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6、(一)秦始皇 ...

  •   (一)秦始皇: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国的统一,并不是偶然的,也不是仅凭暴政和征伐。“奋六世之余烈”并不仅仅是几个字,这是数百年来,多少代君臣的心血与努力。自公孙鞅入秦以后,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说秦法严苛,严苛到什么地步?举例而言,在秦国,若发生天灾,朝廷并不会无故调拨钱粮给灾民,这是为何?因为,秦国信奉的,是有付出才会有收获。灾民必须参与到灾后重建的工作中,才有所谓的“工资”,这是为了杜绝那些希冀靠着朝廷救济苟活,不思劳作的人。这其实和秦国的军功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制度,培养出了老秦人铁血的意志,这才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誓言。
      然后谈嬴政。嬴政其实不是秦始皇的真名,他应该叫赵政才对。关于他坎坷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无需我们赘述了,可是,在他回到秦国之后,就真的一帆风顺么?前有吕不韦的专权,后有赵姬和嫪毐的雍城之乱,秦始皇在二十岁加冠之前的很多年内,一直在与各种势力做着斗争。
      作为太子,他其实很尴尬,第一,他和赵姬算是外来户,论根基,有比他深厚得多,更受宗室和老秦人熟悉看重的王子成蛟,而赵姬这一边,更是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外戚”,汉武帝登机前,还有阿娇的陈家帮忙呢;第二,吕不韦的专权。嬴政本来,应该是感激吕不韦的,如果没有吕不韦的大力周旋,绝对没有日后的秦王政,秦始皇。可是,不是的。吕不韦嚣张到什么程度呢?嬴政不得不称其为“仲父”,不得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容忍吕不韦与自己母亲的不堪关系;第三,亲情上的挫折。既然嬴政和母亲幼年相依为命,依常理推断,嬴政和赵姬的关系,应该是很亲近才对,但是,究竟是怎么走到历史上那一步的呢?好不容易当上了太子,父亲子楚逝世,在吕不韦专权,宗室不稳的时候,作为监国的太后,嬴政的亲生母亲,赵姬本来应该成为嬴政最有力的支撑才对。可是,赵姬和吕不韦在一起,和嫪毐在一起,对这两人,比对亲儿子好得多。在雍城之乱时,甚至打算杀死自己相依为命多年的亲儿子,扶持与嫪毐偷情生下来的孽种撺掇嬴姓秦国。
      对比汉惠帝刘盈,他有一个最有魄力的母亲,吕雉为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可以为刘邦设计诛杀韩信,以震慑那些因为她色衰爱弛而想要投靠戚夫人的臣子。吕雉为了刘盈的皇位,可以毒杀刘如意,可是刘盈却被母亲的狠毒吓住了,反倒不理朝政,想着逃避。
      嬴政的处境,比刘盈艰难了不知多少倍。到最后,他甚至做出被后人诟病无比的,摔死自己异母兄弟的恶事,可是,他成功了,他没有被打到,成为了秦国无可置疑的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嬴政的前半生,无疑是最好的映照。所以,嬴政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完全是时事。
      其次,嬴政的残暴,一直被众多人诟病,但是,残暴,什么才叫残暴?仁德著称的汉景帝能够“错杀” 晁错,逼死条侯周亚夫,汉高祖刘邦杀韩信、囚萧何,唐太宗在魏征死后鞭其尸首,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朱元璋怎样对待徐达、常遇春?而秦始皇嬴政呢?那些跟随他,为他打天下,治理国家的人,有几个落得这样的下场?一个都没有。
      尉缭曾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但后来,秦始皇也没有杀他,尉缭此人,反倒官至太尉。太尉是什么,秦朝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太尉就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
      尉缭这段话,司马迁写得很郑重,但纵观历史,这句话,却反倒像是个笑话了,为何?因为——
      秦始皇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杀过功臣的皇帝,一个也没有杀过,甚至,高官厚禄,委以重任。
      那么其他的呢,关于横征暴敛、焚书坑儒。
      征发徭役,修筑骊山陵和阿房宫,这个我不辩驳,因为人无完人,这的确是用民太过的表现,可是,仅凭这个,就指责秦始皇残暴,未免理由不太充分。汉武帝时期,上林苑和镐池的工程其实并不比阿房宫小,其茂陵也不知征发了多少民夫,若要指责,那秦皇汉武都是一丘之貉,何必单单指着秦始皇。
