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7、 元王:自是方成霸业相(六) ...

  •   虽然对秦出子嬴昌与其母的死法颇为唏嘘,但是观源也只是颇为唏嘘而已。

      他只是按照历史进程,夺回属于嬴师隰的东西罢了。

      秦国如今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多年前他所穿越的先代秦王,并没有太大地改变历史。

      即使他没有穿越成那几任秦王,秦国依旧能够这么发展,昌盛起来。

      即便当初成为秦武公的他没有下令殉葬,可是秦国国内的力量,到如今依旧变得空乏。

      世界对历史的修正,有时候当真是令人绝望啊……

      他如今要做的,是缓解国内紧张的局势,然后,夺回秦国被魏国夺走的土地……

      处理政事,观源早已驾轻就熟。

      现在他要做的,是削弱魏国。

      和秦始皇时代,经过秦献公、秦孝公以及其后两任秦君的改革发展,使得秦国力压六国不同,如今的秦国,是主流强国中,最弱小的一个。

      与六国论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的国君不同,如今最为强大的国家,就是魏国国君治下的魏国。

      可是,那又怎么样?

      即使魏国初代国君魏文王使李悝改革,重用名将吴起,使魏国称霸诸侯,如今的魏王也确实保持着魏国诸国最强的地位,但是,那又能怎么样?

      莫说下任魏王魏惠王只是一个受父祖余荫众多的中庸之君,便是如今的魏王魏武王,与其父比起来,也差得远。

      魏国能有如今之威势,除了魏文王的变法之外,与名将吴起也分不开。

      他为魏国打下了诸多的国土,其中包括秦国重要的屏障。

      民风彪悍、军队强盛的秦国,在秦简王治国时期,只能看着魏国牢据着秦国的国土。

      而后秦惠王曾经举五十万秦军意欲夺回失地,却在“阴晋之战”中,再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吴起率领着魏军,在河西大地上如入无人之境。

      秦国的奇耻大辱。

      可是带给魏国莫大荣耀、带给秦国莫大耻辱的吴起,最后却因魏相公叔痤的缘故被诬而后叛逃。

      吴起在军事上可与孙武并列,政治改革上可与商鞅并列。

      如此人才,魏武王最后竟能逼得他叛逃,魏君固有才,然而,也不过如此罢了。

      观源穿越成为秦哀王的时候,在吴国灭楚之后,未曾出手相助。

      楚国经过数十年的时间,先是在吴国手下,而后是在越国手下,苦苦求生。

      也因如此,与历史上不同,如今在荆楚吴越之地的诸侯国越国与楚国之间,越国远超楚国。

      至今,楚国也没有恢复成历史上同时期的大国。

      实际上,或许,楚国在战国之中的角色已被越国所取代。

      也因此,吴起叛逃的地方,与历史上选择了楚国不同,他选择的,是越国。

      楚国国君爱惜吴起之才,可惜楚国如今弱小,不能抗衡魏国,越国强大却排外,但是吴起还是选择了这个国家。

      史记曾经对越君有所记载,作为大禹,即夏王朝后裔的越国王族,以姒为姓。

      如今的越王,乃是越王勾践的五世孙之侯。

      历史上,越国虽然在越王无疆【之侯之子】时期,因国力衰弱,国君被楚王所杀,大半国土被吞,但是仍旧留存下来了东越与闽越二国。

      而且在秦始皇时期,与被完全灭国的山东六国不同,越国只是没有了国号,治理国家的依然是越国王室。

      最后在汉武帝时期被灭亡的越国,从夏王朝开始传承,总共立国一千余年,是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诸侯国。

