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说道(三) ...

  •   面对景监的怒气,卫鞅却是微笑以对:“鞅只问内史一句,是否还信鞅?”
      景监不由得一怔,被这么一打岔,他心中怒火不自觉地消散了一些,总算是能够冷静地思考起来,看着卫鞅不忧反喜的表情,狐疑地上下打量着他,“你看起来倒是挺高兴的!”
      卫鞅拱手道:“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敢请内史与卫鞅一同去客馆详说。”
      景监心中仍是有气,语气不免有些愤懑,“行,就听听你还有什么说法。”

      回到客馆,阿石上前招呼两人,见到景监也不怕生,反而笑嘻嘻地说:“先生有客人?要留下用饭吗?”
      卫鞅笑道:“这些不忙。不过倒是劳烦小妹给我们送些酒来。
      阿石道:“好啊。先生还是要赵酒吗?”见卫鞅点头,便高兴地说,“我这就去拿酒,两位先生稍待。”
      待阿石走后,卫鞅才将景监带到他下榻的房中,不一会儿,阿石也送来了一壶赵酒,并两只酒爵,一一为他们斟满,才退了出去。

      卫鞅举起酒爵,说道:“前几次来去匆匆,无法向内史表达感激之情,今日卫鞅敬内史一爵,聊表敬意,谢内史为我辛苦周旋。请。”
      景监纵使心中有气,可还是拿起了酒爵,闷闷不乐地喝下了这一爵酒,然后说道:“我昨日千叮万嘱,就怕你说些胡话,又惹得君上不高兴,当时你应得痛快,可一转身,怎么就,就还是那般乱说乱讲。要是君上想用儒家那一套,还费得着这么大劲去招贤吗?我说卫鞅,你这脑子里,倒底在想些什么?有你这么乱来的人吗?”

      卫鞅放下酒爵,微笑道:“内史如今也是官场中人,岂不闻国君求贤而择臣,反之,臣亦择明君以待?”
      景监错愕极了,“你是说,你在选择明君?”
      卫鞅点头:“正是如此。卫鞅并不怀疑秦伯求贤的诚心,只是……很多事情,并不是光有诚心就能成事的。内史可有听过买椟还珠?”
      景监摇了摇头,道:“从未听过。”
      卫鞅解释道:“楚国有一商人,怀有名贵宝珠,欲卖珠于郑人,便以木兰为柜,熏以桂椒,饰以玫瑰翡翠,以抬高身价。后郑人见之,喜其椟,弃宝珠,故曰买椟还珠。”

      听到这里,景监有点明白了,说道:“你的意思是,前面的帝道和王道,只是用来试探国君的名贵匣子,而真正的明珠宝玉,还未曾出示?”
      卫鞅笑道:“差不多吧。不瞒内史,因为秦国多年来僻于西陲,鲜少同山东诸国有往来,且秦国新君继位未满一年,对外无甚消息流传出来,卫鞅实在难以对秦伯有一个定论,因此也只能亲身上阵试探一二。虽是失礼,可也实属无奈,还请内史见谅。”
      景监频频点头,拍案喝道:“好,君择贤臣,臣试明君,去其浮华,还其本质。先生果然高见,是景监肤浅了。”然后主动给两人倒酒,举起酒爵,朗笑道,“我敬先生,请。”
      卫鞅微笑地举起酒爵,一碰,两人同时仰头喝下,顿感痛快淋漓。

      喝完酒,景监有点按捺不住,问:“先生这般慎而重之,实在是闻所未闻,莫非先生献上的治国策略,十分特殊?”
      闻言,卫鞅一笑,道:“我只能说,如果国君愿意用我,只需二十年,我能让秦国焕然一新。”
      景监心中顿时激荡不已,需知强国富民不但是国君赵渠梁的心愿,也是秦国上下的共同想法,听了卫鞅的话,他只感到豪气顿生,于是高声喝道:“好,就冲着先生这一句话,哪怕是国君再次责怪我,我也认了。”忽然醒悟过来,忙问,“哎,先说好,这一回,不会再是空谈了吧?这可是第三回了,要是再不行,我也无法了。”
      卫鞅说道:“内史放心,鞅心中已有成算,这一次,绝不会再让秦伯失望了。”

