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第 11 章 ...
-
11.
鲁肃借机向孙权阐述了一番孙权不可归附曹操的道理,并请孙权还是当将此事迅速告知孙策与周瑜知道。孙权笑说:“孤早已派人去了。”
仍在柴桑的二人收到消息,周瑜可以清楚看到孙策精锐的目光里带着跃跃欲试的光芒,微微地笑了笑,这男人是天生的战神,疆场上残酷的血腥厮杀从不会让其望之却步。他骨子里嗜血的因子在微微颤动着,等待被唤起的哪一刻。
孙策和周瑜商量后,决定让周瑜先行回吴帮孙权稳定一干朝臣,自己则留在柴桑集整军力做最后的演练。
当周瑜悄然回到京中之时,文武众臣们说不惊讶是不可能的,他们总以为在这样危急存亡之秋,必定是孙策回来号令四方共抗曹操,在一干老臣的心里,孙策的地位总是其他人所无法取代的,而这正也是孙权目前面临的最大的尴尬。
而周瑜回来,其实为的就是避免这样的尴尬,再一次向众人证明,孙策并无与孙权争夺权利的意愿,免除不必要的猜测,这不禁也让处于这尴尬地位的孙权深深地松了一口气。
当周瑜在朝堂之上义正言辞地向众人陈述此战必胜的理由时,孙权带着些许倾慕与骄傲地目光一直投注在他的身上,他想:这就是他的兄长,他们的身后有着对彼此无可动摇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必将继续东吴不败的神话。
之后,他们与前来投靠的刘备结盟,与赤壁的肆意扬起的东南风中大败曹军。当曹操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如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之时,孙策正和周瑜站在耸起的山坡上看着曹军一路败退。
“不追过去么?”周瑜勒住马缰回首看着孙策。孙策笑了笑说:“我给他备了份厚礼,只等他接收了。”
曹操败走华容道,守关的人却是曾经领受他各种恩情的关羽。
如诸葛亮和刘备所料,关羽最终还是没有放下曹操昔日对他的恩情,所以决定放其安然离去,正当曹军众人松了口气,正打算调转马头之时,只听嗖地一声,横空一只长箭直取曹操心窝。曹操中箭坠马。曹军众人大喊:“丞相”纷纷下马去扶。关羽军后却忽然驶出另一只骑兵,顷刻间向曹军扑杀过去。
诸葛亮快速地走向孙策的军营,步伐间略带着点平时未曾见过的气急败坏,抬起羽扇掀开门帘,抬眼一看却只见周瑜一人在营里处理军务。诸葛亮匆匆一拜,说道:“将军之前与我主公约定,由我方负责围剿华容道,为何出尔反尔。”
周瑜写完手里的批复,放下笔说道:“孔明先生此言差异,正是因为你方围剿不力,所以我方才出手相助的不是么?”
诸葛亮方要辩驳,周瑜已抬手止住,说道:“瑜素闻孔明先生善辩,但有一事正要请教孔明先生。贵主公派遣关将军出面拦截曹操恐怕没有看起来的那么简单吧?”