      本应在之侯时期便衰落的越国,因为当年的乌龙,与如今的吴起叛逃,奇迹般地,又焕发了新生。

      吴起在越国开始了他的改革。

      因为当年的越王勾践曾经实行过改革,后来又尝到了改革的甜头,越国的贵族其实并不十分排斥破坏了他们的利益的吴起。

      最起码,与会在楚王去世之后,公然谋杀吴起的楚国贵族不同。

      而越国王室能够传承这么久,制度也比较完善。

      战国七雄之中,楚国的政治也是出了名的乱。

      楚国的政治几乎已经成为了一潭死水,即使偶有生机,也不能改变,几乎被腐朽的楚国贵族彻底垄断的楚国政治。

      而且和短命的楚悼王相比,越王无疆还能活上很多年——足够,吴起寿终正寝。

      越国的强大,观源其实乐见其成。

      秦始皇因为越国太过遥远,只能名义上废除越国的王号,同样,如今遥远的越国,只会威胁到楚国、齐国和……霸主魏国。

      改革已经在越国开始施行,只不过时间还没有多久,观源只需要微笑着拭目以待就好了。

      他现在要做的,是在魏赵之战中间,加把火,最好,把韩国也扯进来。

      如今的魏国是霸主,自然不大看得起其他的国家。

      魏王和所有强国之君一样,妄图插手其他国家,然后,强大己身。

      秦国被他们打压得如此落魄,新任秦君又具有明显的亲魏现象的现在,魏王将目光放到了同样被称为三晋的赵国身上。

      虽然被称为三晋,但是很奇怪,魏国和韩国的关系明显好过赵国。

      或许是因为魏国王室乃是姬姓魏氏,韩国王室乃是姬姓韩氏,二国同源,赵国却是嬴姓赵氏,和秦国同源的缘故。

      以至于几十年来,都是韩赵魏三国出兵攻打别国,或是赵魏联军,但是最后,赵国的得益确实最小的。

      赵国明显受到了排挤。

      忍气吞声几十年,已经将赵国逼到了极限。

      而魏国对赵国内政的插手,成为了赵魏撕逼大战的导火索。

      一切的源头,乃是赵国的王位更替。

      在晋国还没有被三家瓜分的时候,赵氏的族长乃是赵襄子赵毋恤。

      赵襄子是其父赵简子身份最低的庶子,而赵简子,当时已经有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太子赵伯鲁。

      赵襄子因为他的聪慧成为了继承人,但是他以庶子的身份成为了族长,即使其中他经过了赵简子的考验,在其他的兄弟们都没有展现足够的智谋的时候证明了自己,仍旧不能改变以庶代嫡的事实。

      赵襄子最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他有五个儿子,但是,他要将兄长赵伯鲁的后代作为继承人。

      因为赵伯鲁和其子代成君赵周早逝,最后继承了赵襄子的位置的,是赵伯鲁的孙子、赵周之子赵浣【huan 四声】,也就是赵献子。

      虽然赵献子曾经被赵桓子【赵襄子幼弟】篡位,但是一年之后,他还是成功地继承了赵襄子的位置。

      被叔祖归还了位置的好运的赵献子,就是赵国开国国君赵烈王赵籍的父亲。

      赵烈王死后,他的太子赵章因为年幼,而被赵烈王的弟弟赵武王夺去了王位。

      历史又重演了。

      赵武王死后,赵国人又重新拥立了赵章成为赵国国君,也就是赵敬王。

      赵武王的儿子赵朝心存不甘。

      新任赵王想要将赵都从中牟迁往邯郸,赵朝乘机作乱。

      可惜,有如此之多的前车之鉴,赵王章没有让赵朝成功。

      公子朝因此,投奔了魏国。

      这件事情发生在观源将要回到秦国的时候。

      魏国想要趁机插手赵国内政,于是,魏国派出了大军,帮助公子朝进攻赵国的新都邯郸。

      最后,魏王遭受到了当头一击。

      魏军失败了,而魏赵关系,亦是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魏赵之战结束在秦国新君继位之后。

      观源只需要派人轻描淡写地一游说,本需要在三年后才发生的魏赵之战,便提前发生了。

      赵王刚迁了新都——战略要地邯郸,还破灭了堂弟公子朝的篡位之谋,正是高兴的时候,结果,就因为魏国的关系,差点失却掉大片国土、被围死在邯郸城中,心中很是不忿。

      原本顾虑着要保存实力的赵王,被游说完了之后,便对魏国的附属国卫国迅速燃起了兴趣。

      赵王觉得,说客说的很不错。

      如今赵军大胜了魏国,正是士气正旺的时候,而且魏国出兵本就是他们理亏,赵国只不过对魏国的附属国卫国出兵而已,魏国怎么可能会再次得罪赵国?

      说不定,为了交好赵国,魏国也只会意思意思地出个兵,便完事了呢!

      而卫国本身,呵,一个早就衰败的国家,有什么好惧怕的?

      听到赵国真的出兵的消息,早就知道这些先秦时代的君主们很傻很天真,很容易被犀利的口才打动的观源笑而不语。

      有时候,说客说的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也只是听起来很有道理而已。

      秦元王二年、赵敬王二年,三月,赵国出兵攻卫。

      五月,卫君不敌,求于魏。

      六月,魏国大军入卫,与赵国短兵相接。
note作者有话说
第67章 元王:自是方成霸业相(六)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