      送走了景监,卫鞅仍没有休息的意思,而是翻出了一块白色龙鳞玉璜,正是那天晚上在陈仓小屋中捡到的那块玉佩,上次见面过于惊讶,一时没想起来,今日再见赵渠梁,他才想起了这一茬。
      “还是等这件事完了之后,再找个机会还回去吧……”卫鞅自言自语地说道,经过这两次的试探,他对接下来的会面已经有了六七成信心,只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往往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让事情功败垂成。

      =======------

      想到这里,卫鞅便将玉璜收了起来,毕竟当此之际,肯定是以正事为重,况且这两次见面也没见赵渠梁问他关于玉璜的事情,可见这事并不算重要。当然,也有可能赵渠梁并不记得他了,不过雨夜匆匆一面,事后忘记并不奇怪。卫鞅却是忘了,这两次谈话,他将赵渠梁气得话都不想跟他多说一句,在这种情况下,对方哪还有心思去寻问他玉璜的下落。
      放好玉佩,卫鞅又拿起书案上的一册羊皮卷,略略翻了几下,见无甚需要修改的内容,这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他顺手放下那册书稿时,不期然地想起了今日与赵渠梁的谈话经过,不由得“噗”地一声笑了出来,主要是想到了赵渠梁的反应,与求贤令中给人的感觉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不过赵渠梁的反应,倒给了他一个确切的明示,至少,对方是绝对不会接受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这样一来,他下面要做的事情就能顺利多了,并不用他再去浪费时间说服赵渠梁改变想法。并不是他要故弄虚玄,实在是他的主张理论并不是这么容易让人接受,也不是随便一个国君都能有这个决心来支持,因此不得不谨慎待之。
      行百里者半九十,现在已经是关键时刻了,如果到了最后,赵渠梁还是无法接受他的治国主张……
      卫鞅不由得抿紧嘴唇,心想若果真如此,只能说他与秦国无缘吧。

      至于景监,虽在卫鞅面前一副慷慨无惧的样子,可是出了这档子事,他来见赵渠梁时,心里还是挺忐忑的,于是先主动请罪:“关于卫鞅之事,臣有罪。”
      赵渠梁微微挑眉,道:“你有什么罪?”
      景监低头说道:“呃,卫鞅说的话,实在是迂腐至极,臣引荐他于君上,浪费了君上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深感有罪。”
      “你又不能预先知道他会说什么话,与你何干?没你的事儿。”
      “可是,可是……”
      赵渠梁终于皱起了眉头,道:“可是什么?有话就说,你什么时候变得像个女人似的吞吞吐吐了?”

      景监脸色涨红,有些难以开口,不过想到卫鞅说的那句话,以及对方眼中那无法让人忽视的自信与骄傲,一咬牙,还是硬着头皮说了:“恕臣斗胆,还请君上再见卫鞅一次。”
      “砰”的一声,赵渠梁放下了手中的竹简,惊得景监心跳顿时漏了一拍。
      赵渠梁一脸不可思议地看向景监,道:“景监,那个卫鞅是不是给你吃了什么迷魂药?竟让你锲而不舍地帮了他一次又一次的。前两次卫鞅说的对策也是你亲耳听见的,这种脑子不会转弯的人,难道你还认为他是奇才?值得你这般如珠似宝地捧着?真是怪事。”