一言出,正切中了刘备的要害,是了,关羽忠义世人皆知。曹操对关羽的多恩世人也广为流传。放关羽去拦截曹操,表面上看是刘备方为了以防万一放一位大将对付曹操,而实际上却是为了放曹操一条生路。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但是其北方的势力其实尚未有实质性的损害,若生,则依然可以雄视一方。若死,则北方必然大乱。此时掌管许昌的曹丕,虽年岁最长,然几个弟弟也不是简单之人,祸起萧墙必不可免。北方一乱,环绕的各地诸侯必然不会放过这一次大洗牌的集会,而此时的刘备尚无与其他大势力一争天下的实力,而反观孙权一方,经过孙策和周瑜数年的精心操练的大军此时正蓄势待发,经历了赤壁一战更加的势如破竹,略城池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曹□□则于孙吴有利,曹操生则于刘备无失。故此,刘备方无论如何是不想对曹操赶尽杀绝的。
诸葛亮无言,自知辩驳已无任何作用,事以至此,如今若愤而离开东吴,恐怕也无安生立命之所,东吴故意制造了风声,说曹操是被关羽之部剿杀,若离开,只怕会遭到曹军的报复。
孙策进来的时候,诸葛亮正好要出去,孙策扫了一眼他握着扇子握地几乎冒出青筋的手,和绷地很直的脸部曲线,虽然显然已经很愤怒却还是记得礼数地对自己深深一拜,然后掀帘出去了。
孙策抚平了下被帘子掀起的风吹乱的发丝,转过头坏笑着对周瑜说:“公瑾~~你又欺负人了~~”
南郡城下的那一箭来得如此地突然,周瑜只觉得肋下剧痛,只记得落地前被孙策稳住了身子,就什么都不知道了。醒来的时候,自己已然被送到了后方的柴桑,孙权担忧地坐在一旁。
微微移动了下身体,肋下传来的疼痛让周瑜止不住地皱眉抽冷气,孙权忙上前扶他坐了起来。
周瑜刚想说什么,孙权已经把一纸帛书递了过来:“这是大哥给公瑾哥你的留书。”
周瑜接过帛书,展开,上边孙策字张扬地龙飞凤舞,大致内容如下:
公瑾,兄长先你一步继续北上了,你放心,曹仁那厮竟然敢射伤你,兄一定替你好好地揍他丫的。你安心在柴桑养伤,伤不好全不许过来,不然家法处置~,公瑾,兄在许都等你.
然后又是那个特殊地代表着公瑾,爱你哟的符号。
孙权看着周瑜几乎想把帛书揉成一团的隐忍表情,心想大哥你没人性到家了,于是小心翼翼地看着周瑜脸色说:“公瑾哥,你身上还有伤,你要想生气想打人,打不到大哥,你就打我吧,别憋着,对你的伤势不好,要真忍不住,你咬我一口也是可以的……”
然后颤巍巍地抬起胳膊伸到周瑜面前。
周瑜看着孙权一副谁叫我是他弟弟的可怜样,忍不住地微微笑出了声,一瞬间眼前的这个稳重的青年仿佛又变回当初整天跟在他们身后的腼腆少年一般,周瑜习惯性地想伸手去摸摸他的头,抬起手却发现不适合改成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仲谋,有两个这么任性的兄长,真是辛苦你了~~”
之后的日子,周瑜过地很悠闲,每天基本就是养养伤,弹弹琴,瞅瞅情书。情书?是的。孙策即使在前线最紧张的日子里还是每日不倦地给周瑜写信,美其名曰是战报,实则是正事两三句,废话一箩筐。开始的时候,周瑜还会很正经的回复战时利用快马传递私信是浪费资源。日子久了也就渐渐变成:诶,你上次的信又写错了几个错字。兄长的书法最近退步地很厉害哦,再飞扬点我都快认不出来了。云云。再久一点,就变成,孙伯符你敢不敢不要那么啰嗦,这么啰嗦,母亲当年怎么没把你生成个姑娘啊。于是从此孙策又多了个花名,孙姑娘。相对的,周瑜也就多了个周公子的称呼。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讨逆将军和大都督这一来一往地讨论的都是极机密的军情,不禁对二人的敬意更加一层。像孙权就很感动,公瑾哥真是国之栋梁,病重还关心着前线的种种,自己更是难得有集会可以呆在公瑾哥身边学习,于是就时不时地来问周瑜一些事宜的处理意见。
对于少年时期的孙权而言,他的两位哥哥就像是两根擎天之柱一样撑起了他的世界,小的时候,不论兄长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觉得是对的,盲目地追逐着兄长们的身影,让他深深地觉得兄长们就是他的骄傲和自豪,哥哥们走的路就是我以后要走的路。年纪大了以后他开始变得喜欢思考如果是自己的话,应该怎么做,能做到几分。对此,孙策和周瑜不是没有察觉,孙策的做法就是任其自由发展。摔了跤折了腿,也要自己站起来。而周瑜则是会在一旁小心地观察,不做干涉,但是当他要走错路的时候适时地拉他一把,帮他摆正方向。搞的孙权每每心里都在泪奔:“哥啊,你们哪个才是我亲哥啊啊。”而在通向未来的正确道路上,他永远可以看到孙策和周瑜站在路前方转头笑着对他说:“诶,走慢一点也没事,我们会等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