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水患 ...

  •   建始五年的春日,上一次征发徭役的离别哀声犹在耳边,逝人的哭泣也尚未淡去,我们又听见了震天的锣鼓声声。吏卒在街头声嘶力竭地通报:

      朝廷征力役,凡二十以上,六十以下男子,之衮州东郡治水【1】。力役以三月为期。每户凡有参加力役者,免二人当年口赋,并予一日十钱,按月发放,治水有功者,皆有封赏。

      孝悌力田者,博士弟子者,可免。生子不足周岁、服丧不足一年、身体有疾者,暂免。服役之人,由本县尉曹掾史负责,速往东郡,己未日出时分出发。

      偷奸耍滑者,虚报年龄者,装病装残者,虚构生子服丧者,临时逃避者,按律严惩,同户连坐。

      ……

      行人在告示面前停下了脚步,渐渐地围拢来,很快把半截街巷塞得水泄不通,像一个即将沸腾的鼎。新路过的人也停下了脚步,探着脑袋,踮起脚尖,努力打听这里头的新闻。

      我依稀感觉自己又一次置身于上巳节前日天子大驾经过之时,那些狂热的人群中,动弹不得。

      而往周边的人脸上扫去,他们脸上同样是看热闹的、新鲜猎奇、甚至兴奋喜悦的神色,仿佛是在为自己白开水般的生活找些调料。

      这样兴奋的神色却并没有持续多久,听着里头的人头头是道地讲述,他们的脸色渐渐沉了下来,变得不解,变得悲伤,变得难以置信。

      好像有人在他们淡如白水、波澜不惊的生活中投下的,并不是糖与盐的调料,而是一块巨石,水中晕开巨大的旋涡,朝周边弥散开去,久久不能停歇,吞没了最后的平淡与安宁。

      随着人群中一声怒号,这鼎终于沸腾了起来。

      难以置信、沉默不解与悲伤痛苦,皆化成了肉眼可见的愤怒。

      这愤怒原本是细小的,是迟疑的,是忍耐的,是压抑的,但随着人越来越多,这些怒气像柴火一样堆积起来,一旦掉入了一颗火星子,就瞬时间演变成了熊熊的怒火,可以把整一条街巷烧穿。

      “上回劳役的男人们尚未回来呐!如何又征一次劳役!”我在这沸腾的鼎里分辨出了这一个声音。

      一个声音被分辨了出来,其他的声响也接踵而至,不绝于耳:

      “朝廷开开眼吧,看看这里,都是老弱病残,那里还有男子?”

      “六十老汉还要服役,那些狗官的良心被狗吃了吧!让他们自己的老父去服那徭役去!造孽!”

      “一日十钱,谁稀罕那十钱!老老少少,一日十钱能做甚?”

      “上回还过了秋收时节,如今连春耕都未结束呐!这不仅是要了男人们的命,也是要了全家人的命啊!”

      “这大河决堤都一年了,淹没了多少村庄,如今才治,三月工期,真是胡说八道,跟那行宫似的,几万个人,三个月只造了个角楼,还被元日大雪压塌了,遥遥无期呢!”

      “依俺看,这是得罪了河神了!我们凡人如何治得!让那朝堂之上的官侯们,去祭河神去!”

      哀呼,抱怨,指控,悲号,这些声音都聚集在一起,每一声都在为这愤怒的烈焰添上柴火。

      这愤怒的火焰烟熏火燎,让吏卒也火烧眉毛了起来。他们此时淹没在人群里,淹没在众人的唾沫星子里,被众人的辱骂、指责压得没有了一丝气焰。

      他们似乎还在面红耳赤的争辩解释着什么,可这争辩与解释也是无力的、徒劳的,在烈烈火焰的灼烧声中没有得到一丝回音。

      他们手里的锣鼓也被人夺下来,掷在地上。人群不断挤上前去,有意无意地把那铜锣踩扁在地,鼓槌也是如是。

      这样规模的反抗持续了整整三个时辰,从隅中一直持续到日入时分。

      日入之时,县衙里派出了兵卒,他们配着长剑,穿着青铜的铠甲,把街巷围了水泄不通。人群里喊得最响的人被押解了起来。那是一个耳顺之年的精瘦老人,他凄厉一声哀嚎,剩下的人噤声不语。

      放眼望去,这围起来的人群里,大多都是妇人与老弱。见到兵卒们动真格的一瞬间,他们的神色又从恼怒,从悲愤,变成了惊吓,变成了惴惴不安,变作了惊弓之鸟,变成了卑颜屈膝的样子。

      在兵卒的呵斥和威胁之下,众人都灰溜溜地做鸟兽散去。这个热火朝天的鼎好像一下子冷却了,愤怒的液体也凝固了起来。

      不一会儿,这里又变成了往常的模样,只是地上多了两个踩扁的铜锣,和几根破败的鼓槌。

      人已经散尽,吏卒也无影无踪。

      只有三张字迹鲜明的告示贴在街巷的墙头。这几块布的边缘在风中飘着,发出细微的声响,像是受不了这春日却依然料峭的寒风,而在这风中呻、吟。

      “他们,怎么说的?”陛下蹙起了眉头。

      我的心里揪着痛,朝他复述着眼前浮现的画面和画面中的背景声。那一声一声,像是锣鼓,击在我的心上,我不知道这些声音是否也会在对面听话之人的心上产生回响:

      “他们说的话,不无道理。一次徭役未满,离人尚未归来,却又征一次徭役。各处皆是老弱,哪里还有男子?