      景监说道:“君上,臣问过卫鞅,何以在君上面前如此不知轻重、大放厥词?卫鞅则说,当今天下,不仅仅是国君择贤臣,而臣工亦会择明君,他还说……”说到这里,他悄悄地抬头看了赵渠梁一眼,见对方神情不再愠怒,反而若有所思的样子,这才接着往下说,“还说,如果君上肯用他,二十年内,他绝对能让秦国焕然一新,称霸诸候。臣觉得,既然君上都见了卫鞅两次了,那么再见多一次,也不算什么。如果卫鞅真的只是个空壳子,不过是浪费了一些时间,也是臣识人不清受人蒙骗。可万一,万一卫鞅真有办法能够扭转乾坤,撑起大局,错过了这样一个人才,岂非可惜?”
      赵渠梁沉默了,他觉得卫鞅实在有些玄乎,可不得不承认,卫鞅的那句话确实很能打动他的心。当他从父亲那里继承君位时,让秦国强大起来,摆脱眼下的困局和贫弱,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愿望。

      过了一会儿,赵渠梁缓缓地开口说道:“既然如此,那就再见卫鞅一次吧,横竖也不差这一回了。”
      景监立即松了一口气,躬身行礼:“谢君上。”
      赵渠梁却是说道:“这是最后一次。”
      “臣明白。”
      “恩,没有其他事的话,你下去吧。”
      “是,臣告退。”

      得到了国君的同意,景监便高兴到客馆寻卫鞅去了,待将赵渠梁同意再见他一面的事说了后,生怕卫鞅再次不按常理做事,便叮嘱道:“鞅兄,君上说了,这可是最后一次了,要是再不行,我就真没办法了,你可要惦量着啊。”
      卫鞅拱手作揖,笑道:“内史放心,这次不会再让你挨骂了。”
      景监听了,下意识地看了卫鞅一眼,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他总觉得这话有些不对,可要说哪里不对,他又说不上来。甩开这莫明的纠结感,他对卫鞅说道:“君上让我明日一大早带你进宫见他,可是君上却要在明日辰时召见楚使,所以你只有半个时辰的时间,这段时间,你可得好好把握。这真的是最后一次机会了。”
      说到最后,景监不厌其烦地又叮嘱了卫鞅一遍,实在是被忽悠得怕了。
      卫鞅点了点头,道:“我知道了。”
      待得到卫鞅的肯定后,景监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从那些情报来分析,卫鞅确实有才华,因此不管是公是私,他是真心希望卫鞅可以留在秦国。

      晨曦的微光散落在屋檐上,泛起浅金色的光芒,这是卫鞅第三次踏入栎阳宫。
      卫鞅随着景监向赵渠一起行礼,“参见君上。”
      “不用多礼。”赵渠梁示意卫鞅坐下,而景监自然是站到一旁。
      “谢君上。”卫鞅道过谢,便从容入席而坐。
      赵渠梁先挑起了话题,“前两次先生分别说了帝道无为和王道仁政,不知先生这次想说什么?墨家,还是——儒家礼制?”

      卫鞅一反前两次的笑意盎然,清俊的面容上是一派肃穆,缓缓说道:“方今天下诸侯争霸称王,国力强盛为兴亡根本。春秋郑庄公小霸中原以来,其后数百年间,又分别出了齐恒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以及吴王阖闾这五位霸主,而让这五国国君称霸诸侯的根源之一,就是在于他们都在国内进行了新政革新,使得国力民心在极短时间内得到空前巨大的凝聚,再借用强横霸道的武力威摄诸侯,从而得以独霸中原。”
      赵渠梁看向卫鞅,眼神不知觉地变得认真起来。

      此时,卫鞅忽然问道:“君上曾在求贤令中说过,以恢复穆公霸业为目的,并与山东列强一争高下。卫鞅敢问君上,穆公时期的相国百里奚所施行的治国政策,君上是否以为仍可为强国楷模,适用于当今潮流?”
      赵渠梁不由得一怔,百里奚的治国政策在秦国实施了一百多年,也是秦穆公拜百里奚为相后才让秦国成就辉煌一时的霸业,就算是现在经过四世乱政的秦国,也没有一个秦人认为百里奚的政策不适合秦国。可要是说适合,又怎会让秦国从广霸千里的大国变成如今偏隅西陲的弱国?可哪里不适合,他又说不出来。于是赵渠梁很是虚心地请教:“并未深彻想过,还请先生拆解。”
note作者有话说
第17章 说道(三)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