      既然这些论据并不充分,那修筑长城,就更不能成为万夫所指的理由了。前两者,还可以说是皇帝的私欲作祟,而修筑长城,实实在在是为了抵御匈奴,是为国事。
      还需要澄清一点,在秦法中,修筑长城这类的工作,对于民夫而言,是有工资的,也有轮换制度的,孟姜女的故事,请容许我引用一下其他书籍:
      春秋时期,“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左传》)齐将杞梁与莒国国君在且于门展开激战,杞梁战死。噩耗传到临淄,杞梁妻痛不欲生,全身缟素,哭夫十日,莒城墙轰然崩塌,杞妻投入淄水殉夫而死。晋代左芬赞云:“夫卒莒境,郊吊不宾,哀崩高城……”
      事实证明,孟姜女的原型,和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乃是后面一些朝代为了抹黑秦始皇,把故事附会到了三百年后的秦始皇身上去了。说起来,秦始皇见色起意,逼迫孟姜女的梗,和秦时明月里面丽姬的故事,倒颇为类同。可怜已经死了几千年,无法为自己辩解的秦始皇。
      再谈焚书坑儒。
      虽然我完全不赞同有些专家“‘焚书坑儒’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弥天大谎”这般的论调,但也并没有觉得秦始皇和日后的帝王相比,有过分到那里去。
      先看焚书坑儒的发生原因:一位朝廷的高官淳于越(儒家子弟)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儒生”(读书人)以古非今,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这种措施引起许多读书人的不满。第二年,“诸生”言语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人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首先,坑儒是事实,我不能否认。但是起因呢?起因在于,反对分封制。
      经过春秋战国的乱世,其实,对于分封的坏处,在战国末年,相信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了,那为什么儒生反对郡县制,要求分封制呢?真的是尊复周礼这么简单而高尚的原因么?很显然,是私心,是大大的私心。所以,李斯的“以古非今”说的,半点没错。清谈误国,要求以吏为师,乃是注重实干,也是没有什么错误的。当然,李斯有没有排挤他人的意思先忽略,但他这个观点,其实是没有太多错误的。
      可是,这种正确的观点,却引起了诸多不满,言语攻击皇帝。秦始皇的手段,的确直接,他听从了李斯的建议,焚毁百家之书,注意,在焚书之前,这些书,都是有备份的,所有的备份都收藏与咸阳城中,同样,也并不禁止人学习。打个比方,就是不能私下里拥有,要想看这些书,必须到“图书馆”看。而真正焚毁这些典籍的,不是秦始皇,而是那个火烧咸阳,屠尽嬴秦宗室的项羽!
      史载,始皇坑儒,一共坑杀了四百六十余名儒生和术士,注意,除了儒生,还有方士。
      在历史上传得沸沸扬扬的焚书坑儒事件,坑杀的是区区四百六十条人命。不要说我不尊重生命,竟用“区区”来形容,而是以史为鉴,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例子,比比皆是,四百六十条人命,只是百分之一而已。何况,比起如今不少人吹嘘的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所谓康乾盛世,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一句“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就能抄家灭族,好了多少倍?可惜,现在不少人都念叨着“四四八八”“康师傅”“脑抽龙”,念叨着那个自己往脸上贴金,自诩“千古一帝”的康熙,而忘记了,千古一帝这个词语,最初是专门形容始皇帝嬴政的。
      秦始皇大概,是历史上被文人坑害最惨的一个皇帝了吧,或许,隋炀帝也能凑个堆。在我看来,后世文人恨不能将秦始皇敲骨吸髓,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那些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因为,没有一个皇帝,能够像秦始皇这样强势而霸道。他不会被任何人掣肘。能够掣肘他的,都被他亲手扫除了,譬如吕不韦,譬如赵姬。
      人们总喜欢将秦皇和汉武并称,但终刘彻一生,都生活在外戚专权的阴影中,前有窦陈,后又卫霍,这也是为何他最终会选择杀母立子,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尧母门事件。唯有秦始皇,在鲜血和枯骨的王座上,他的霸气和魄力无可比拟。
      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北击匈奴,南征南越,铸长城、修灵渠,统一了整个中华大地,这样一个皇帝,却被人诟病为“暴君”与夏桀商纣这样的亡国之君并称,何其不公!