      “而且徭役虽说多要尊四时之令,可像治水这般紧急的,根本顾不得什么春耕秋收,一去数月,甚至数年,便意味着农事荒芜,颗粒无收。朝廷只是给予些许补助,对于一家子嗷嗷待哺的这么多嘴巴而言,根本微不足道。”

      我观察着他的神色,又道:“更何况,各层官员,从上到下,或许还要从那微薄的饷银之中抽取利益。真正到服役之人手中,或是其家人手中的,根本没有多少。”

      他的眉头锁得越紧:“你是说还有不少朝廷官员从中牟利?你可有凭据?”

      我摇了摇头,叹了口气:“我虽没有凭据,可是,陛下,自古官场皆是如此。看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京城的官员自不必说,皆在陛下眼皮子底下,他们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姬妾成群,奴仆上千,挥金如土,基本上都是如此。就跟方才那位左将军形容一般,莫说一国之相,朝官之中,这般人定然不少。

      “而据我所见,那些地方官员,哪怕只是一个县的小官,也是饮酒吃肉,穿金戴银,出行车马、侍女奴仆也不少。他们得的朝廷俸禄不过千石而已,如何能过得上这般锦衣玉食、骄奢淫逸的生活?其亲友之类,也受其庇佑,是地方豪强,肥田沃地,美池桑竹,不计其数。”

      他摇摇头,蹙眉说道:“各郡郡守年俸千石,各县官员只有这样的一半之数。”

      我点头叹道:“那他们的金银从哪里来呢?若无侯爵,有加封的食邑,也非世家大族出身,有祖宗留下来的基业,那就只能从各处牟利了。也许是从上缴的田租里头谋一些利,或许是从收得的赋税里头谋一些利,又或许是从朝廷的救济粮款中谋取一些利,反正,为了财,人的脑筋是动得最快的,总有许多办法。”

      他长叹了一声:“朝中吏治不清,朕并非全然不知。但是朝中与地方官员关系错综复杂,整顿一个两个,尚且可为,但若是要自上而下整顿吏治,势必人心不安,天下不平。”

      我也跟着他叹息道:“光一个王相就让陛下头疼了这么久。我虽不懂朝廷之事,但也知道,吏治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善的。所谓,水清则无鱼。官场也是一样的。”

      他笑了一笑,轻轻拍了拍我的脑袋,说:“你总说你不懂,但朕倒是觉得,你比许多人都看清清楚,比前朝那些只会口口声声说着天谴,天降异象,以及五行之道的人,要明白得多。”

      我受了些鼓舞,便继续说道:

      “我与他们的区别,最多就是我生于民间,长于乡野,看多了普通民众的苦处,也听多了他们的哭声。正如孝宣皇帝,兴于闾阎,自然知道民生多艰一样。

      “可朝廷之上,许多高官,他们本就是世家大族出身,甚至许多显贵的位置也都是封荫而来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他们哪能看见生民的疾苦?虽也有不少人是读着圣贤之学长大,以博士弟子入仕,但说到底,读得起书的,被举荐入朝的,大部分也与最底层的民众无关了,如何知道百姓到底需要什么呢?”

      “朕夸你一句,你就把自己与孝宣皇帝相比了,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啊。”他悠悠地说道。

      如此作比,似乎是有些大不敬,我还没有把自己对徭役的看法告诉他,为了让我的观念有机会输出,我赶紧起身,准备作揖向他道歉。

      我刚慌张起身,他却拉住了我的手,笑着说:“与你顽笑呢,紧张什么?既然是朕今日求教于你,你说什么,朕都不会怪罪。”

      我坐下来,端起案几上的耳杯,灌下一口茶,压了压惊。他一脸狡黠,看着我笑。

      注释【1】:《通鉴纪事本末·河决之患》第四卷:建始五年(公元前28年)春,王延世被任为堤使者,负责修治黄河河堤决口。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黄河大决于东郡,参见第四十八章《天谴》注释。
note作者有话说
第50章 水患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致喜欢我文字的朋友们:旧章节已经覆盖完毕!谢谢大家的耐心
    ……(全显)