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成为书童 ...
-
“小兄弟也知晓《梁父吟》?”孔明深邃如潭水的眼睛似笑的看着我。
小兄弟?我一愣,哦,这才想起今早出门的时候我换了一套男装,现在的我看起来就像是个15、16岁的少年。
思即,我向众人作了个揖:“‘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真是好文啊!小生不才,略知一二而已。适才听先生吟诵,遂情不自禁的出声,还请先生莫怪罪。”一堆文绉绉的话让我感觉舌头好象打结了,与文人墨客打交道真是累啊!
静慧师太见我的话语说得不伦不类的,遂开解道:“凌,今日只是闲话家常,并不是开堂辩论,尽可畅所欲言,用词不必太过拘束。”
我心想也是,要是每每说话都得句句斟酌,字字推敲,那还不得累死,想来这些人也只是在正式场合,说着文绉绉的话语,平日说话聊天大约也没这么多的‘之乎者也’吧。
“只是略知一二?”在座的三位互传了个眼色,齐齐的看向孔明。而孔明脸上则带着讳莫如深的微笑。
我暗叫不好,这时卧龙隐居在乡间耕种,声名还不广,知道这首歌谣的人是少之又少,我这个黄毛小子又怎么会知道呢?
“老尼曾吟诵过。”静慧师太走上前来,适时替我解了围,“幸许是那时背诵下的吧。”
“静慧师太。”四人立时起身向师太行礼。
“师太,这位小兄弟是……”徐庶回头看了我一眼,问题却抛给了静慧师太。
“他是老尼的远亲,单字‘凌’”。
静慧师太,好平稳的声音哦,我心说,什么出家人不打诳语,扯起谎来根本就是面不改色。
众人都落了坐,讨论的话题也就重新展开。
而他们讨论的便是现今天下的格局情况,君臣之道,百姓的疾苦等等诸如此类的政治抱负议题。
“不知凌贤弟对‘哀民生之多艰’有何见解?”徐庶忽地别过头问我,“方才听你所言,句句珠玑,想来必也是知文善辩之人。
目光刹时聚焦在我身上。
呃?要考我?哼,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岂会被古人考倒?
“现如今具有屈原大夫‘哀民生之多艰’情怀的人,为数不多。进,想要‘兼善天下’,不‘得志便猖狂’;退,心中装着百姓,想着寒士,更是不可多得,屈指可数了。”我停了一下,见众人的目光里都有着惊奇,心里有点得意,“我则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且应有‘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决心。”
好半晌,众人不发一语,一时寂静无声。
“好!好!凌贤弟小小年纪便有为‘寒士俱欢’宁可‘吾庐独破’的豪气与侠骨,我自叹不如!”孔明起身踱到我面前,眸中精芒如电,仿佛要把我完全看穿。
我则是脸色大变,一半是因为孔明已近到我身边,他的气势压迫的我冷汗直流。另一半是因为一时口快,我竟把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拈到三国时期为自己所用,不知杜老泉下有知,会不会告我侵犯他宝贵的智慧知识产权?
“听孔明之意,似乎对凌颇为欣赏?”静慧师太笑道。
庞统捻了捻大胡子:“师太言之有理,我与孔明相交多年,从未见他对谁有如此溢美之词。”
溢美之词?应该是溢血吧?我发现在孔明咄咄的目光下,手和脚竟很没用的微微颤抖,他再这样盯着我看,我不中风也要脑溢血了!
“呵,呵。”一直没开口的司马徽轻笑了两声,“是啊,小兄弟确实令我们眼前一亮。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哪里,哪里,先生过奖了。”我虚应着,借机抬眼偷瞄了下孔明。
孔明已经收回目光,坐下品了口茶,神情很淡然。
“凌弟往后可以常来草庐和我们聚聚,你的见解很独到。”徐庶对我绽开了他今天的第一个笑容。
“既然众位与凌如此投缘,何不让他迁到草庐来与孔明同住?”静慧师太提议道,“一个男子住在尼姑庵内,终有不便。”
昨日还当我是块宝,今日却好似扔烫手山芋,把我随便往外一抛。静慧师太,你在打什么主意?
徐庶与庞统均颔首:“如此甚好,日后往来方便些。”
“不,不,小弟与孔明先生只今日一见,怎好住此讨扰?”我连忙摇头。
“我尚缺一名书童,不知你可愿意?”半天没说话的孔明云淡风轻的开口道。
我就这么莫名其妙的成为孔明的书童了,平日除了打扫书房,整理书卷外,便是与孔明研墨,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天气好的时候便出门去踏青,吟诗做对,日子过的倒也轻松写意。
这段日子的相处,我发现孔明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他阅览各种各样的书籍,且并不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书房里常见他随意写下的心得手稿。
多年的潜心钻研,孔明不但熟知天文地理,奇门遁术,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现下的社会形势,丝毫没有读书人的迂腐之气,安然若定的表象下,隐藏着蓄势待发的力量。
闲时他常一人独吟诗歌,尤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
可是直到现在也没弄明白,静慧师太为什么硬要把我往孔明身上推?这么轻易的就把我的后半生给买断了。
此后我问了师太好几次,她总是笑答:佛曰,不可云,不可云。我以前怎么没发现她是只老狐狸?
至于孔明为何如此干脆的把我收做书童,答案很久之后我才知道。不过,那已经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