉石,送礼再合适不过了。清河王府大婚,靖南王府是一定要准备上一份厚礼的,还要帮着张罗。
今年的进贡里正好有上好的玉璞,张明远从车上取下一个及膝高的盒子,抱给了崔之浊。
崔之浊急忙让身后的两个小内侍抬着,招呼张明远,前往牡丹阁。
月华看了那玉石,细细摸了一通,说:“真是好东西。”那玉石双手捧着,晶莹剔透,玉里面隐约有些翠绿,好似一双龙凤,余下毫无瑕疵,真是天下罕见。
“今年天热,夏稻都让太阳烤焦了,天又不怎么下雨,恐怕收成不会多好。”张明远说。
月华皱眉,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风不调雨不顺,夏日天热,冬天必然极冷,今年恐怕不太好过。不过,这和月华关系不大,她封地的上贡,主要还是靠山货矿藏。但是,有备无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