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报恩蹊径 ...

  •   16-报恩蹊径

      沈伯谦充分借鉴后世的丧葬陋习,大肆铺张。
      亲自画图,请马大姨夫和徐二姨夫去镇上的纸扎铺子跑了两趟,专门做了一批丧葬用的东西。
      金山银山、等人高的丫鬟纸人、纸马纸轿、三进的纸宅子两座;
      有了房子,自然就有配套的纸扎桌、椅、板凳、千工床,两箱子纸扎衣服,还有纸扎的鸡、鸭、牛、羊一堆,甚至还有纸扎的花鹿、仙鹤。
      基本上你能想得到的,他都给画出来,还都让人去做出来了。
      这些东西一抬出来,来的人都被镇住了。

      沈家媳妇不亏啊,谁说人家这丧事办得寒碜的?这场面,县太爷他娘死了也没这福气吧?这到了下面可是要享大福了!
      而且这还不算完,沈伯谦又特地从本县有名的永宁寺请了两位高僧来家里给沈母诵经,好让她早登极乐。
      这场七七下来,无论李家坪的、陈家拗的、马家、徐家的,都说事儿办的漂亮。
      陈家二老也觉得倍儿有面子,迁坟的事儿彻底抛开不想了。
      最后沈伯谦还简单补办了丧宴,虽是白事,也是真材实料。

      除了必备的豆腐、青菜这些外,整只的鸡、肥厚的酱香五花肉再加上整碗炖羊肉,三个硬菜也够看的很。
      况且还有每人一个白馍或是一碗米饭。
      吃完丧宴,来的人更是不住的称赞沈秀才孝顺,沈母有福气,沈家以后肯定是要发达了云云。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沈伯谦不遗余力的补全了礼数。
      摔盆儿、圆坟一项都没落下,由陈老爷子领着,一一补了回来。
      虽然有些不合规矩,但孝道大过天,谁见了也只能夸他一声“孝子”。

      他这么做不单单是为了补全礼数,也是要让李家坪的人知道,他对沈母的重视。
      逼迁的事儿能这么轻易的化解,那是给他们面子。
      李家人也很清楚,当天李孝杰、李孝忠、李孝生三人都到沈母坟前磕了头、赔了罪,算是在众人面前彻底了结了这件事。
      沈母七七过后沈伯谦除去重孝,杨家三口把家里收拾一新,守灵跪的草甸子什么的,也该烧的烧,该收的收。
      接下来,他只要老老实实守孝三年便可。

      这方面的规矩就简单许多,主要就是穿衣上注意一下就行。
      第一年穿白孝,但乡下对白的要求没那么严格,灰、白都行,另外就是鞋面上也要贴一层灰布或是白布,头上带个白绳结,戴帽子就在帽子上弄个白帽结之类的。
      明年更简单,只需灰素服,最后一年青素服即可。
      对于这些,沈伯谦倒是没太多意见,白的、青的多飘逸,男神不都这么穿?

      他更关心的是要如何感谢县城的刘家。
      沈母七七办的排场,花的钱自然也少不了,光是请俩和尚就给了二十两的香油钱。
      其他杂七杂八算下来,一共花了三十七两银子和七百五十个大钱儿。
      这一算账,陈老爷子心疼的直上火,连饭都吃不下,还一个劲儿的抱怨自己:“怨我、怨我,没拦着谦儿一点儿,这样的花销咱们庄户人家怎么受得了!”
      沈伯谦倒不觉得花钱多,排场又不想花钱,那肯定是不行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他上辈子耳濡目染的也懂一些。

      但正因为这样,才愈发显得刘老爷送来的那一百两贺仪简直就是及时雨。
      不然,沈母这事儿还真是不容易办好。
      只是,如何感谢刘家,沈伯谦暂时真是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
      比身份,人家跟县长都有交情,比身家,人家多年雄霸清水县首富的位置。
      而且,他那点儿钱还是人家送的......
      想了想,沈伯谦觉得马大姨父对于刘家似乎比较了解,所以在他回家前,专门向他讨教刘家的情况。

      经过这段时间,马大姨夫对沈伯谦的印象彻底改观,对这个外甥十分欣赏。
      沈伯谦这么郑重其事的向他请教,马大姨父也觉得面上有光,一五一十的将他知道的关于刘家的事情都倒了出来。
      刘家之所以能稳坐本地首富的宝座,依靠的并不是县城首屈一指的的云来居和那些店铺。
      刘家真正的买卖其实在府城,他们家是经营布匹生意的。
      说起这事儿,马大姨父就兴奋起来。
      他只去过府城一次,但就是这一次,他居然无意中得知府城不少布庄是刘家开的。

      再留意打听,才知道,刘家不仅仅开布庄,他家在府城周边还有好几个自己的作坊。
      从纺线织布、到染色绣花,都有专门的作坊。
      而且,他家只出产绫、罗、绸、缎和上等麻布,像他们这样的乡下人,也就是看看,真是舍不得买,太贵了。
      这下子,沈伯谦更发愁了,这样的人家,别说他一个小秀才,就是中了举人也白搭啊?