      最后,回到本文。哪怕是动漫,哪怕是历史为骨,艺术为翼的《秦时明月》,哪怕我所写的,是同人,我也不愿意,因为主角是墨家和诸子百家,就贬低这位帝王,就如动漫中一般,对这位帝王光耀千古的功绩视若无睹。光耀千古,是的,我是这样认为。
      在秦时明月中,最引我发笑的,大概是盖聂和天明的一段对话了。虽然,我很喜欢盖聂的“侠”,也很喜欢天明的赤子之心,可是,那段关于七国文字的争论,真的,让我觉得好笑。盖聂问天明,七国的文字变成秦国一国的文字,很好么?因为,他大约,并不觉得是一件好事。而天明的回答,这样挺好啊,他就能更容易学会认字。我很怀疑,这真的是作为纵横家的盖聂,会问出来的问题。
      什么是纵横家?
      “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纵横家人物多出身贫贱,在最艰苦的投机倒把下是一种人类智慧的超常解放、创造和发挥,他们以布衣之身庭说诸侯,可以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也可以以纵横之术解不测之危。”
      所以,这样的问题,不应当出自一位出色的纵横家之口。
      不论历史说始皇如何残暴,但他从来不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之辈,他甚至,从未因为私心,杀死过一个功臣。墨家众人对嬴政的反抗,或者说,燕太子丹带领下,墨家众人对嬴政的反抗,哪怕,从大义而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哪怕,只是动漫,我也不愿意抹黑和贬低这样一位帝王,这样一个泱泱帝国。
      最后澄清一点,长平之战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是秦昭王时期,长平之战一年后,嬴政才出生,所以白起坑杀赵军和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顶多因此,使得嬴政和赵姬在赵国的生活更加艰难悲惨。

      PS:附录:我心中的秦国
      赳赳老秦,复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国恨,沧海难平。
      天下纷扰,何得康宁。秦有锐士,谁于争雄。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精神?
      以下括号是摘自一则百度知道,但是,的确为我深深认同:
      【这句话,是秦能统一六国的一个民族誓言,如同在无数电影中曾经出现的从容就义前的“为了人民”;或者那句英勇献身前的动人的“Freedom”。在这个时候,这个普通的句子幻化成一种精神,一种誓言,一种大秦帝国的“亮剑”精砷。
      每当秦国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这句誓言就会在朝野之间漫起,一种不屈和必胜的信念会感染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此时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呢?
      在战国纷争的时代里,统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多少次,秦国君臣都意识到,天下各国,任何一个国家都可以灭掉;但同时和两个国家开战就有几分力不从心;一旦三个国家联合起来,以秦国之强也必败。统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事实上,秦国从商鞅开始,经过了六代国君的努力,才实现了统一的夙愿。而这句“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作为一句全民宣言,在时时的激励着每一个秦国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组织的强盛,都需要一种精神,也许可以翻译为“共同价值观”。这种精神是要从上到下的,深入人心的。历史上,每一个强大的国家、强大的军队,都有这样一个感动人的口号,这些话充满着理想主义的色彩,触动的是人心中最敏感、最强大的感受,从而可以带来难以估量的力量。岳家军“靖康耻,尤未雪”的复仇精神,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的豪迈感受,大汉帝国“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张扬个性,都会给组织注入无形的力量。
      秦的成功,不是个别英明君主的成功,而是在这样一种精神感染下,全民族的成功。
      在战国时代,这种慷慨赴死的精神也许只能诞生于秦,诞生于这个面对西域的狄戎部队,靠自己双手打出一片天地的国度。齐国、楚国的环境太好了,丰衣足食,风花雪月中,民族的斗志会被消磨;燕国有着产生这种精神的环境,但老帝国的自高自傲,不思进取,最终没能实现这个梦想;魏国一度曾经是多么的接近这种境界,可惜当国君变得奢糜、慵懒和无知的时候,这个国度也从胜到衰,没能把握住历史的契机;而始终没能实现“改革”的韩国,一直因其孱弱而屈辱的失败,而无法带给自己荣耀;最有希望的赵国死于长平之战,这也是一个与北方胡人长年作战,在血液中迷漫着不屈的国家,赵国和秦国同是战国时期抵御外族入侵的核心力量,上天不眷故赵,为之奈何。】
      燕丹将秦斥责为暴秦,因为国家立场不同,我便不评论了,可以理解。但是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同样处于北方,长年和匈奴作战的燕赵,没能统一天下,难道,就要将一切责任归咎于秦国么?好比,两个人赛跑,一个人怕苦怕累,结果输了,却去责备赢的人太过认真、太过努力,这岂不可笑?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