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这章好得好我纠结啊~因为,有朋友说:情节太慢了。但是又有朋友说:细节上还应该更加仔细点~但是细节若是再仔细点,那就更慢热了。历史文真的好难写。但是,桥夕不会放弃的,大家有什么意见就在下面留言吧,我会努力的将这篇文章写好的。
下面是历史知识普及时间,虽然很多筒子知道了,但是我想还是有许多的筒子是不大清楚的,王朴,可是算是柴荣身边第一能臣了————————————————————————
王朴(905—959),字文伯,东平(今属山东)人。父王序,在王朴显贵之后才获赠左谏议大夫。王朴幼年聪慧机警,刻苦好学,写得一手好文章。然而大器晚成,直到后汉乾祐年间(948—950)他40 多岁时才考取进士,接着通过释褐试,开始步入仕途,被任命为校书郎,依附枢密使杨邠。 后汉隐帝刘承祐年少孱弱,任用小人,朝政已经渐趋混乱。加上杨邠与三司使王章、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史弘肇等大臣矛盾日深,形同水火。王朴预见到政局必将大乱,陷于其中于己不利,于是就离开杨邠东归乡里。其后隐帝诛杀权臣,杨邠、王章、史弘肇三家均被族灭,与三家有交往的人也大多受到牵连,只有王朴先期离去得以幸免。后周初年,柴荣任澶州节度使时,王朴在其帐下任掌书记。柴荣任开封尹时,王朴被朝廷任命为右拾遗,充开封府推官。柴荣继位为帝后,王朴被任命为比部郎中。显德二年(955)夏,后周世宗柴荣命在朝的20 多名文学之士每人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平边策》各一篇,以试其才。其中以王朴的《平边策》最受重视。 王朴的计划是想先平定南方,用江南雄厚的财赋,养北方强大的兵力,然后攻取幽燕,最后取得河东,完成统一大业。此计柴荣虽然并没有完全采用,在取得南唐江淮之间14 州之地后就移师北伐,由于中途得病死去而未见其下一步用兵意图。但后来宋初的统治者则大体上是按王朴的方案削平南北割据势力的。由此也可见王朴的《平边策》影响确实不小,他也因之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