      陈家人也是这么想的,只是,这恩还是要报的。
      既然要报恩,那可不能光是嘴上说说。
      所以陈家二老临走留了十五两银子给沈伯谦,陈家大姐留了六两,陈二姐也留了二两。
      陈老爷子还专门交待,让他先别忙别的事儿,先去刘家道谢。
      但是,刘家缺这二十两银子吗?
      显然不。
      道谢的事儿还是要另外想办法,沈伯谦暗道。

      俗话说,送客的饺子迎客的面。
      陈老爷子他们要走,沈伯谦怎么也要表示表示,况且还有两位姨夫家的亲戚呢。
      所以,一大家子人,加上杨大爷三口一起包了顿猪肉大葱馅儿的饺子,另外还切了两大盘子的咸酱肉。
      就在吃饭的时候,沈伯谦突然有了个点子。
      不过,与其说是点子,倒不如说是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沈母七七之内,他身为孝子,不能沾荤腥,这没关系,可是这花样儿能不能换换呀?
      杂面馍馍,咸面汤,咸菜,白菜萝卜,黄豆面酱炒鸡蛋。
      一个月过去了,菜色始终如一。
      要不是他提议吃了两顿面条和一顿素饺子,大孝期间真就是杂面馍馍的天下了。
      好不容易除了重孝,饭桌上添了肉食开了荤。

      沈伯谦想,这次总能好好补补了吧。
      尤其是,平常看杨大爷一家偶尔吃点儿咸酱肉,恨不得把舌头都吞下去,这味道肯定比豆酱炒鸡蛋强的多吧。
      结果,我去!什么情况儿啊,荤菜除了油大点儿,这味儿也不怎么样啊。
      就连杨小妹每次见到眼里都会放光的咸酱肉,除了咸味儿之外,还有别的味儿吗?
      可现在姥爷他们也是个个都说好吃,那就不是小妹他们的问题了。
      沈伯谦不相信,再尝尝,还是一样难吃......

      我就真的那么难伺候?
      也不是呀,这饭菜味道真是不咋地……
      不对!准确来说应该说这饭菜根本就没啥味儿!咸味、油味、最多有个黄豆酱或是酱油味儿,其他....没了。
      “嘭”的一声,沈伯谦脑袋里的小宇宙爆发了,他终于想明白怎么回事儿了。
      这里缺少调味料!

      他们家厨房算不错的,油盐酱醋不缺,还有瓶黄酒和一罐子糖,平时常用的还有葱、姜、蒜。
      但,这基本就是这个时代所有的调味品了。
      卧槽,这日子还怎么过,说好的八大菜系呢?
      这,就是沈伯谦突然冒出来的点子。
      刘老爷家里有酒楼,弄点儿好用的调料出来,加上上辈子为了打击老外记下的一些东西,应该能让他家的酒楼更上一层楼,也算是另类的报答了。
      他会这想,不是没有原因的。

      根据这段时间的了解,这个时代与原来世界不同的是:这里三国鼎立的结果是东吴胜出,东吴王朝历经两百年余年后被现在的大兴王朝推翻。
      而科举在东吴统一三国后不久就被提了出来,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反复,终于成为世人都认可的取才佳径。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里的汉朝也有汉使多次出使西域,开辟东西方商路的事迹记载。
      那可是带回来不少好东西的呀?
      如果他记得没错的话,后世曾被称为调味品之王的孜然,就是那时候传进来的。
      家里那几本记录汉代使节光辉业绩的就数,也都提到汉朝使团带回不少番地出产的东西。
      还有,东吴王朝又开辟了海上航路,也引进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

      只是,怎么不见有人用呢?
      调味料没有也就算了,怎么西瓜、葡萄这些水果印象中似乎也没怎么见过?
      呃,不对不对,我现在要专注在调料上,水果有时间再说。
      不知道这县城的酒楼都是用什么来调味儿的?
      会不会已经把孜然这些东西发扬光大了?
      结论是——必须得去尝尝才知道!

      沈伯谦一向都是行动派,打算第二天就去县城,当然,明面上的原因是要去刘家道谢。
      杨大爷不放心,就让杨风跟他一起。
      吃完晚饭溜圈儿的时候,又遇到李孝正,一聊知道他明天赶车去镇上他姐夫家,正好可以捎他俩一程。
      次日,天没亮沈伯谦就被叫了起来,洗漱过后喝了碗稀饭,就着咸菜吃了个馍馍,领着杨风,揣上昨晚准备好的东西出门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报恩蹊径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