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1、家人 ...

  •   十月二十二日,尚书台有人来报,琅琊诸葛君贡已入京,明日便当往司农府中。听闻此事时少年天子正与诸葛瑾在云台殿中弈棋;待那小吏说完,他怔了半晌,这才转过头勉力笑着对诸葛瑾说道,“竟是子瑜兄的父亲到了,当真可喜;子瑜兄怕是早等急了。”

      “初五时曾收到家父书信,说了因为路上小弟偶感风寒,或许会耽搁至月终,”诸葛瑾应道,“倒不曾想家父这便到了。”诸葛瑾欣慰地微笑着,双目中满是喜悦神采,竟显得颇是兴奋。当真难得。就算只有十六岁,他的兄长也不会将心思挂在脸上,诸葛亮暗想。

      “小弟?子瑜兄家中有几个弟妹?”诸葛亮随口问道。

      “弟妹共四人。”

      “子瑜兄的父亲可是将家人都迁至洛阳了?”诸葛亮问,突然便觉得此事有些蹊跷,“在京中可有住处?”他不免想到,母亲病了许久,只还有一年的命数;而幼弟均如今才两岁,也是体弱多病。为何父亲竟带着一大家子老小长途奔波,一同来洛阳?

      他这问题方才出口,诸葛瑾的脸色顿时一滞。静了片刻,诸葛瑾这才含糊不清地答道,“诸事皆已安排妥当了,多谢陛下费心。父亲带一家人西来,是因为妹妹的未婚夫家在洛阳周边,如今该成婚了,左右要带她来,家父便索性便将一家人都迁至洛阳。”

      大姐要嫁人了?诸葛亮蹙眉,不由自主用一种审查的眼光看面前十六岁的兄长。诸葛瑾被他看得颇是不安,匆匆低下头去。诸葛亮虽有意追问,但心知眼下多问怕是无益——更何况,他或许比诸葛瑾更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父亲。于是他说道,“子瑜兄,不如你这就去请父亲来此处见朕,可好?君贡先生能得董将军和曹司徒这般称道,朕心下甚是敬仰,早欲一见。”

      诸葛瑾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但自是匆忙应下了,这便致礼告辞。他方才迈出几步,诸葛亮却又是叫住他,问道,“子瑜的两位弟弟多大了。”

      “二弟九岁,小弟才刚满两岁,”诸葛瑾答。

      诸葛亮突然就沉默了;殿中变得很安静,一种奇异玄幻的安静。也不知过了多久,诸葛亮这才开口,平和地说道,“子瑜兄不如将二弟也带来让我见一见。”

      诸葛瑾并不理解那突如其来的奇异的沉重,只是莫名其妙地应了一声“是”。

      云台殿中的宦官们很快便注意到,诸葛瑾走后,少年天子便显得有些坐立不安。他心不在焉地翻完几个卷宗,批了两件尚书台的申报,便似乎再也坐不住了,站起身来就想出殿。“陛下,陛下,披上这狐裘再出门呀!”一旁的小宦官算准了皇帝大约坐不了多久,早备下衣物,见他起身,忙近前给年幼的小皇帝添衣。

      诸葛亮穿上狐裘,径自走出云台殿,在回廊中来回踱了几圈,便在一根廊柱边坐下了。他遣散了宦官,独自一人坐着,遥遥望着通往南宫门的路,安静地等待——不用多久,那些不再认识他的亲人们就会沿着这条路往云台殿赶来;他的父亲,他的兄长,还有,他自己。

      天地之大,当真是无奇不有。

      他坐了两刻钟,便看见有两名宫中侍卫陪同着三人往云台殿中赶来;走在最前面的显然就是诸葛瑾。他忙站了起来,难得地竟觉胸中闷得慌。眼见诸葛瑾一行离回廊不过十来丈的距离,却突然听见有人高声喝道,“君贡!”

      那是充满喜悦欣慰的一声呼喝,无论声音还是语气都无比熟悉。然后就看见董卓闯入他的视野,几大步跨到诸葛珪的面前,稍稍将声音压低些,又是唤道,“君贡!”诸葛珪也是向董卓的方向迈了两步,两人执手互望,相对而笑,却听不清他们说些什么。说了两句,董卓终于放开诸葛珪的手,拍了拍一旁诸葛瑾的肩膀,最后一把抱起了跟在父兄身后的九岁的孩子。

      董卓揉了揉孩子还披散着的头发,哈哈大笑着,随后又转头和诸葛珪说话。那孩子很安静地靠在董卓怀里,将下巴搁在董卓的肩膀上,双手环住董卓的脖子,安静而好奇地四下张望着。

      诸葛亮只觉得背后一阵凉意。

      莫说父兄皆已成为陌路人,他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note作者有话说
第21章 家人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