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第一章》 ...

  •   “朕……不甘心!”洋人的子弹沿着那年少天子坚毅却凄楚的面庞划过,他是那样镇定,就好像一切从未发生,淡然到没有一滴眼泪。

      光绪二十六年,夏。

      他一个人站在午门之上,俯瞰着这一片本属于他的万里江山。此刻,烽烟燎乱,听不见臣子往日的山呼万岁,只剩枪炮声与哭喊声在他耳畔喧嚣。

      这,就是苍生的声音吗?脑海中不由的浮现起公车上书时的情形——纵是几年近乎囚禁般的生活没有令他忘记,那,是他最辉煌的记忆。

      光绪二十一年,阳春三月,正是乙未各省进士进京会试之时。

      应试已罢,诸举人本是应当回到客栈歇息,等待发榜的。但这日,众人却不约而同的聚集在贡院门前,久久不肯离开。

      为首的几人中,其一手中紧攥着一份报刊,眸里的愤怒像是即将喷涌而出的烈火。他将报刊高高举起:“诸位同仁,你们都看到了,日本区区岛国,屡来犯我华夏河山。战败也罢,更为可恨,而今清廷竟丧权辱国,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实乃我中华之奇耻大辱!此耻不雪,何以为人?”

      “复生,你别太激动。”一旁稍显年长的人轻按下他高举的手臂:“救亡图存,并非是靠意气用事能够实现的,我已花下数年时间,拟得几封奏疏,待我将它上呈皇上。当今天下,唯有变法,方是唯一出路。”那个被称作复生的人,便是谭嗣同,而说话的人,正是康有为。

      康有为此语一出,众举人开始议论纷纭,他们也都是博学多识,正处在气血方刚的年岁,满腔报国热情,一名举人者干脆一步上前,质问康有为道:“那先生为何言,必要行变法一径呢?”

      这恐怕不单是他一人的问题,更是今日在此许多志士共同的疑虑。康有为负手面向众人,高声答复:“日本崎岖小岛,近者君臣变法兴治,十余年间,百废俱举,南灭琉球,北辟虾夷,欧洲大国,睨而不敢伺。况以中国地方之大,物产之盛,人民之众,二帝、三王所传,礼治之美,列圣所缔构,人心之固,何弱不振哉?此所谓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

      方才那名举人似是也觉得有理,竟对康有为的话语万分肯定,又是第一个战出了队伍,振臂高呼:“变法维新!救亡图存!”这一来,其余举人也都呼喊了起来,声如大江惊涛,激荡得山河震撼。

      这群举人的满腔豪情,为康有为增添了不少志气,上书一来二去也就上呈到了光绪手中。

      虽为国君本应主握朝廷之事,对大清内外形势一清二楚。可是一直被压制在身后凤幔下如同傀儡的他,还是第一次读到这样触目惊心的文字。

      “奏为国势危蹙,祖陵奇变,请下诏罪己,及时图治,恭折仰祈圣鉴事。”不单是头一次见到敢问皇帝罪责的人,更是初明“外夷交迫,自琉球灭、安南失、缅甸亡,羽翼尽剪,将及腹心。比者日谋高丽,而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教民、会党遍江楚河陇间,将乱于内。”“兵弱财穷,节颓俗败,纪纲散乱,人情偷惰,上兴土木之工,下习宴游之乐,晏安欢娱,若贺太平。顷河决久不塞,兖豫之民,荡析愁苦,沿江淮间,地多苦旱,广东大水,京师大风,拔木百余,甚至地震山倾,皆未有之大灾也。”的时局,更是第一次听得“不自强政治而能晏然保全者也。”这样提倡变法维新的言论。

      康有为,光绪帝细细的端详着他,闻之言谈,斯文儒雅,不违古训却又追求新潮,大有文韬武略之风范,当真人如其名,必是有为之士。
      大抵那一刻,年少的天子已然决定,与此人共重建起大清的辉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